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商业银行国际化是当代商业银行发展不可回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因素均对中国的商业银行提出了国际化的课题,这对于中国经济和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都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本文将从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动因、基础和策略三个层面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商业银行 国际化
一、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动因――大势所趋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宏观时代背景之下,我国的商业银行迈出国际化脚步是谋求生存与发展之道的必然选择。从行业发展趋势、服务对象需求、自身增值战略等诸多方面,都可以预见: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一)遵循金融规则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加入WTO之后,按照国际统一规则运作,是我国商业银行及整个金融行业融入全球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
(二)适应企业经营国际化的现实需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纷纷加快了跨国经营的步伐。截止2010年末,中国1.3万多家“走出去”企业在境外设立了1.8万家企业,分布在178个国家或地区,但其信用水平难以通过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或国际市场融资。而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在港澳台地区和全球32个国家仅设有984个分支机构。与之相比较,汇丰集团作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及金融机构,在欧洲、亚太地区、美洲、中东及非洲7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约9500家附属机构。中国商业银行的全球布局已经难以满足服务中国企业全球发展的需要,银行机构提供相应的境内外全面的融资、支付和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迫在当下。
(三)中国居民的跨境消费增长迅速
2012年世界奢侈品协会的《华人春节海外奢侈品消费数据监控报告》称,2012年春节期间,中国大陆居民在境外消费累计达72亿美元,比预计数额增长了15%,创历史最高点。2013年8月,全球酒店预订网站了《2013年中国游客境外旅游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成为最大旅游消费市场,去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同比增长40%。可见中国居民在购物、旅游、探亲、留学、经商等领域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潜力巨大。面对这种变化,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步伐应该紧紧跟随客户的需求,否则不仅不能拓展新的海外市场,还有可能导致原有的客户流失,而且往往流失的是有较高贡献度的高端客户,这些客户对于银行的全面金融服务通常也有着较高要求。
(四)中资银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日益迫切
根据WTO的协议,2006年以后我国将取消所有对外资银行的所有权、经营权的设立形式,包括所有制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给予外资行国民待遇。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纷纷入主中国市场。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12 年12 月末,共有来自49 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42 家法人、95 家分行和197 家代表处,包括外资银行支行在内的营业网点已达到900 家。外资银行在华经营取得积极进展,经营规模、客户对象和服务能力均得到良好发展。外资银行在华主营业务领域除传统的信贷业务外,还涉及中小企业融资、大宗商品贸易、资产管理、托管和清算服务等。在适宜的外部环境中,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经营基本面健康,本土化程度逐步提高,逐渐熟悉并融入整体经济环境,外资银行来源的广泛性和专业背景的多样化,为我国银行体系提供了多层次的有益补充。已成为我国银行业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参与者。
二、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基础――生正逢时
中国多家大型商业银行业之所以将国际化提上日程或已经实施推进,原因是从内外部条件看具备了较大的可行性,可谓“生正逢时”。
(一)国际金融危机为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次债危机爆发之前,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创新产品的快速发展,使得欧美国家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出现了明显上升,扩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出现了较大程度背离,使得危机之后的欧美银行业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处于“去杠杆化”阶段,这一过程恰恰为中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
一是为中国商业银行腾出了一定的业务发展空间。欧美银行在次债危机之后对于业务范围和投入资源的调整或收缩,正是为亚洲的银行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是为中资银行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提供了较好的机遇。次债危机为潜在并购交易提供对象来源、使得银行并购竞争对手显著减少。
三是为中资银行选聘高端金融人才提供了机会。欧美金融企业的大规模裁员提供了大量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资源。
(二)为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和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健全奠定了基础
首先,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变。近年来,以国有大型银行为首的各大银行,逐步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境内外上市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的成果包括:治理结构有效优化,内控机制日趋健全,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升,激励约束和绩效考核体系逐步完善。加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利差较大,中国商业银行利润大幅上升,资本有所积累,不良率持续下降,受全球金融风暴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也不大。中国商业银行已经初步国际化经营的基础。
此外,中国银行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是建立在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之上的。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有效性逐步提高,为中国商业银行迈出国际化脚步提供了重要保障。自银监会成立以来,确立了“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构建了银行业审慎监管框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以风险为本的审慎有效监管,使得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方面的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近些年,随着中国企业的步伐,中国银行业也加速了在海外扩张的步伐。截至2010年9月末,中国工商银行已在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94家分支机构,与131个国家和地区的1435家银行建立了行关系,跨越五大洲的全球经营网络基本成型。
说明,中国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无疑为今后在国际化的舞台上谋求更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基础。
三、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策略――多管齐下
审时度势,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之路面临着诸多挑战: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各国监管法制大相径庭,政治风险、合规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相互交织,而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人才稀缺、跨国经营的经验不足、驾驭国际市场风险能力也有待提高。
基于这些现实情况,中国商业银行顺利推进国际化的策略选择显得至关重要。在此,本文仅就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网络的发展、组织战略调整、地域范围扩展等三方面主要的策略进行论述。
(一)经营网络发展策略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网络发展的策略主要有两种选择,这两条路径各有优劣,下面进行简要分析。
1.设立海外分支机构
新设分支机构的扩张方式具有周期长、布局散、壁垒多,以及对当地市场的适应和渗透速度慢等缺点;优点在于不存在较大的文化整合问题,管理和控制相对容易。这一发展策略是早期商业银行国际化拓展较为保守稳健的选择。
2.并购已有金融机构
在资本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并购是现代金融机构扩张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也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利用并购进入目标市场的优势包括:一是利用并购目标机构的现有终端网络和客户基础,可以迅速融入当地市场,节省时间和投入;二是减少和规避目标市场国针对外资银行经营设置的壁垒,有利于在当地开展多元化经营。但是,并购的风险也是不容小视的,并购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海外并购需要关注管理能力、互补效应、并购时机等三方面要素。
综上,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网络构建策略,应以新建与收购相辅相成。
(二)组织战略调整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组织调整策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二是银行国际化组织形式的选择。
例如:加快银行产权制度的改革,通过产权约束建立银行内部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建立分工明确的M型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建立银行国际化组织的科学决策体系;从功能型部门设置到以客户为主导的部门设置;强化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市场的开发,通过业务创新和争取客户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地域扩展策略
银行国际化的物理表现为其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因而地域国际化的策略选择也非常重要,几个值得借鉴的方式如下:
1.在国内选择外汇业务量比较大的城市设立国际业务部。从效益角度考虑,国际化地域扩展的首要任务,应该是选择业务量大的开放性城市设立国际业务部,主要从事外汇存贷款、外汇结算业务,为该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
2.实施合理的区位发展战略,在海外机构的地域扩展上有所倾斜。例如,在全球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设置分支机构;向我国的主要国际贸易伙伴倾斜;重点拓展纽约、旧金山、温哥华、多伦多等华侨集居地倾斜。
3.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在银行重点发展战略实施到一定进度后,银行自身的人力资源和管理素质都达到了全球化的水平,银行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扩展业务地域。
参考文献
[1]林景臻.跨国方略:商业银行全球化布局与执行作[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孙伯银.银行国际化崛起之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3]严晓燕.银行国际化发展与竞争力提升[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吴梦,经济学学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专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