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提问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为采用的教学展开方式,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教学提问的艺术,直接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文就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以及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原则;策略

提问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为采用的教学展开方式,良好的课堂提问对“教”与“学”双方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教师研究的课题.

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课堂提问必须服务于数学教学的各项具体目标,设计提问情境时必须紧紧围绕教学任务所规定的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展开,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出发点,突出体现提问的有效性.

(1)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以“突出重点、克服难点、抓住关键”为设计宗旨而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譬如,执教“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教师应明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教学重点所在,“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则是教学难点,而教学关键是明确“等角对等边的含义”. 在此分析之后可设计如下问题:①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反之,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相等,它们所对的边是否相等?②假如去掉定理已知条件中的“在一个三角形中”,即如果在两个三角形中分别有一个角,它们是相等的,那这两个角所对的边是否相等?③在ABC中,AB=AC,∠A=36°,你能否将ABC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能分成更多的三角形吗?

(2)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设计问题. 例如,在复习“配方法及其应用”时,可在配方法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知识的联结点上设计如下问题:①怎样运用配方法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ax2 +bx+c=0?摇(a≠0)的求根公式?②若m,n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摇(a≠0)的两个根,请你求出m2+n2与图象的顶点坐标、对称轴方程与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有哪些相异之处?

2. 层次性原则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要有效地依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差异性及其水平的高低,既应安排认知水平较高的问题,又要安排认知水平较低的问题,以凸显问题的层次性.

(1)识记、类比式问题. 教师所提问题基本上属于回忆型问题,学生依据已学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就能解决. 譬如,学习完“多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可提出如下问题:①二十二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②若多边形的内角和是3600°,那么,这个多边形是多少边形呢?学生借助三角形内角和公式(n-2)×180°就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

(2)变式性问题. 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要求学生在已掌握的相近或相近问题的基础之上加以改造、变换和重组而建构起来,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要求学生对已有处理方式适当进行创新性有效变通,必须在较高的层次上探究,从而将问题加以解决. 比如“函数概念”的教学,教师在借助实际事例引领学生抽象概括出函数的基本特征后可提出如下问题:依据圆的面积公式S=πr2,请判断圆面积S与圆半径r是不是函数关系?此类问题凸显了函数定义中的“变化过程”“两个变量”“唯一和对应”等关键词,要求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前提下适当作创新性的变通,进而解决问题.

3. 启发性原则

教师应针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产生的矛盾,提出对学生来说既不是完全未知,又不是完全已知的问题,引领学生通过已知去探究、发现未知,启发学生进行多样性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借助猜想、归纳、类比、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活动解决问题.

4. 系统性原则

教师可按教材与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设计紧紧相连、层次分明的问题链,各个问题之间密切相关,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环环相扣.

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 奠基性提问

在数学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之中,为降低初中学生思维的难度,缓解初中学生思维的坡度,并引领初中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与途径,教师可为学生有效设计奠基性的问题,采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阶梯式提问方法,让学生拾级而上,以产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效果. 比如执教“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时可依次提问:①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什么?②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一来,如何添加辅助线的教学难点轻而易举地就被学生有效突破了.

2.?摇设“陷”性提问

教师可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设下“陷阱”,制造认知冲突,训练学生明察秋毫、明辨是非的能力,促使学生思维严密,尤其是一些多解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考.

3. 激疑性提问

教师应在数学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设计问题,有的放失地突出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与教师的意图,同时能点明学生的思考方向,将教学推向高潮. 激疑性提问时,教师应寻找新旧知识的“接触点”与结合部,以激起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的情趣. 比如在复习全等三角形时不妨依次提出如下问题:①?摇若两个三角形各有5个元素(边、角)分别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②?摇“对应相等”与“分别相等”有无区别?

4. 探究性提问

如执教“直线、射线、线段”时,教师可补充在直线上有n个点时,直线上有多少条线段?再向学生提问:“如果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射线有n条时,有多少个角呢?”这个问题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会主动探究、乐于探究. 问题同样隐含着类比,易引起联想或猜测. 这类问题如让学生探索,课堂将呈现勃勃生机.

5. 变式性提问

所提问题是在已经掌握的类似或相近问题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变换与重组起来的,无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鼓励学生对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加以有效变通,在较高层次上思考、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比如,执教“函数概念”时,教师在通过实例引领学生抽象出函数的基本技能特征后,可提出如下问题:“圆的面积S=πr2中S与r是不是成函数关系?如果是函数关系,请指出其中的自变量与函数. ”这样的问题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的价值.

总之,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提问的策略还有待教师不断探索、完善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