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们在“西天取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们在“西天取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2011年4月13~25日,由教育部国际司组团,并约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秘书处、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教育报》、《神州学人》)等单位一行6人组成的出国留学综合政策调研组,前往以色列、印度、印度尼西亚3国,开展出国留学政策的综合性调研工作。在中国驻以色列使馆教育组、中国驻印度使馆教育组和中国驻印度尼西亚使馆文化处的积极协助下,调研组详细调查和全面了解了3个国家中国留学人员的基本情况。本刊上期已刊载以色列中国留学人员的专稿,本期推出印度中国留学人员的专题。

记者手记

文/本刊记者曹吉吉

印度,又一个神秘的国度,神秘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能让人驻足。曾经的走南闯北让我们如饥似渴地领略着百变的文化,唯一不变的,是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邂逅中国元素时的那份习惯与淡然,即使是对印度这样一个国家。留学生,便是这元素中的重要一员。

“2003年之前,每年最多不超过20名中国人来印度留学,2003年之后人数逐渐增多。到2009年11月,中国在印学生人数的不完全统计是490人,2010年底达到2100人,到2011年4月,这一数字已经攀升到2600人,而目前在印度的外国留学生也只有1万多人。”中国驻印度使馆教育组负责人黄志刚一秘说,“近期印度方面明显放宽了对留学签证的限制,按照这样的趋势,据估计一两年内在印中国留学生将达到5000人。”

据了解,2010年以前,印度还没有中国留学生组织,2010年上半年,经过将近2个月的调研和分析,教育组决定先把中国学生组织起来。通过大量和学生接触沟通,中国留学生会德里分会率先组建,设立了6个功能部门,经反复讨论通过了章程,并开办了网页。2010年7月前后,泰米尔纳德邦、韦洛尔、班加罗尔和海德拉巴分会纷纷成立。留学生组织的成立让学生们的情绪特别高涨,空前团结,精神面貌比以前好了很多,组织的活动让很多印度人惊叹于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与印度中国留学生和使馆教育组老师的座谈中,我们了解到,留学生普遍认为印度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社会制度良好。这里有很多优势,例如英语教学,教育体制接近英国等欧洲国家,上课比较自由,且学费较低。国家公派的留学生以学印地语为主,也有很多自费生慕名而来,吸引他们的多为良好的计算机和电子商务专业、英语教学环境以及印度的历史文化。在学业结束后的去留问题上,有学生表达了想留在印度发展的愿望,希望能在印度找一份工作,通过这些年的学习和感受,为加强双方的交流建立平台,不仅是教育的交流,更多的是文化和彼此形象的交流,以给将来有意愿来印度学习的人提供一些经验分享。当然,很多人也谈到了在印度留学存在的问题,大致有:硬件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卫生条件差,医疗条件不太健全,痢疾、霍乱、疟疾和登革热等传染病较为流行等。学习方面,有些自费生语言能力弱,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很多独生子女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和文化,还时常发生中印学生之间的矛盾。

“我们留学生在印度留学是存在很多问题,基本是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但不得不说,在处理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在一点点成长和成熟。我一直认为,在印度留学的这段时间,将是我一辈子的宝贵成长经历。我们年轻一代都是直接享受成果的一代,很少能够亲历亲为。留学印度,特别是我们自费生,从开始报名到来印度就读,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都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一步步走向强大和成熟。”这是尼赫鲁大学中国留学生李柯的印度留学心得。教育组黄志刚老师说,印度留学处于刚起步阶段,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属正常。中国留学生要抓住机会努力让更多的印度民众转变对我们的看法,让中印两国的互补性变得更强。

座谈中,有2名特殊的留学生深深吸引了我们,他们是聋人学生关雪松和武伟星,目前在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学习手语应用语言学专业。关雪松能基本读懂唇语,也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虽语速较慢,但还算比较清晰。座谈时他一边观察别人的发言一边用手语为身旁的武伟星进行翻译。他们自我介绍的生存情况和留学经历,让我们感动和感慨。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作为记者,我不想过多地描述短短几天中所看到的一切,因为大部分只是表象,在没有彻底了解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人民之前,口中的话语抑或笔下的文字都可能有失偏颇。真正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我们的留学生吧。

混乱中蕴藏着深厚

文/关雪松(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手语应用语言学专业本科生)

时间的飞驰真的是一点儿都不等人,回头来看的时候,自己竟然已经在印度生活了2年的时间。回想起这2年的点点滴滴,感触颇多。从刚来时的彷徨、不适应,到现在的淡定、从容;从一切的毫无头绪到现在的认清目标,奔向前程。我只想说,在印度的求学生活,其实,还是快乐的!

印度?India?对这个国家最早的记忆应该是在儿时看过的电视剧《西游记》里,那是唐僧取经的地方,那里到处充满了神奇的传说。再深一点的记忆,应该是在我们中学的历史课本中了吧。书里面讲印度和中国同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了,还知道印度有个大诗人泰戈尔。这些应该是没有来印度之前对这个神秘的国家几乎所有的印象了。

由于喜欢手语应用语言学这个专业,我选择了来印度留学。当时想,在地图上看印度和中国实在没有多远的距离,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文化差异。还记得当时在大连和一个学哲学的老师聊天,提到了我将要到印度留学的事情。他一拍大腿:“噢,印度啊!印度那里有奥修啊,奥修可是个讲快乐的大师!”我当时还愣愣地问:“奥修的书我看过一些,原来奥修是印度的啊?”后来想想,自己的问题真是问得可笑。也就是这位老师的话,让我对印度更加好奇了起来。一个讲快乐的大师存在的地方,应该也会有很多的快乐吧?还记得奥修的书里有一句话:“生命能够成为一种喜乐,只要你懂得如何没有顾虑地生活。否则,生活可能就像一场漫长的疾病,在残废里告终。”于是我决定:去吧,到印度去吧!去过一种没有顾虑的生活!

然而,现实中的一切似乎从我在新德里机场走下飞机的那一刻起就变得全然不同。从小,脑袋中灌输的定势就是“点头Yes摇头No”。但是入境时,海关警察在我的护照上敲了一个入境章,然后就摇起了脑袋。看到人家摇脑袋,我估计是哪儿出问题了,人家都摇头了,看来我只能站一边等去。于是就拉着行李站到了旁边。过了一会儿,见那对我摇头的警察仍然不过来盘问,我纳闷儿了。于是我拉着行李又走了过去,人家拿了护照看看,上面已经敲过章了,所以就又摇了摇头。我的老天,看来我的问题很严重啊。又乖乖地站了好长时间,仍然没人理我,我彻底晕了,你摇头不让我走,总得告诉我为什么吧!由于自己是聋人,沟通有所不便,于是掏出本子走到大厅询问处,写下了自己的疑惑,向站在柜台后面的一个女孩儿询问。没想到她看了我写的内容后便开始哈哈大笑起来,随后在纸上写下了她笑的原因。原来,在这里是“摇头Yes点头No”啊!误会解开了,其实这是印度的一个古老传统,现在印度很多地方也是“点头Yes摇头No”的,可能是那个警察年龄大的缘故吧,就这样送给了我到印度后的第一个“见面礼”。

接下来是入学登记、签证注册、寻找出租房等等一系列的事情,让我忙活了好大一阵子。出国前和很多曾在印度留学的同学聊过,他们谈起这些问题就垂头丧气的。可以想象,这些问题对于我这个聋人来说,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其实,抱着积极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些问题,就不会觉得那么麻烦了。而且经历了这些事情后,自己会变得更加坦然。刚来的时候,这里的饮食也让我拉了数周的肚子,看着碗里盘子里的那些糊糊菜,根本不知道原料是什么。当我开始抱怨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不要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好吧,我不抱怨。我开始自己采购原料,自己做饭。2年下来,我的厨艺大长。

我的同班同学中大部分是来自印度各个邦的聋人,其余的来自布隆迪、乌干达、尼泊尔等地。和其他出国留学的同学一样,首先摆在我面前的就是语言关。这里上课所使用的语言为英语和印度手语。英语虽然不是零基础,但在国内时的英语成绩也不是很好,对印度手语我更是一无所知。尽管自己的中国手语很好,但是印度手语是和中国手语完全不同的一套语言系统。这两种语言也仅仅局限在教室,而一天24小时并不都在教室。我所居住的地方的大部分居民说的还是印地语,这就更让人头疼了。写在本子上的英语根本不管用,得比划大半天才能让人家明白。不过我是有着良好手语的聋人,比划也应该比普通人到位些,所以时间久了,一些小商店也都能很快领会我的意思。在学英语方面,自己尽最大努力使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单词量和书写水平。见一些留学印度的同学总是抱怨印度英语的读音让人非常难懂,尽管英语水平很好,但仍然听不懂印度人说的英语。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是不存在的,因为我是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声音,只要攻克英语的书写难关即可。所以我就每天尽可能多地在本子上写英语记英语,和朋友们用书写英语来交流。经过半年的时间,我用书面英语和人沟通基本上已经不成问题了。在印度手语方面,尽管印度手语和中国手语有很大差异,但因为手语是一种视觉语言,只要掌握了视觉语言的共性规律,学习起来并不难。所以我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来解决英语问题,但仅用了数周的时间就已经可以用印度手语和我的印度聋人同学顺利沟通了,就连教我们元语言学的英国教授也惊叹我的印度手语进步迅速。

在攻克语言难关后,就会发现在异国他乡的求学生活其实是有非常多的乐趣的。尽管很多人说在印度留学很苦,但是我们要学会在苦中寻找快乐。相对于其他留学国家来说,印度的留学条件确实有点清苦。但正是因为这份清苦,才能让我们抛弃一切杂念,专心地学习,真正达到出国留学增长文化知识的目的。所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很乐意向我的印度同学敞开心扉,分享彼此的快乐时刻。由于文化差异以及一些政治方面的因素,中国和印度彼此的沟通了解都非常少。就像我的印度同学,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也仅仅局限在李小龙、成龙、周星驰这些明星层面上。当我们敞开心扉沟通的时候,我发现其实他们对中国文化以及生活方式都非常感兴趣,也很尊重这样的文化差异。遗憾的是因为社会因素,他们从来没有机会接触到这样的信息。反过来说,作为中国人的我,之前对印度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当然,在彼此沟通的过程中,因为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肯定会产生一些摩擦。但是不必大惊小怪,摩擦所产生的火花会让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我从来就不喜欢用固有的思维方式对别人评头论足,存在即合理。在印度这片几乎有着1600余种语言的国土上,产生过诺贝尔奖得主,产生过伟大的诗人,产生过伟大的哲学家。尊重差异,寻求共性,才是我们在留学生活中所应该做的。我们不可能改变这里的社会,需要做的就是良好地融入这个社会,从而为自己的留学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保证。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快乐!

不出国不知道自己多爱国,更不知道自己对祖国有多么的思念。在这里讲一个小故事:去年国庆节的时候,对祖国的思念越发强烈了。于是我手绘了一张海报,以国旗为背景,上面写上大大的字:中国,我爱您!晚上,同屋的印度舍友回来了。看到墙上的海报就问我这是什么。我说是中国国旗。他说上面的文字是什么啊?我说是:“China,I love you!”然后对着汉字一个一个地指给他,当他看到那个大大的“爱”的时候,一直用手语表示中国汉字太难了,太难学了,并且问我中国的“爱”字怎么这么大啊?表情中明显带着对中国汉字的不屑。我该如何解释才能不引起矛盾又能增进理解呢?于是我急中生智,骄傲地指着“爱”字用手语告诉他说:“这就对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伟大之处。我们的字如此大说明我们的爱是大爱!而你们的爱呢?相比之下可就小多了!”他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反驳之词,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哦,原来是这样啊!”过了好一会儿,他走过来对我说:“我们的爱不小的,也很大的。”然后我们哈哈大笑着拥抱在了一起……我知道,这拥抱中包含着彼此的信任和理解。

从表面上看,印度的生活确实有些混乱。街道上的车杂乱无序,到处都是随手丢弃的垃圾和便溺的痕迹。但是我想说,印度是个混乱中蕴藏着深厚的地方,在受苦中寻找快乐,忘记左右的悲伤,不要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彷徨。就像奥修说的“那些懂快乐懂得最多的人就是那些跟改变的人生维持融洽关系的人,他甚至能够爱那些在阳光下闪烁、产生出小彩虹的肥皂泡沫,这些人就是懂快乐懂得最多的人”。快乐是自己创造的。用一颗坦然而淡定的心来对待自己的留学生活,会收获更多。快乐对于我们,没有聋人和听人之分,更没有中国和印度之分,所共有的是一颗微笑面对生活的心。

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留学,需要一份坚韧,更需要一份豁达。只要认准自己的目标,现实生活的一切问题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方向。对于我来说,更是如此。出国留学是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手语这门语言。但是我始终没有忘记当初我在国内工作时所憧憬的梦想,那就是希望手语能够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从而为中国数以千万计的聋人提供一个无障碍沟通环境,让聋人和听人一样能够共享我们社会的文明成果。我想我会在留学回国后继续我的教学生活,尽可能把自己的所学传授给我的学生。因为手语毕竟是聋人的母语,是聋人沟通和交往中的第一语言。作为聋人的我没有理由不为此而鼓与呼,也许我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我一定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而为!

思君如百草,缭乱逐春生

文/李灿(中央印地语学院印地语专业本科生)

昨日午夜,接到一同来印度读书的同学的电话,他们已搭乘回程的班机,此刻应该已经漫步在熟悉的街头。一晃眼,我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近1年了。我不知道其他人对于出国是什么感受,兴奋亦或是忧虑,而我仿佛都不是,对每一个第一次踏上这片西方圣境的过客,那个永远只在夜间航行的飞机从未给过一个清晰的印象。印度,在凌晨的迷雾中披着绚烂的纱丽,是你无论如何也无法窥视全貌的神秘土地。

最初的不适应早就过去,可不管过了多久,印度对于我仍旧是充满这样那样的谜。每天清晨,各式小贩的吆喝声把我像是从儿时唤醒,仿佛自己仍旧是那个赖在床上不愿去幼儿园的小人儿。我们的耳畔有多久没有听过鸟鸣、松鼠夺食的吱咋声?在这里,若是偶尔丢些剩下的米粒扔在阳台,你会发现好多外来者如此自在地溜达在你的地盘,它们不怕人,也不爱搭理你。我租的房子在三层,却是个顶层,坐在天台,我可以仰望整片蓝天,没有高层建筑的阻碍,德里的天空是属于鸟儿的,德里的阳光是属于每一户人家的。我已记不清经历了多少个节日,印象中总觉得一周5天的课从未上满过,仿佛每周都有花样繁多的各式节日假期,如同它们众多形象各异的神明,至今我也未曾完全弄清。

常常有人问我印度怎么样,我想这大抵是最难回答的了。一起来的同学们每每碰头,总有诉不完的抱怨,环境的脏乱,漫天的灰尘,单调的生活,落后的设备等等等等,可偶尔想想即便是身处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又能如何?现代化的城市让我们越来越沉溺于简单速食的生活。印度有着它独特的节奏,缓慢甚至有些慵懒的步伐,却掩盖不住众人脸上幸福的神情。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也许比印度高很多,可是我感觉我们远没有他们的民众过得满足。有时候,看着马路上毫无秩序可言的车辆,怡然自得漫步其间的牛群,天空来来回回各种各样的鸟儿,甚至还有路面上扬起的灰尘,路边未曾规划过的大片自由生长的树木花草,我竟会想起一处看似毫无关系的地方――天堂。因为你再也无法想象还有什么地方能够如此的和谐,万物都拥有自由的天地,我们不曾相互伤害,也没有侵占。没有人告诉过我们天堂一定是一尘不染的五星级酒店,也许天堂就是像这样,有一点脏,有一点乱,却可以让你停下疲倦的脚步,享受时光从一杯茶的香气中溜走的悠闲。

前几日与母亲通话,说起我会推迟回家的时间,母亲没有多言,我却听出了迟疑,想来离家也近1年的时间了,父母是极为挂念的,对于女儿那么快地长大并远离身边,我想他们心中的理解也是无奈的吧。我肆意着他们的宠溺,从未给过他们一个明确的理由去阐释我对印度的流连,也许说起抱怨倒是可以数落个几天,可当我看见印度人看见中国人的那种新鲜,中国人谈起印度的那种迷茫,我迫切地想要做些什么,我希望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这片早在1000多年前玄奘就曾走过的国度,我希望更多的印度人熟知一个真实的中国,我们如此相近,应该远比他人更容易理解彼此。

我想对亲爱的爸爸妈妈说,你们知道吗,从我踏上这片土地的那天起,窗前的那片花园始终未曾枯黄,这里的植被仿佛四季如春般旺盛。每每临窗而眺,总会想起儿时念的那句诗,“思君如百草,缭乱逐春生”。在印度的每一天,思念的百草,疯狂肆虐,从未停歇。

印度留学随感

文/郭(中央印地语学院印地语专业国家公派生)

有连晴数十日后起风时的飞沙走石,也有暴雨连绵季节的全城透湿。这是个冰火交融的国度,在这里,各种极端气候的交相呼应让很多“不可能”都能成为现实。当停电、嘈杂和灰尘成为一种习惯,我也慢慢体会到在印度生活的魅力。没有利乐包的牛奶,但袋装和大盒装的牛奶更添一分天然奶香。没有大型仓储超市,可家门外不远的副食店或小超市也能满足大部分需要。相似的街区令人晕眩,这一片片街区的居民却能拥有自己的绿化公园。还有道路边的大树,与人类共生的各种鸟兽,以及在其间不紧不慢的印度人。

印度人的所谓“懒散”让奉行效率至上的我们花了好久才适应。我们抱怨他们,他们也不理解我们。上课可以从早上11点才开始。同样的内容颠来倒去可以讲很久。约好了时间,却可以心安理得地迟到。我们活在现世:时间就是生命;他们活在来世:急什么,下辈子还有机会。

在这里,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外国留学生要想顺利毕业起码要过“三关”。第一关是语言关。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大学老师用英语授课,学生用英语交流,所以绝大部分留学生都需要半年时间来解决语言问题。第二关是生活关。印度天气终年比较热,蚊虫叮咬是经常的事。印度的饮食比较简单,而且口味和中国大不一样。印度基础设施很差,大学里几乎每天都会长时间停电停水,经常限时供水,每天早晚各1小时。有时候正在上课也会忽然停电,屋里热得没法继续上课,老师只好领着学生到教室外面的草地上授课。第三关是考试关。印度大学大多是“进来容易出去难”,不下工夫是很难顺利毕业的。有的学校不指定教材,自己根据老师提供的参考书目复印资料,因为考试大都是论述题,所以要想一次性通过,必须事先进行海量阅读和深入研究。

这样一个踱着步往前走的国家,不知不觉中却成为了“金砖国家”之一。除接受过西式高等教育的精英的作用之外,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的本土人民的力量也不容小觑。中印建交至今已有一个甲子的岁月。这一对儿崛起中的“邻居”要实现共同发展,必须相互了解。而我们则需要了解印度人行为背后的文化。同为文明古国,如何借鉴并重振传统文化的辉煌,双方还有很大的交流学习空间。而减少这些沟通的障碍,促进有效的良性沟通,便是我所确定的学习印地语专业及毕业后的目标。世界和谐共赢,是吾辈要完成的责任。

印度之大学印象

文/李新(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生)

尼赫鲁大学在印度的地位相当于清华北大之于中国,它占地1000英亩,是一所研究型大学,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探索未知世界,而不是简单重复现有的知识。尼赫鲁大学建校40多年,但已在全球享有很高的声誉,印度国内很多政治家都毕业于尼赫鲁大学,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大胆实验,不断追求,以及意见多样性。

虽然在这里仅学习了一个学期,但感触颇多。

这里不注重外表。虽然属于世界名校,但学校的大门很简朴,只在右侧由字母拼出校名。学校的建筑都很朴实,清一色由红砖盖起的房子,没有豪华的外表,坐落在树丛之间,不时能看到松鼠、孔雀、野鹿等动物穿行其间,像是走在公园里的感觉,这是我入校后尼大给我的第一印象。这有点像印度人的品格,他们往往都不太注重外表,更多的是向内寻求升华。2010年8月初我入学注册的时候去学校招生办,我简直不敢相信,办公室没有空调,也没有电脑,就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几个文件柜,而且大都很破旧,这就是他们的办公条件。我所在的国际关系学院的办公室,还能看到一台老式的打字机,简直可以当文物收藏了。

尼大最好的建筑是图书馆,有空调,而且内部装修得很好,环境干净整洁,我想大概是鼓励学生多到图书馆来学习;其次是教学楼,我们上课的大教室里没有空调,只有风扇,有背投,座椅还比较新,每天早上上课之前都有清洁工打扫座椅和地面卫生。宿舍条件和国内高校的住宿条件差不多,一间屋子住2个人,有书桌、书架、衣柜各1个,有电扇,但是窗户没有窗纱,来了一段时间被蚊子叮了好多次,据说这边登革热很流行,特别是夏天,这让我很烦恼。

在尼大考试居然还有茶喝。参加期末考试的时候,老师叫卖茶的给我们送来印度特有的奶茶,在国内参加过无数次的考试,从没有这样的待遇,考场严肃得就像战场,这里的考试倒是给人一种别样的轻松。学校的教材全是资料汇编,没有国内那种很规矩的教科书,篇章结构很乱,我的教材都是自己到教学楼地下室的复印店购买的,复印得很不清楚,我选了4门课,光是书就厚厚的一摞,虽然使用上很不方便,但能促使你去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我读的硕士属于课程型,老师的授课有点像国内的本科学习,每次上课都要讲很多东西,但他们基本都不看教材,而且每月都要考试,月考的成绩将成为最后期末考试的综合成绩的参考。留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如果不及格,就要面临被开除的危险。

因为尼大是国立大学,所以学费低廉,印度的学生交很少的学费即可就读,不会因为没钱上不起大学,而且还有补助,根本不用向家里伸手。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尼大有很多学生来自印度的穷人家庭。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通过入学考试的只要交100美元学费,没有经过入学考试的则要交600美元。残疾人会得到很好的照顾。因为学校坐落在一个小山包上,道路崎岖不平,学校为残疾人修建了很多专用通道,保障残疾人的学习和生活。另外,大家对残疾人都很友好,上下课途中,总能看到有人在帮助那些行动不变的残疾人去图书馆、教室、宿舍。

我们留学生在这里和印度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学校里经常有老师或学生因为某些事情罢课,例如反对学校涨学费,为学校校工争取更高的工资等等。原来我住的宿舍是专门提供给留学生的,但是印度学生觉得这不公平,于是他们游行示威,向学校提出要求,最后他们成功了,于是留学生就和印度学生住在了一起。尼赫鲁大学充满了民主气息,自从来到尼赫鲁大学,我经历过两次选举,一次是外国留学生会的,一次是食堂和宿舍的。虽然都是小选举,但整个流程一丝不苟。选举前会有很多候选人不厌其烦地介绍自己,正式选举前要举行正式的会议,众多选民参加,有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讲,演讲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正式的选举遵循严格的程序,凭学生证进入选举区域,领取选票,在相对封闭的地方填写选票。选举场所有选民代表和候选人代表双方的监督,最后是唱票和公布结果。通过这样的选举胜出的人,基本和学生都保持着友善的关系,有什么事情他们总是会通知你。你有什么需要也可以找这些人帮助解决。有意思的是,这里的食堂老板做饭买东西,有时是需要通过食堂委员会的学生委员同意才行的。我们的一个师兄当选了食堂委员会委员,为了履行竞选的承诺,还让食堂做了中国菜,但是遭到了来自印度学生的不满,他们都不喜欢中国口味。

还有很多让我感到很有意思的地方,比如校长的专车只是一辆印度国产的小轿车,学校的行政人员很多都不教课,某些印度节日校内要举行宗教仪式等等。这就是我留学的尼赫鲁大学给我的印象,不知是否能代表印度的大学,虽然也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但我认为在很多方面还是值得学习的。

西天取经

文/吴顺绵(德里大学哲学系本科生)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4人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小说里的“西天”,指的就是现在的印度。

2008年9月,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开始了自己的西天之旅。同样抱着“西天取经”的目的,我不是走路也不是骑马,而是搭乘现代最快速的交通工具――飞机,只花了5个小时就到达了所谓的“西天”。吸引我的显然不是佛经,而是更为接近西方的教学模式、廉价的英语教育和对未来机遇的憧憬。

与唐僧师徒相比,这里没有妖怪,没有九九八十一难,但是要想取得自己的真经,也要过几难才行。

天气。德里的夏天真热,5月份的印度夏天正在临近,这已经让我开始受不了了。白天的最高温度都快接近40度了。而且随着大热天的来临,我们更要经受停电的痛苦,因为印度的电力资源严重缺乏,所以停电现象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在6、7、8三个月里,我们要承受更加严峻的考验。与夏天相比,德里的冬天可以说是另一种极端天气。虽然没有冰天雪地的严寒,但是德里的冬天寒风刺骨,气温也低至几度,接近零下。同时受西边拉贾斯坦沙漠地区的影响,风沙较大,再加上德里的冬天日照时间比较短,早上9点多以后太阳才出来,但是我们的课都是8点多就开始了,感觉天还没亮,还在睡梦中就得顶着寒冷去上课,所以起床成了一种煎熬。

交通。印度的交通之乱是出了名的。车多、路少、违章、缺乏管理。据统计,印度在路上的交通工具有48种,每一类型的车都想占据路上的空间。印度的道路没有开设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行人和自行车只能跟着机动车一起挤在马路上。我住的地方离学校有1公里左右,刚开始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以为这样上下学方便点,但等我骑车出门的时候就后悔了,一点都不方便,路上找一点空间太难了,必须跟大机动车抢位置。我经常跟印度朋友开玩笑说,印度是个非常平等的国家,因为我的自行车也可以跟别的大车一样在道路中间平等行驶。德里的交通很多年前就已达到饱和状态,但2008年印度一家汽车公司推出一款全世界最便宜的微型轿车Nano,售价才10万卢比,这也大大增加了城市汽车的数量,让道路更加拥堵。有了车,当然就要找地方停了,对自行车也一样。学校没有为自行车专设停车的位置,所以我的自行车还要跟大车争位置。回到住处,因为我住在二楼,房东家的大车小车已经把院子占满了,根本就没有自行车的立锥之地。我又不忍把自行车停在院子外面经受风吹雨打,无奈之下只能往楼上扛。这辆自行车真是给我添了无尽的麻烦。

签证。到达印度之后必须到移民局报到、注册,并申请签证延期。来印度2年多了,只要提起移民局,大家都觉得心寒。移民局的工作人员似乎总要给我们找茬儿,从来没有在短时间内一次顺利办完这些事情的。记得我第一次去注册领取暂住证的时候,他们要求我提供住址证明、在校学习证明和护照复印件,我就把资料整齐地递给他们,但办事的那个人还是不给办,理由是我的房租合同上的监护人没有身份证明。我耐心地解释说监护人就是我的房东,房租合同里已经详细写明了他的具体信息,而且房租合同没有任何问题。但他就是不理会,要求再补上一份房东的身份证明才肯办。排了半天队就这样无功而返。还有一次去办延签,就是因为一份学校开具的证明材料上的日期有点模糊,对方死活要我回学校重新再开,又耽误了1天的时间。国内来的很多同学都有类似的遭遇,而同样的事情在其他国家的留学生身上几乎没有发生过。

物价。据印度商工部数据显示,2010~2011财年的前11个月,印度平均通货膨胀率为9.32%,物价的上涨让我们感受到巨大的生活压力,很多食品与2008年刚来的时候相比,涨了将近一半。近期在市场上买到的大白菜1公斤是70卢比,相当于人民币10元多,这些钱在国内能买不少大白菜。

卫生。前一段风传的超级细菌一事至今仍下落不明。但是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思议的现象一直存在着。印度的公共厕所很少,而且很简陋,所以很多印度人经常在路边就地解决,这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了。在我们学院门口旁边有个巴士站,那里人很多,特别是等车的人。所以巴士站后面自然而然就成了乘客们应急的好去处,悲剧的是我每天上课都要路过那个巴士站,那里是我最难以忍受的地方,但却是我上学的必经之路。卫生,真是我心头之痛。

英语。虽然说印度的大学是全英文教学的,但是印度人讲英语带有他们的口音,我刚到印度的时候总是听不懂,甚至有时候不清楚他们讲的到底是英语还是印地语。“印度英语”的确跟我们熟悉的标准英语有些差别。“印度英语”(Hinglish)是印度人把印地语和英语两个词结合起来的一个人造词。由于受印地语等地方语言发音和语调的影响,印度人很难区分一些英文字母的发音,所以刚来印度的时候很难适应印度英语。另外,学校的课程设置比较轻松,但是考试很难。德里大学设有评卷委员会,他们对期末考试统一评卷打分,要求也比较严格。考试题目一般都是以论述题为主,给出的范围也比较广,答题的要求比较全面,所以答每一道题都需要大量的叙述,对英语的要求也很高,字数自然也少不了。所以即便是印度学生也很怕考试,为了应对考试,他们需要做大量的阅读。而对于我,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大量的英语句子和词汇了。但是在这样的训练下,英语的确有了进步。

这些“难”,是对于生活的历练,为了这本属于自己的“经书”,我还要为征服这几“难”继续奋斗着,希望早日取得“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