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嬗变中的牧民生活方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嬗变中的牧民生活方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此次调查在草原风貌、风情保持最为完整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西乌珠穆沁旗进行。西乌珠穆沁旗现有人口72376人,其中:牧业人口39914人,占总人口的55.1%;城镇人口32462人,占总人口的44.9%。蒙古族是本地区的主体民族,人口达49504人,占总人口的68.4%,其余有汉、回、满、达斡尔、朝鲜等8个民族,共有22872人,占总人口的31.6%。东乌珠穆沁全旗人口5.4万,蒙古族3.9万。调查主要以实地访谈,问卷形式进行,共计353户。第一次调查中,西乌旗选择了67户牧户,其中蒙古族63户,汉族4户;东乌旗共调查60户,被访者中有蒙古族58户,汉族2户。第二次调点为东乌旗,共226户,蒙古族219户,汉族7户。

社会学经典时期代表者马克斯・韦伯曾提出“生活方式主要表现于消费”,即从生活方式的概念出发,使用操作性更强的消费方式使分析更加可操作化和简单化。本文从这个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对牧民的消费结构分析探讨其城市生活方式的主动建构过程。

一、消费结构分析

城市生活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生活方式是指城市居民的全部活动方式,包括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和政治生活方式等。狭义的城市生活方式则专指消费、闲暇生活方式。以下从狭义概念出发重点分析内蒙古牧区牧民的衣、食、住、行以及闲暇生活。

(一)衣着

牧民越来越追求服饰质地和花色品种。在调查中发现,老人们虽然不穿整套的汉装,但衬衣、裤子、鞋子等是他们的日常衣着。此外,现在牧民比过去拥有更多的配饰和高级民族服装,这表明他们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在变革中,73.2%的牧民喜欢本民族的服装,其次是舒适方便的休闲装,占16.1%。

(二)饮食

牧民的食品消费结构也在逐步变化。传统食谱中蔬菜不多,认为是“草”类。而现在很多牧民把以前归为“草”的蔬菜在春夏季没有肉食时当作副食食用。他们喜爱的蔬菜有土豆、萝卜、白菜、青椒等。牧民们在饮食上形成了多样化的营养性饮食结构。但从食品消费比例来看,以牛羊肉、奶及奶制品为主,分别占37.0%和38.0%,其次是蔬菜、水果及谷物占16.3%和6.5%。

(三)住所

牧民传统的居住方式是以蒙古包为主,逐水草而居。自改革开放以来,牧业生产发展,牧民家庭收入逐年提高,牧民家庭逐渐修建房屋,特别是实行承包制后草场也基本划块经营,这样家庭有了相对独立的草场,不需要大的迁徙。很多家庭都建了10000―15000元不等的房屋。调查统计显示,212户牧户中牧民的居住仍以传统游牧和半定居半游牧者居多,分别占42.5%和39.6%,完全定居者占11.8%。

家庭日常用品中,收音机、录音机、缝纫机、自行车等耐用消费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有些牧民还拥有汽车、摩托车等大型交通运输工具。21.4%的牧户有电视机,牧民通过它而知晓国内外大事,13.2%的人家安装了固定电话。这一切都将牧民与外部世界联结了起来,提高了获取各种信息的机会。

(四)出行

牧民以摩托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占所调查牧户的57.3%;其次是传统的马匹占29.3%;汽车10.7%。90%的人曾坐过汽车或摩托车。交通状况的改善进一步沟通了牧区与外界的联系,极大地影响着传统牧民的生活方式。

(五)闲暇

闲暇就是除了劳动以外的时间如何做出安排。闲暇生活方式包括:休息、娱乐、学习和交往。据调查,牧民娱乐主要以赛马、摔跤等传统娱乐项目为主,分别占45.3%和43.2%,获得外界信息主要靠电视44.2%和读书看报35.8%。

综上所述,牧民的消费总体E摆脱了简单的低水平,正在向高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牧区在由自给自足的经济向商品经济及相应的城市化转化过程中,其消费结构也在由自给性消费为主逐步转向商品性消费,其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我们也考察了牧民对目前生活状态及对未来生活的预期。他们普遍对未来的生活比较有信心,相信自己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但不大愿意去大城市寻求发展占60.7%,对完全意义上的城市生活还并不大习惯。由此可见,市场化变革中的牧民虽在不断融入新的生活方式,但仍保留着怀旧情怀,留恋着本民族和地区的传统生活方式。

二、城市生活方式的构建

城市生活方式包含以下几点特征:(一)复杂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各种各样的职业结构。家庭的规模和功能缩小,社会化服务程度高。(二)人际关系由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向业缘关系转化,以业缘关系为主,人际接触中有较强的匿名性。(三)社会流动性大,个人地位和角色变化快,社区构成要素的异质性强。(四)生活质量高,消费水平高,消费方式多样化。(五)闲暇时间多,个人社会化程度高,个性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六)生活节奏快,紧张压迫感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七)现代民主意识、参政意识强。(八)信仰、道德标准等的多样化。

牧区传统的畜牧生活方式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意识形态都使牧民在接受一种全新城市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构建着有别于农区或其他地域的城市生活。即,如上分析的代表牧民城市生活适应性的消费生活结构是建立在继承传统生活习惯的基础之上的,牧民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并非摒弃民族传统而是在此基础之上有意无意地构建着适合畜牧区的城市化道路。这一点如新制度经济学代表者道格拉斯・C・诺斯所指出的,“人们过去所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制度变迁中的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使制度变迁一但走上了某种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即路径依赖在起着作用。牧区社会演化到今天,需要走一条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市场化和城市化道路,曾经的文化传统、信仰体系都是根本性的制约因素,同时也在铺垫着一条特色道路。

实地调查告诉我们,牧民的衣着及饮食虽多样化,但仍以民族服装和奶食品为主:73.2%的牧民喜欢本民族的服装,其次是舒适方便的休闲装,占16.1%。日常饮食以肉类及奶制品为主,新鲜蔬菜的消费有所增加。就居住形式而言,牧民半游牧半定居者较多,家里耐用消费品较全面。此外,由于草原地理环境特点,牧民的日常交通工具以摩托(占57.3%)和马(占29.3%)为主。以上分析表明,牧民虽然接受和适应城市化,但日常生活仍保留着地区和民族特点,且在年轻一辈的教育中也非常注重传统文化教育。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提出民族的“一般精神”这一概念,这种“一般精神”由许多因素融合而成:气候、宗教、法律、施政的原则、先例、风俗、习惯等。正因为有了民族的“一般精神”,人类才有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及不同生活状态。笔者认为,在城市生活方式的接纳过程中,

每一座城市都应该有它的历史,可以展示这座城市乃至祖先的辉煌,体现这座城市乃至民族的特点,折射这座城市乃至地域的文化情趣和象征这座城市乃至公众的生活品位。因此,内蒙古牧区的城市化也应反映出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才能有生命力,其中民族的“一般精神”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民族的“一般精神”的继承和发展除自然因素影响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后人的教育,包括正规教育与日常生活的指导。因此,内蒙古牧区义务教育色学校建设成为了中小学的立校之本。如在锡林郭勒盟东、西乌珠穆沁旗,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等民族舞蹈融入课间操活动,少数民族生活用品、民族服饰品制作列为手工课内容,民族器乐、歌舞走进音乐课堂,作为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摔跤、射箭等成为体育课授课内容,地区民族教育正在为更多的孩子铺就着一条特色成才之路。

通过上述分析也可了解到,牧民闲暇的安排也是当地民风或文化的外在表现:所调查的338户牧户中,闲暇娱乐主要以赛马(占45.3%)、摔跤(占43.2%)等传统娱乐项目为主,还进行跳舞、打牌、打麻将等休闲活动。获得外界信息主要靠看电视和读书看报。这些仍表明牧民虽然不断融入城市生活,但仍然保留着传统生活习惯。

这也正证实了文化生态学比例平衡原则:社区是一个社会体系,其社会功能要求将空间分配给各项社会功能使用,以维持社会功能的同一性。作为一座城市,其各项功能对空间需求同所得到的空间数量及种类相一致时城市总效用最大,因此按照这种比例平衡原则,一个地区应在生产与象征间求得平衡。这种象征主要体现为地区的文化。内蒙古畜牧区必定应在城市化进程中将部分空间用于其特色文化的建设,其文化生活将反映这座城市、这个区域的社会形态和市民素质。

从消费结构及对牧民总体生活状况满意度调查可得出结论,除一些完全失去草场只靠在外打工持续生活的打工者外,牧民基本满意当前的生活状态,60.7%的牧民愿留在当地发展。他们认为需改善的方面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可见,牧民仍有乡土情怀,同时也在积极接受家乡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并且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盼。

内蒙古牧区现阶段的牧民,既不是传统概念中的“旧牧民”,也不是同全面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牧民”,而是正处于传统牧民向新型牧民演变、过渡过程中的牧民。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