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图的视野:古代西方之眼看中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图的视野:古代西方之眼看中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代东方与西方对世界认识的过程,均是以各自熟悉的地域为中心,由近及远地扩大视野范围。这一认识过程生动地体现在地图的演变上。古代中国以天地之中的“天朝上国”自居,视海外诸国为“四夷”,因此宋代以前绘制的天下大图中,中国以外往往都是荒诞不经的。而在欧洲,早期的世界地图则是以地中海为中心绘制,16世纪之前鲜有将太平洋和东亚各国囊括其中的世界地图。那么在古代西方人的眼中,中国这样一个遥远传说中的神秘国度,在地图上是怎么表述的?就让我们展开一系列古地图的卷轴,探索在古代西方的视野下,中国的轮廓逐渐清晰的过程。

《托勒密地图》上的“赛里斯”与“秦尼”

丝绸在公元前5世纪远销到地中海沿岸,这种来自东方的珍贵织物引发了古希腊人对其原产地的浓厚兴趣,他们猜想生产丝绸的“赛里斯”(seres)是位于东方印度某处的一个国度,那里的树叶会长出一种精美的绒毛,人们把它采摘下来就可以织成绚丽的丝绸。这个美丽的误会反映出此时东西方交流还处在十分初级的阶段。

此后,古罗马人对赛里斯的了解更进一步。老普林尼的《自然史》这样介绍道:亚洲的最东部是一条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的海岸线。在这条平直的海岸线的北部边缘生活着斯基泰人,南部边缘生活着印度人,中间则生活着塞里斯人。赛里斯并非像以前的人们所说的那样是在印度地区,而是在印度以北的滨海地带。老普林尼对赛里斯基本位置的描述比古希腊人准确一些,但其他方面的叙述仍是谬误百出。

随着东西方海上贸易往来进一步增多,欧洲人知道了东方有个叫“秦尼”(Thinae)的国家,这个名称应该是源自我国秦王朝的“秦”,但是欧洲人以为秦尼与赛里斯是东方的两个不同国家。生活在公元初世纪的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在它所著的总结欧洲古代地理学知识的集大成之作《地理学》中,就延续了这个错误。

《地理学》共分8卷,第7卷专门介绍关于印度与东亚及周边地区的情况。托勒密认为,赛里斯在东亚北部,被群山环绕,南部与秦尼接壤,秦尼的西面则与印度相邻,南部面临一个大海湾。他还认为秦尼的海岸线沿海湾一直延伸到南半球的未知大陆。

尽管托勒密对东方如此一知半解,但在书中他却详述了世界各地的经纬度,并介绍地图投影法。后人根据他的《地理学》绘制出了完整的世界地图,即著名的《托勒密地图》。在《托勒密地图》上,东亚部分就是根据如前的文字所述绘制。虽然错得离谱,但在西方人认识中国的初级阶段有着不可抹杀的重大意义。

马可·波罗与《加泰罗尼亚地图集》

漫长的中世纪,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并没有太多能在地图上体现出来的实质性突破。直到13世纪末,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关于亚洲和中国的游记在欧洲引起轰动,人们才从马可·波罗笔下认识到那个传说中无比富庶华丽、文化昌明的东方帝国。马可·波罗的游记不仅丰富了欧洲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给地图绘制者提供了参考资料。

1375年出版的《加泰罗尼亚地图集》(Atlascatalanus)中,绘制者、马略卡(今属西班牙)犹太艺术家亚伯拉罕·克莱斯克深受马可·波罗的影响,在地图中融入了大量《马可·波罗行纪》中所提到的来自东方的最新地理知识。

《加泰罗尼亚地图集》是中世纪地图的珍品,它是阿拉贡(今属西班牙)的约翰王子指派亚伯拉罕和他的儿子绘制的一套从直布罗陀海峡到东西方等地的航海图。该地图集由12张羊皮纸组成,全长近6米,前4张是关于天文、地理和航海的图表、数据资料及文字描述,后8张近4米的长卷则绘制了巨大的世界地图,地图包含北回归线以北、北极圈以南的欧亚大陆从直布罗陀到中国东海的广大地区。

虽然1375年之时,中国已处于明朝的统治之下,但该图关于中国的陆地部分仍为元代时期的中国疆域。地图绘出了大元帝国与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四大汗国,并画出了他们的统治者的形象。图中忽必烈的坐像上方有拉丁文注记:“全鞑靼人之最大君主,名忽必烈,英明睿智……此皇帝极为强大,比其他君主尤胜……”在陆地的周边,还画有许多颜色不同的团块,它们代表的是中国周边海洋里的岛屿。

《加泰罗尼亚地图集》算得上是马可·波罗以后西方对中国所作的最详尽、也最先进的地理描述。

大航海时代,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地图的探索

15至17世纪的西方大航海活动,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新时代。从此,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产生飞跃,世界的轮廓完整地呈现在地图上。此时的西方人不再像他们的先人那样依靠传说加臆测,以及旅行者不着边际的游记来绘制中国的地图,他们有了更多途径获取更准确的信息。西方人的船只已经跨越重洋来到中国附近,对中国的海岸线有了实际的接触,绘制的地图较之前准确度明显提高。

16世纪初,葡萄牙人罗德里格斯在马来群岛从爪哇人那里获得了有中国信息的航海图,在他自己绘制的地图手稿中,有5幅表现中国沿海区域的地图,还有一幅珠江口及其内陆图。虽然这些地图线条简单,画得很粗糙,但它们可能是最早的欧洲人绘制的关于中国较为准确的地图。

几十年后,中国人绘制的《古今形胜之图》于1575年由西班牙驻菲律宾的第二任总督进献给国王菲利普二世,开启东西方地图双向交流的时代。这是西方人第一次直接看到出自中国人之手的中国地图,必然影响着后来欧洲的中国地图绘制。

中国地图传入欧洲不久后,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就为中国带来了第一张用西方制图法绘制的世界地图。明万历十年(1582年),利玛窦从印度来到中国,他进献给明神宗的贡品中包含一本《万国图志》,即奥特柳斯的《寰宇全图》(Theatrum Orbis Terrarum),他所编绘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就是以《寰宇全图》为蓝本。

《坤舆万国全图》与其蓝本在细节上不尽相同。首先,利玛窦为了便于中国人了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把中国的位置置于地图的中央部分,而蓝本图上中国偏处东隅。其次,利玛窦所绘中国海岸线的轮廓以及山脉和水系等,都较蓝本地图翔实。这是因为他参阅了不少中国的图籍,特别是我国明代嘉靖年问出现的流传甚广、影响极大的传统刻本地图集《广舆图》。参照《广舆图》,利玛窦绘制的地图上渤海湾和海南岛都很醒目,并绘有泰山、华山、恒山、嵩山、衡山五岳,黄河源为星宿海,而蓝本图上则不然。不过,《广舆图》上的沙漠呈黑带状,而《坤舆万国全图》上沙漠带则是用许多小圆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