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痰论治中风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痰论治中风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从中风高危因素的发生和中医证候学研究,中风的临床证候学研究以及历代治疗学研究等角度论证从痰论证中风的重要性,认为从痰论治中风,注重痰浊的致病作用,更符合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通过治痰治疗中风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中风;治法;痰湿;证候;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7-1675-03

中风又称卒中、真中风、脑中风等,包括西医学的脑出血和脑缺血性卒中等,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急危病和难治病,其致残率、致死率和复发率均较高。归纳中风的病因病机为:风、痰、瘀、虚4字,执简以驭繁,历代治中风各有偏重,近年来我国的脑血管病发病持续升高,这与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密不可分,尤其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肥甘厚味,滋腻生痰,痰既是中风病的致病因素,又是其病理产物,并贯穿于中风各阶段,从痰论治中风有利于中风的防治,更符合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通过治痰治疗中风病应引起重视。

1 中风的发生与痰有密切关系

1.1 中风的高危因素与痰密切相关 中风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等,而这些高危因素与中医学的眩晕、心悸、胸痹、肥胖等十分相似,中医学认为这些疾病与痰密切相关。

历代以来,有诸多文献认为上述疾病与痰湿关系密切,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肥贵人,则从饮食习惯看这类病人多膏粱厚味,嗜食烟酒;从临床特征看,临床上这类病人常见头晕、头胀、心悸、胸痹、失眠、易怒烦躁,舌质多暗,舌苔多腻或滑,舌体多大,脉象常弦,也与痰密切相关;从临床治疗看,多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苓桂术甘汤等祛痰类方药。高粱之疾也”;医圣张仲景治疗胸痹心痛以辛温通阳,豁痰宽胸,开痹散结为法,创制瓜蒌薤白半夏汤等著名方剂;《金匮要略》有“夫短气,有微饮”及“水停心下,甚者悸,微者短气”的记载;《丹溪治法心要》指出:“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1\],“惊悸者血虚……痰迷心膈者,痰药皆可……肥人者属痰,寻常者多是痰”,“悸者,怔忡之谓,心虚而痰郁”\[1\],皆认为这些病与痰饮有密切关系。

1.2 中风的高危因素痰证居多 中风高危因素中医症候学的研究发现这类疾病痰证居多。王青海等\[2\]分析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发现高血压病出现率最高的是气虚痰浊型.周文泉等\[3\]对北京部分地区高血压病患者常见中医证候进行了调研,结果在高血压病诸证候中,与痰相关的证候分别为痰瘀阻络(24.33%)、痰浊壅盛(10.0%)、脾虚浊阻(9.33%),总共占43.66%,超过第一位的肝肾阴虚(29.67%)。韩丽蓓等\[4\]发现在老年前期及老年人血脂代谢紊乱的中医证候中,痰浊阻遏证组最多,占23%;黄腾蛟等\[5\]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发现痰浊壅塞型处于第一位,占45.0%;刘永家\[6\]对冠心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研究认为痰浊雍塞型最多,占40.31%;吴辉等\[7\]对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调查结果发现痰浊壅塞型占30.2%,仅次于首位的心血瘀阻型(362%),可见与痰相关的证型在上述疾病中占据很大比例。

2 中风病的临床表现多为痰症

中风以突然昏朴、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还可见以下症状,如头晕目眩、呕吐、昏昏欲睡,目光呆滞,昏不识人、腹胀便秘,咯痰或痰多,鼻鼾痰鸣、舌苔白腻,脉弦滑等,这些症状均与痰密切相关。痰为浊邪,蒙蔽神明轻者可见昏昏欲睡,目光呆滞,眩晕,头痛,重则突然昏仆,甚而不识人等;客于经络,使机体失养,则可见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如《杂病广要》曰:“中风证,卒然晕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声,或口眼喎斜,手足瘫痪,或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语……昏乱晕倒,皆痰为之”\[8\];若阻于肠胃,影响脾胃运化,可致呕吐、腹胀便秘等;若停留于肺,使肺失宣肃,可见咯痰或痰多,鼻鼾痰鸣等;痰不仅致病广泛,而且变化多端,所以平时无明显症状,而一旦发作,可急性起病;痰为阴邪,最易阻滞阳气,所以中风多发与40岁以后,因“人过四十而阳气自半”。痰为湿邪,具有重浊黏腻的特点,故见舌苔白腻,脉弦滑。中风证候学的研究也显示痰证在中风患者证候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9\],在中风演变规律方面的研究显示在其发病第7、14天痰证始终是第一位\[10\],这些都为中风治痰提供临证支持。

3 中风病从痰论治的治疗学依据

对于中风的治疗,从痰治疗者代不乏人,下面对既往从痰论治中风方剂按照治法和主治予以分类回顾,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按照治法和主治归类,只是为了给读者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而对于临床实践,这样的归类,不能完全说明该法或方的主治,还需要同道临证时抓住病机,辨证论治,灵活运用。

3.1 涤痰开窍治疗中风闭症 中风闭证,当根据痰之寒热分阳闭与阴闭:阳闭者为痰热闭郁清窍,以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滑数为主要特征,阴闭者为痰湿闭郁清窍,以神昏或嗜卧不醒,牙关紧闭,静而不烦,舌苔厚腻,脉沉滑为主要特征。阳闭兼见神昏谵语,伴高热烦躁者用安宫牛黄丸,而若痰盛气粗者用至宝丹;如:当代名医任继学\[11\]认为中风闭症卒仆倒地,口噤目张,两手握固,二便不通,脉洪数弦大等闭证,常用开关散、三宝、三化汤开窍启关,兴奋神机;如属热闭神昏兼正气不足者选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牛黄清心丸;历代医家记述阴闭者较多,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强调“最要分别闭与脱,二证明白如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即是闭证,用苏合香丸或三生饮之类开之”\[12\];清尤怡《金匮翼》治疗中风病开关法以搐鼻、揩齿、探吐等法,急开牙关窍道,再以圣济白矾散涌吐痰毒以开关逐痰、利窍醒神,通窍隧法以苏合香丸辛温开窍,豁痰熄风\[13\],六版《方剂学》教材认为其适应证为闭证兼见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者;《圣济总录》救急稀涎散(皂角、白矾)也可用于痰涎壅盛,喉中痰声漉漉,脉滑实有力之热闭而痰象较著者。近代名医张寿颐《中风苒斗诠》列闭证宜开窍法和痰涎宜于开泄法,分别应用通关散配合针刺人中,稀涎散、滚痰丸、控涎丹、青州白丸子之类\[14\];冉雪峰曰:“中风脑部病变,痰邪最易壅滞,痰不去,则窍不宣……故除痰为宣窍透络捷法”,涤痰化浊实为治疗患者的关键措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