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借一双慧眼 助一臂之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借一双慧眼 助一臂之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综合探究题是以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为背景,要求同学们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是对有关理论或现实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题型,此类试题更加注重同学们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比较近几年的高考政治综合探究题,我们不难发现探究题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问题的设问看,很多地区的综合探究题设问已由“一情境一设问”形式调整为“整体情境一连续设问”的形式;从考查方式看,往年“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选择研究方法”等考查方式已逐渐被“分析说明、辨析评价、提出措施、绘制图表”等方式所替代;从试题难度看,试题呈现的背景材料阅读量明显增多,问题设置难度明显加大,对同学们要求明显提高。

研究掌握综合探究题的特点,找到这种题型的解答方法,是复习备考的重要一环,本文以一道高考政治探究题为例,探讨综合探究题的特点及其解题规律,以期对同学们2014年高考备考有所启发。

例题

(2013年江苏卷)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欧美一些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与此同时,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已略高于美国。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但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离歌”纷纷响起:成都和郑州取代深圳和东莞,成为富士康、联想等IT巨头的生产主基地;知名运动品牌耐克、阿迪达斯关闭在中国的直属工厂;美国制造业巨头通用电器宣布将外包到中国的工作岗位迁回美国本土。据统计,近年来有数十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关闭在中国的工厂。

离开中国的企业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低端制造业,向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国家转移;另一种是高端制造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振本国制造业、加快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纷纷回流本土。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纷纷运用新的信息技术、互联网优势整合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力发展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保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的地位。

“中国制造”――这个见证了中国崛起、足以让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字眼,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欧美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走的是怎样的发展道路。

(2)有人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又掌握着制造业核心技术,“高不成,低不就”所导致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困境难以摆脱。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反驳这一观点。

(3)创新型人才关系着“中国制造”的美好明天。有关部门准备制定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在这一决策过程中政府和公民应如何良性互动?

【考点定位】

本题是一道探究性、参与性、理论与实际、知识与热点结合很强的题目,涉及《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三个模块的知识点,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环节、发展的实质、发展的途径等辩证法部分的观点;劳动力价格的地区差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举措;政府如何行使权力、如何进行决策、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有序的政治参与等。

此题材料的阅读量比较大,包括问题在内共有760多字,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把握题意并作出比较精确的解答,对同学们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试题特点】

本题以欧美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中国制造”由足以让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背景,引导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阐明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对策,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围绕“中国制造”这一主题展开探究。试题打破了以往探究题的呈现方式,通过对整体材料的全面展现,考查同学们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运用各模块知识探究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

【思维路径】

解答本题对同学们的审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首先,我们拿到试卷后应迅速浏览一下整份试卷,当做到综合探究题时因材料比较长,应先仔细阅读三个设问,因为设问是研究背景材料的主题和灵魂,是关键信息,命题者的意图、知识的运用范围、题目类型等都在设问中,通过审设问明确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和主体。其次,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边读边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提取出来,包括试题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要把握一些关键字眼或注释,以及把握材料之间的联系。再次,要审设问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并寻找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理清答题思路并组织答案。

【方法指导】

本题第一问的呈现方式属于“体现”类。“体现类”试题一般都明确限定了所体现的理论范围,设问有两种方式。其中一种是设问中明确告诉所用的知识点范围:“材料是如何体现……道理的?”或“……观点在上述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这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设问方式。

解答此类试题的一般思路是:①定点。即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是考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活与哲学》,如果是考查哲学知识,再看问题中有没有更详细的限定范围,或是更具体的知识点要求。②联系。即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一般可采用演绎法(观点+材料)或归纳法(材料+观点)的方式作答。③疏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查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做到“一一对应”,答题思路要清晰,要有条理性和针对性。

例题第一问审题时首先抓住“唯物辩证法有关发展的观点”,然后“分析说明欧美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走的是怎样的发展道路。”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可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途径前进性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确定了理论知识后,然后根据设问需要结合材料进行取舍。

第二问的呈现方式属于“辨析”类。“辨析”类试题求同学们对试题提供的观点和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辨别和分析,要有辨有析,辨析结合。一般情况下,辨析题有“正误混合型”,即命题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有“附加条件型”,即题目中的观点或材料是孤立的、抽象的,它在一定条件下正确,在一定条件下错误;有“理由不全型”,即题目中所讲的理由是正确的,但不全面,尚需补充其它理由;有“辨中有辨型”,这类试题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观点,观点本身有正有误,或前后观点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等。

解答辨析题时必须认真审题,要具体分析各种条件,并进行多角度分析;解答时,既要指明题中正确的成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正确的理由,又要指出题中错误的成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错误的理由,或补充其他遗漏的理由,并说明其原因,最后进行概括总结或点题结论。“辨析”类试题不仅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大家的思辨能力。

第二问审题时要抓住两点:一是“用《经济生活》的知识”;二是反驳因“高不成,低不就所导致的中国制造业无法摆脱……困境”,指出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在某些地区依然存在,传统制造业可以向这些地区转移,即“低可就”;中国制造业要摆脱困境必须要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即“高可成”。

第三问的呈现方式属于“措施”类。“措施”类试题答案开放性比较强,解题最关键的是要抓住主体,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措施的实施者有几个,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如:党、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等,所答内容要符合主体的身份。

第三问“有关部门准备制定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在这一决策过程中政府和公民应如何良性互动?”要求同学们既要为政府的决策出谋划策,同时自身要积极参与决策。很多同学对“政府和公民应如何良性互动”感到纠结,其实这一问可以转化为“政府和公民怎样就制定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政策进行决策”,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答案】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欧美国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发展,调整工业化发展战略。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坚持创新;它们对传统制造业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施升级改造。事物在曲折中前进上升;它们大力扶持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2)我国当前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在提高,但中西部地区仍具有一定的优势,传统制造业可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所以“低不就”的说法具有片面性。中国制造业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一定的竞争实力,我国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因此,认为制造业“高不成”的理由不充分。

(3)政府应依法审慎行使权力;应集中民智,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意。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渠道,参与决策过程;同时应遵循法律、规则和程序,有序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