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013高考“经济生活"真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013高考“经济生活"真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真题解剖

【例】(2013・浙江・40)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材料一 2006~2012年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和经济成就

材料二 2006~2012年我国节能减排主要指标情况

注:①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日本的8倍。

②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空气污染指数PM2.5(细颗粒物)经常超过300微克/立方米的重度污染标准。

(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8分)

(2)结合材料,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12分)

【命题立意】本题坚持了新课标高考命题关注社会生活、不回避社会热点的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社会热点为背景,重点考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经济生活知识。本题在重视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综合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经济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经济知识、描述和阐释社会经济现象、论证和探讨经济问题的能力,很好地彰显了政治学科的特色与魅力。

【解题思路】第(1)问属于图表分析题。解答图表分析题的关键是首先要读全、读准材料,图表的标题、标注和图示、图表数值(横向和纵向)等均不能忽视;其次,还要从图表直接反映的信息中找出其内在联系或本质问题;最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图表进行解读、阐释。在本问中,材料一的“表”揭示了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和经济成就的关系;材料二的“图”揭示了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空气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在逐年下降,“注”揭示了我国每万元GDP的能耗远高于主要发达国家,以及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PM2.5超标,空气质量重度污染,由此可分析说明材料一、二共同表明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必须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2)问属于“怎么办”类问答题。解答时重在审清设问,把握题眼。从设问角度看,本题限制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知识范围;从设问指向看,“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关键点在于“如何……融入”。其次,灵活掌握解题方法。要紧扣设问指向,结合材料中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万元GDP能耗等信息,运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举措的相关知识,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能源资源保护等角度进行阐释、论证和探究。

【参考答案】(1)材料一、二反映了2006-2012年我国在GDP总量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科研经费投入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每万元GDP能耗和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在下降;但是,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说明我国在节能降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2)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方面的科研投入,大力推进环境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加强生产发展过程中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需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到每个企业和每个家庭。

二、真题启示

1.“经济生活”试题易与社会经济生活热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结合命题,反映了试题的时代性特点。“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重大的社会经济热点问题,更是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问题,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除浙江卷40-(1)(2)题以外,山东卷30题(2)“科技创新”、安徽卷38题(2)“技术创新”,重庆卷13题(3)“社会公平”,福建卷39题(2)“美丽中国”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热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这就启示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关注社会经济生活热点、关注经济发展的动态,同时又要注意提练社会经济热点与《经济生活》模块知识的结合点,并进行适度的拓展训练。

2.“经济生活”试题以教材主干知识为载体,突出了试题的基础性特点。浙江卷40题(2)考查的知识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教材第十课的主干知识,而且设问清晰、指向明确,并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又如重庆卷13题(3)“如何通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广东卷37题(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同样体现了上述命题的共性特点。这就启示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注重把握教材的重点概念,掌握教材的核心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做到“点”、“线”、“面”的有机融合、整合。

3.“经济生活”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体现了试题的生成性特点。高考试题中的材料往往运用图、表、漫画等形式设置新情境,将抽象的理论观点寓于直观生动的图、表之中,既减少了文字阅读量,又提供了丰富的试题信息,这类试题不仅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经济知识、描述和阐释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体现试题的生成性特点。2013年的“经济生活”高考试题除浙江卷40题(1)“指出材料一(表)、二(图)反映的经济信息”以外,山东卷第30题(1)“材料一(表)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北京卷第38题(1)“描述图13所反映的我国用水总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广东卷第37题(1)“图6、图7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四川卷第13题(1)“材料一(图)反映了与中国相关的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江苏卷第35题(1)“材料一(图)反映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变化具有哪些特征?请利用图5中的数据分别加以说明”,都采用了图、表作为命题的载体。这就启示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注意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理解运用,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4.“经济生活”试题注重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培养考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开放性、探究性试题真正体现了新课改中充分发挥考生主体作用的要求,实现了角色的转换,把考生从被动的答题者变成了问题的主动参与者,真正使考生成了考试的主体。浙江卷41题(2)以“怎么办”(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的形式让考生参与问题的探究,形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价值导向。又如天津卷14题(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安徽卷39题(2)“联系第二组观点,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重庆卷13题(3)“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福建卷39题(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材料一‘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无论是设问角度还是答案的设置,都要求考生具有开放意识、探究意识。这就启示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除了注重教材基础知识外,还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严谨的洞察力,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与视角,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考试中增进与体验健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