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换种方式解读孔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换种方式解读孔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上高中课本,打开《大学语文》,90后学子无奈地发现,他们又一次遭遇孔子。这位千古圣人,就这样锲而不舍地追随着“新新人类”成长的脚步,决意要助他们在21世纪这个伟大的时代走出比圣人自己还要壮美的人生轨迹。面对如此用心良苦的孔子,90后们却十分纠结。这绝非他们不愿聆听圣人的教诲,实在因为他们与圣人之间有种莫可名状的距离感。如何才能逾越这道无形的鸿沟呢?

毋庸置疑,现代学子与孔子之间并不仅仅隔着一部《论语》,更隔着悠悠千年与历史的沧桑巨变。换言之,历史、文化、语言、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都是今人解读孔子需要攻克的壁垒。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教学最重要的载体,因此,教师首先需要考量的就是如何设计、优化自己的课堂语言,以便引导学生与孔子“对话”。教师若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创新课堂的教学语言,力求在现代语境中去解读孔子,语文课堂或将打造成为90后与圣人跨越时空、欣然相遇的殿堂。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建立起二者沟通的桥梁?笔者对此做了有效尝试。

一、运用幽默语言,彰显性情孔子

对于孔子,最普遍的误会,莫过于觉得他总是“皱着眉头思考,板着脸孔说教”,认为孔夫子圣则圣矣,却迂腐无趣得很。这样的孔子,当然只能敬而远之。然而,如果真正读懂了《论语》,真正了解了孔子,便知孔子非但不刻板、迂腐,反倒是十分有趣,甚至是可爱的。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解读作为性情中人的孔子,可以促使学生以全新的目光去审视这位圣人。

说到孔子的真性情,不能不提及一事。有个叫儒悲的人想拜见孔子,但孔子看不惯他,于是称病不见,并“取瑟而歌,使之闻之”,也就是说,孔子为了让儒悲明白自己对他的厌恶之情,竟在家里弹琴唱歌,故意让他听见。笔者这样描述,“孔子装病不见,儒悲已经很伤心了!没想到夫子为了寒碜他,竟躲在‘鸟巢’里自弹自唱起来,夫子的‘鲁国好声音’差点就把儒悲气得昏过去!”学生们纷纷笑言,原来圣人也会“恶作剧”啊!

幽默俏皮的语言惯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打开人们的心扉,让人解颐的同时,智慧的火花也在情感共振中迸射喷涌,连时空的界限仿佛都能随之消解,正如近代学者林语堂所说:“各种风调之中,幽默最富于情感。”思维活跃、不拘一格的90后们对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尤为反感,而具有现代生活气息、接地气、有个性的幽默语言,却往往能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并启迪他们的智慧。教师的幽默与风趣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能让学生真切认识到,孔子不是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喜怒哀乐的凡人。这样的孔子,才是真实的孔子。

“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德国学者海因兹·雷曼麦如是说。的确,幽默不仅能够消弭古今的隔膜,还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譬如关于孔子三十而立、创办私学一事,笔者说道:“孔子灵机一动,俞敏洪同志能开‘新东方’,我何不办个‘孔子学院’呢!”学生忍俊不禁:是俞敏洪穿越了,还是孔子穿越了?“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是指十条腊肉,看来孔老师的收费标准不高,十条腊肉足矣。”有学生问:“像颜回那样的穷学生,孔子也要收费吗?”笔者回答:“孔子虽然不是慈善家,可他毕竟是圣人。我想啊,对于穷学生,应该会减免学费吧,而像颜回那样的特困生,不发点助学金怎么行呢!”学生哄堂大笑:“老师啊,看来是您穿越了!”一笑之间,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便达到水融的状态。

实际上,孔子办学“是否收费”以及“收什么”、“收多少”一直未有定论,教师是无法给学生确切答案的,但却可以通过“幽他一默”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出一些看似模糊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信息,让他们自己去琢磨、去推敲、去想象,让他们描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孔子。课堂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解读孔子,可以增进学生对于教师的亲近感,并激发他们潜在的乐学情绪,从而促使他们主动与孔子进行跨时空的“对话”,甚至进行深层次的精神沟通。

二、借助网络语汇,打造“时尚”孔子

21世纪是互联网极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离不开网络,语言的发展与网络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发现,网上那些迅速兴起的流行用语,以其潮味十足的特点倍受90后的追捧,他们在虚拟世界中争相使用之,以获得与人交流的乐趣及表达自我的快意。谁说语文老师就不能“潮”一点儿呢?笔者在教学中试着将一些网络流行语汇融入课堂,常能收到不可思议的效果。

在讲到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虽被围匡地、身陷险境却仍“弦歌不绝”时,笔者戏谑道:“昔日的孔老大已经沦为丐帮帮主了!整整被围困了五天,真是悲催至极啊!弟子们都忐忑得快要泪奔了,可孔帮主他老人家呢,还悠哉游哉地弹着琴唱着神曲,简直就是古今第一淡定哥!”此处,将孔子比作丐帮帮主,丝毫没有贬损孔子的意思,反而让学生觉得孔子很“萌”,尤其是“悲催”、“神曲”、“淡定”等网络词汇的使用,更添一层妙趣。可见,让孔子“萌”一回亦未尝不可!再比如,对卫灵公因卫国大臣进谗言而将孔子监视起来一事,有学生问及卫国大臣为什么要进谗言,笔者回答:“当然是因为‘羡慕嫉妒恨’啊!”结合卫灵公给孔子发“超高年薪”等细节,学生在欢笑中感受到孔子的无辜与无奈。

诸如以上所举的网络语汇,是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状态相适应的,用来描绘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看起来有些荒诞,实际上却极富创意。在古今语境的强烈对比之下,融合了网络语汇的语言自然而然地演变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不仅呈现出极强的喜感和幽默意味,而且让孔子这些古人们陡然多了几分“时尚”气息。因此,其表达效果比起一般的幽默语言又要更胜一筹。不难想象,当教师用网络语言来链接遥远的古代时,孔子就仿佛从时空隧道中向我们款款走来,21世纪的学子又怎么忍心拒绝这样一位闪耀着时尚之光的圣人?他们或莞尔、或捧腹、或深思,并欣然将孔子的形象与思想“输入”自己的脑海当中。

当然,网络语言本身是良莠不齐的,教师在选用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应遵循适度的原则,做到有理有节。试想如果一堂课下来教师老拿网络语言“说事儿”,势必影响到课堂语言的纯洁性和多样性,而且可能扭曲了孔子形象,造成学生对孔子理解的偏差。

三、创造诗意语言,渲染神性孔子

倘若课堂中只能听见笑声,而缺少静默的思索与深刻的体悟,则难免陷入置圣人之“圣”于罔闻的境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孔子正是如此。这位胸怀天下的圣人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并始终以超然的态度面对宇宙人生,其伟大的人格与高尚的情怀至今仍深深触动人们的心灵。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讲到孔子的神性与圣举时,每每动情动容,充满诗意的语言常脱口而出。

对于孔子创办私学的意义,教师一般这样描述:“孔子办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使得原先只属于贵族阶层的教育普及到广大平民之中,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先秦文化的发展。”笔者认为,仅仅这样评价是不够的,学生固然从中得到理性的认识,却难以真正体认创办私学背后所蕴含着的孔子对于平民百姓的深切关怀,以及孔子对于社会发展的终极追求。因此,笔者以情语补述:“孔子办学,是为了唤醒平民大众沉睡的心灵,是为了唤醒我们的民族对于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如果没有孔子,也许那些身居下位的普通百姓,将永远不知道该如何睁开蒙昧的眼睛,也永远不知道该如何聆听智者的声音。”

笔者认为,孔子的伟大与神圣,唯有借助诗意的语言才能够得到充分渲染。由于诗意的语言富于音乐美、画面美与情感美,并且拥有一般性叙述语言所不具备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也更能拨动学生心中的那根情感之弦。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情感的贯注、修辞手法的运用、词汇的巧妙组合等,完全可以构建出一个充满美感与张力的语言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语言似乎插上了神奇的羽翼,将圣人的伟大与高尚恣意播撒在每个学生心间。在这个世界里,语言又仿佛成了净化剂,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进而得到洗礼。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充分利用语文课在语言上的优势,创造富有诗意、深细婉转而又易于让他们接受的语言,将孔子神圣的一面最大限度地凸显出来。当那些充满诗意的话语鼓荡起人们心海中的情感之帆,让人沉浸在圣人之“圣”所带来的感动与震撼时,学生便不知不觉驶向了由圣人缔造的那个充满神性的精神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用诗意的语言抒怀,教师要特别注意语气语势以及身体语言的辅助作用,还须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相关情境,否则非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容易适得其反,让人觉得虚浮、空泛。笔者在讲述孔子晚年的遭遇与贡献时,便制作了与内容相契合的图片,并截取电影《孔子》中的片段,一边播放视频、图片,一边深情讲述:“孔子的晚年是不幸的。回到鲁国以后,儿子孔鲤、弟子颜回、子路相继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一再上演,让年迈的孔子如何承受!”此时语速稍快,并增加起伏,“然而,孔子并没有沉沦,他隐忍着巨大的哀痛,毅然肩负起整理古代典籍的重任。……可以说,在那样一个‘礼崩乐坏’的动荡年代,是夫子用他的余热温暖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是夫子用他苍老的身躯支撑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脊梁”,稍作停顿,语气变得坚定,“这样的孔子,注定要成为我们民族永不磨灭的文化图腾”,当笔者将多媒体课件定格在孔子的雕像上时,课堂一片静谧,只剩下叹息和思考的声音。

事实上,真正读懂了孔子的人都莫不感叹于孔子的特殊性——他那么可爱,又那么可敬。在圣人的生命之河中,其真性情就好像触手可掬的浪花,而其伟大人格则如同滔滔巨浪,前者予人温暖,后者让人震撼。对于90后学子而言,时空的阻隔让这位千古圣人成了他们“最熟悉的陌生人”,想要走近,却不知该如何走近。笔者以为,教师解读孔子不可随意,但也不必拘泥,只要换种方式,圣人的面孔就会变得鲜活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充满诗意的语言之间巧妙地进行切换,结果发现,如此除了能将孔子的“可爱”与“可敬”两不偏废地呈现出来,还可形成一种亦庄亦谐、张弛有度的语言风格,这种别样的语言风格足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领略孔子人格魅力的同时,也领略到教师语言的巨大魅力。我们坚信,有了教师的灵活解读和正确引导,90后学子不仅愿意“走近”可爱的孔子,而且最终能够“走进”可敬的孔子。

参考文献:

[1]薛仁明.孔子随喜[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2]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5.

(曾鑫 曹耀兴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3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