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环境美德伦理视角看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德"与"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环境美德伦理视角看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德"与"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是生态文学的关键代表人物之一,常常被捧为环境主义者的典范。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体现和提倡生态道德人的个性品德--经济简朴、简单、自由以及生态感知性。他批判商业、物质主义,呼吁人们改变既有的生活模式。他主张人应该将经济追求放在次要地位,只有这样人才能自由地追求内心的发展,同时也让其他非人类生物自由地生存。捕鱼、打猎和农耕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独居过程中的主要营生手段,在这些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他与自然和谐共处,赞美自然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在价值(如精神和审美层面的),渐渐形成素食主义和环境保护等环境美德伦理思想。《瓦尔登湖》是环境美德伦理生活的典范。

关键词: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环境美德伦理

【中图分类号】G642

一、研究背景

"环境美德伦理学"是美德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给予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定义和解释,它重视的是一个有德之人应具备的性格特点,而非定义人-环境行为的规则和义务,它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共繁荣。简单地讲,"环境美德伦理学"探索了两个问题--"人应该如何对待环境"和"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才能与环境和谐相处?"这是因为当出现某一环境破坏行为时,人们往往会问:"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做了这么缺德的事?"许多环境行为的严重性往往不足以上升到法律层面,法律和措施只能硬性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不能规范个性和态度。

《瓦尔登湖》前1/3的内容主要是对商业主义的现实批判,探讨人如何定位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而后2/3的内容则转而描述作者在林中的生活。国内对《瓦尔登湖》的生态批判研究一般尚停留在分析其生态中心主义思想的层面上,也就是侧重于后2/3内容的分析,忽视了前1/3内容与后2/3内容的联系,缺乏对该作品的全面理解。如果把该书放在环境美德伦理视角下和当代的环境危机背景下,对它的解读能变得更具体完整。

二、梭罗作为生态道德人的个性表现

瓦尔登湖》兼有自传和社会批判色彩,著于十九世纪中期。作者在瓦尔登湖独居两年又两个月,主要活动包括林中散步、建房、做家具、耕种、阅读、沉思和创作。他把这段时间的生活称为一种"实验"。他这期间独特的生活方式,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思考是基于对作者所生活的地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反思。十九世纪早期,杰弗逊总统强调经济发展,经济以比以往更快的速度发展着。康科德位于新英格兰地区,自然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恶化,主要有两类来源--纺织业和铁路建设。该地区水资源丰富、有技能的工人多,是当时纺织业发展中心。据统计,1840年全美有1200家纺织工厂,其中的2/3位于新英格兰地区。(童慧雁,2005:15)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该地区当时的森林覆盖率甚至比当今的还低很多。(Cain,2000:24)此外,1830年代美国铁路线长大约23英里,40年展到3千英里,1860年代则扩展到3万英里以上。(28)随着更多铁路的修建,工厂增多,人群变得密集,森林减少、物种变少、淘金热、以及1837年的经济危机,都促使梭罗思考人、经济和环境的关系。《瓦尔登湖》中的梭罗体现了一个生态道德人的品德--经济简朴、简单、自由和生态感知性。

经济简朴、生活简单、自由。《经济篇》的开头部分提出"人在一个错误的逻辑下劳动",大部分人即使是在美国这个相对自由的国家里,因为无知和错误,忙忙碌碌于虚构的忧虑,赶着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Thoreau, 2008: 7)、"人类在静静地过着绝望的生活"。(8)可见,一个人若要让生命过得有意义,就得首先严肃管理好自己的物质生活。梭罗批判商业主义,提倡生活简朴、自食其力。因为商业活动引导人们为了物质上的收获而忙碌,使人们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即限制精神世界的发展。(26)梭罗在瓦尔登湖的实践,是为了探索人是否可以独立于各种"机构"和社会制度的束缚。他直白地指出,工厂的主要目标只是为了公司要赚钱,不是让人们获得物质独立的最好模式。他通过卖农产品和做日工挣得36.78美元。与开支相减所得为他开始独居生活实践的资金。在这样的生活中,他花费很少,得到闲暇、独立和健康。梭罗希望借此生活实践唤醒人们对经济生活的思考。

一个人若能够自愿地简朴生活,低成本地获取生活必需品,那么他将能自由地去完善自己的内心。践行经济简朴,使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人生目和获得劳动的自由。能有时间去发展自己的才能、沉思和创作是很重要的。所谓自由就是能全面地控制自己的生活,对于人的内心发展起积极作用。其次,自由指的是身体感官上的自由。菲利普・卡法罗(Pilip Cafaro)指出,在梭罗的美德理想中,自由也涵盖自由地思想和想象。(2004:215)肢体上和感官上的自由是梭罗理想的重要一部分。一个感官自由的人可以自由地听、闻、看、品尝和表达。这些都是对于自由思考和想象非常重要的感官功能。梭罗进入林中生活是为了成为一个在身体上更自由的人。这样,人的感官和精神都会恢复活力,而后人的才华禀赋就又可以去试着完成崇高的生活了。在梭罗看来,感官上的自由是与人的精神世界的自由提升紧密联系的。

生态感知性(Ecological Sensibility)。生态敏感性,或者生态感知性,也是一个生态道德人的关键个性品质。经济简朴、简单和自由这一范畴的个性品质主要影响人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而一个具有生态感知性的人,首先是一个经济简朴的人,同时这样的人欣赏自然界所具备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不刻意改变和索取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和审美享受。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人类的利益高于其他任何生物的利益。在基督教的观念之中,人是万物的主宰。(Holly Bible, 1:26) 19世纪开始则是一个不断探索、征服、开采自然界用于经济发展的年代。

梭罗认为,自然具备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人类对自然的正确"利用"应该是审美性、娱乐性和精神性的,商业利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居期间的劳动是为了满足自我的生存需求,而非赚取经济利益,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观察自然、思考,劳动只是一小部分。《瓦尔登湖》大部分章节都有对自然界细致生动的描写,对于自然的接触往往是很轻松自然的方式进展的。视觉和声觉体验是梭罗欣赏自然界的主要方式。《声》这一章是对自然界介绍的引入章,这章描述了许许多多梭罗在木屋中听到的自然界的声音--麻雀的叫声(79),树枝忽然折断的声音(80),黄昏中听到甜美、有旋律感的森林中的牛叫声,是不花钱的音乐(87),夜晚听到猫头鹰的小夜曲是大自然中最悲惨的声音,好像人类临终的声音(88),夜深时听到哇叫声,它们是古时候醉鬼的精灵,互相敬酒、互相嘲笑(88)......每种大自然声音都引起他的各种想象和享受。同样,视觉观察到的各种动物和美景也让梭罗的林中时光变得丰富多彩,他细致观察林中的景象。林中的愉悦时光使他感慨:"我有时体验到,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最甜蜜温柔、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侣,即使是对于愤世嫉俗的可怜的人也是这样。"(91)他把大自然很自然地当成了自己共处的邻居,甚至自己已经"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了"(90)。从娱乐和审美的观察过程中,梭罗逐渐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梭罗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光不是纯粹为了索取其经济利益,他通过"听"和"看"认识大自然,这样的时光本身就有精神价值。梭罗对于生态环境的审美和精神体验,使他看到了大自然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在价值,思考如何处理人和自然关系这一道德问题。

三、 梭罗作为生态道德人的行为表现

环境美德伦理学认为,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则应同时思考"我们该如何做和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Sandler,2007:2)《瓦尔登湖》并没有提供一套适用于任何人的有关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或原则。然而,在梭罗身上我们看到一个生态道德人所应具备的美德,同时梭罗在瓦尔登湖独居过程中的活动,也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的。

捕鱼、打猎和素食主义:梭罗倡导贫困人们通过捕鱼打猎等方式来摆脱经济社会的枷锁。《贝克田庄》中,当得知贫困的爱尔兰人约翰.菲尔德不堪做工辛苦时,他建议他通过捕鱼和打猎过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Thoreau, 2008: 141)。梭罗本身也打猎和捕鱼。《湖》一章节中有许多文字都描述他的垂钓时光。在他经济简朴的理念下,他的捕鱼和打猎是为了满足自我的生存需求,是他亲近自然的一种方式,这与当代社会的贪婪大量索取不同。

梭罗认为捕杀动物应仅限于青少年人当中。在他人生早期,捕鱼打猎是他的一种嗜好,但在人生后期,他逐渐减少了这些活动,提倡素食主义。究其根源主要有两点:首先,梭罗认为食兽肉不干净。(146)现代人,尤其是科学家,都认为素食是最健康的饮食方式。研究显示,素食有益长寿。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数次批判"肮脏",如他评价农夫Flint是"肮脏且愚蠢的农人"。反之,他赞美瓦尔登湖和周边湖泊--"纯净","是森林的十全十美的明镜"。(129)人应该像湖一样保持着自己的纯洁。这取决于我们如何节制懒惰、无知、以及自己的胃口。其次,梭罗不食兽肉与他追求内心精神健康、追求一切美好事物和品质息息相关。他认为一个热衷于把"他更高级的,诗意的官能保存在最好状态的人,必然是要特别低避免吃兽肉,还要避免多吃任何食物"。(146)纯洁是一种美德。洁身自好是接近灵性、神性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在他人生后期,他已经"不再捕鱼了"。(145)他认为一个具备高尚品德的人应热爱和保护大自然。他提倡不食兽肉更是对大自然的尊重、对动物的怜悯之心。

农耕与环境保护:梭罗崇尚经济简朴,他仅从农耕劳作中获取个人生存的必需品。他第一年种植面积为2.5英亩,为的是将一部分收成粮食的收入用于建房花费所需,而第二年种植面积则骤减到三分之一英亩。他发现一个人只需耕作6周就能满足一年所需。(40)他的农耕情况表明要满足一个人的粮食需求只需很小的面积,只需很短时间的劳动就可以。

梭罗提倡环境保护,反对投机利用土地。由于纺纱业等工业的发展,新英格兰地区的森林砍伐现象严重。梭罗在文章中也提到这样的现象--"在康科德城,木料价格一直走高,若机械师或者商人亲自到森林里来,那肯定是为了林木的拍卖。"(169)梭罗承认人类自古以来就生火取暖煮饭,他也一样。然而,他反对投机利用土地。如果人类只是贪婪地把土地看做自己的财产或是获取财产的手段,那么风景会被破坏。(168)他引用英国改革家Gilpin的论述表明在森林中砍伐、筑篱笆、建房子"会使飞禽恐惧、使森林受损"。他反对森林砍伐,提倡森林保护--"我比猎者或伐木者更关心森林动物和森林保护,仿佛我就是护林官一样......我希望每个农夫在砍伐一个森林时,能够感觉到那种恐惧。"(169)梭罗反对功利投机性地利用森林,他虽简朴却又愉快的林中生活本身就表明大自然具备非以人类为中心的内在价值。森林的经济价值只是大自然价值的一小部分。保持森林固有的风貌,能够保护森林和其他动物们的繁荣生长,也让人类同时享受感官上(听觉、视觉)的快乐。更重要的是,森林是创作灵感的来源。梭罗直接将他的缪斯创作女神与鸟及其生长的树林联系在一起--"如果我的缪斯自此沉默了,那是情有可原的。如果树林被砍伐了,鸟儿还会继续歌唱吗?"(132)在梭罗的价值观中,农耕只是让人们取得经济上的独立,而人类品德和内心精神的发展远远比经济利益更重要。梭罗描述了保护环境的理念--大自然的繁荣生长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他的独居生活试验也显示了一种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成功的生活模式。

四、结论

林益仁认为人类有关环境的思想以及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考应该为人类社会环境运动提供动力并为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方向。(62)梭罗以批评人类社会对于商业价值和经济索取的狂热作为《瓦尔登湖》一书的开始,认为这些狂热的追求有碍于人类内心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希望以自己生活模式的改变以及思考警示人们改变生活方式。继而描写他在林中的愉快独居生活,凸显自然界具备非以人类为中心的内在价值。在梭罗身上,他的经济简朴、自由、生态感知性都是有益于人类与大自然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德。梭罗在林中垂钓、耕种等行为过程中逐渐形成素食主义和森林保护的环保理念。瓦尔登湖独居实验是环境美德伦理生活的典范。人类社会要改善环境问题,首先应从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德)开始,在一个具备环境美德的人看来,人类社会保护大自然,充实内心精神世界,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梭罗的环境美德伦理思想对于当代人具有启发意义。

引用作品

[1] Cain, William E. "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 A Brief Biography" [A]. A Historical Guide to Henry David Thoreau [C]. Ed. William E. Cain.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 Cafaro, Philip. Thoreau's Living Ethics: Walden and the Pursuit of Value [M]. Athens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04.

[3] Sandler, Ronald L. Character and Environment-A Virtue-Oriented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Ethics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4] 童慧雁. 对亨利・梭罗《瓦尔登湖》的生态解读[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

[5] 林益仁. 多元文化社会之环境价值观 [J]. 2009年2月12日.台湾环境资讯协会.环境资讯中心. 2009年2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