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后危机时期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序\难点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后危机时期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序\难点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以转型促发展成为江苏经济发展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借鉴国内外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和经验,深化发展时序、发展难点和政策措施的研究,对促进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后危机时期;倒逼机制;发展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1)05-0019-07

2007年开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动荡,众多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危机不断,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危机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全球经济增长普遍下滑。后危机时期,各国政府纷纷转向结构调整、促进出口,增加本国就业,寻求新的增长点。“十二五”期间是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借鉴国内外代表性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和经验,深化发展思路、重大问题、发展路径和政策措施的研究,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一、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时序阶段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准确判断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及其时序阶段。

1.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经济增长、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进步的理念、思路、方法和体制机制的总和,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经济总量增加层面,主要涉及经济投入和产出,体现在生产要素消耗、经济规模扩大和人均水平提高上。二是基本结构关系层面,涉及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结构关系,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内需外需结构、人与自然等结构关系。三是制度保障层面,涉及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包括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方式,政府规制和宏观调控机制等。经济发展不仅包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技术、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和环境等方面转变,更强调经济增长过程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增长成果的共享性。

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序判断,可以依据经济增长方式的判断为基础、采取全要素生产率(TFP)来完成。

公式为:EA+EB=1,其中,EA为集约型经济发展率份额,即全要素生产率;EB为粗放型经济发展率,即总要素投入对经济发展率的贡献份额。集约型经济发展率一般指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该指标在0%~100%之间变动,如果EA为0%,则为完全粗放型;反之,如果EA为100%,则为完全集约型。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两极状态较为少见,最常见的是粗放与集约的结合型,即经济发展中既有靠增加投入取得的、又有靠提高产出率取得的。

一般情况下,EA越大,经济发展集约化程度越高;EB越大,经济发展的粗放度越高。当EA>40%,就称之为经济发展为集约化发展,即经济发展主要是靠技术进步、知识进展、规模效益、资源质量提高等推动的,其中EA在40%~60%之间为半集约;反之当EA

当然,现实经济运行远比公式要复杂得多。TFP增长率仅仅是一个静态指标,还不足以直接、全面说明长期发展方式转变的情况。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将促使TFP增长的因素扩展到除了技术进步以外的体制改革、结构转变、人力资本积累等内涵,会增强对现实的理解与分析。

2.江苏所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序阶段

后危机时期,加快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准确判断当前江苏所处发展阶段。可以预见,在今后的5~10年,江苏将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将呈现重要的阶段性变化。

(1)从工业化进程看,江苏将进人工业化后期并向发达经济阶段过渡。钱纳里工业化标准模型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其中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1980年),工业化进程处于高级阶段。按PPP(购买力平价)计算,江苏人均GDP已经越过5000美元;即使按名义汇率计算,今后5~10年,江苏人均GDP也将实现由5000美元向10000美元的跨越,与之相伴随的是产业、就业等结构性变动,一产比重基本稳定、二产比重逐步降低、三产比重进一步上升,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将初步建成,部分发达市县将率先进入由工业化后期向发达经济过渡的阶段。

(2)从城市化进程看,江苏仍将处于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依据诺瑟姆曲线,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标志着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超过70%则意味着进入趋终阶段。目前江苏城市化率达到53%,按照发展预测,到2020年可望达到70%。届时将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依然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今后5~10年期间,江苏仍处于在城市化加速阶段,而对东部发达地区来讲,城市化率将超过70%,城乡人口转移将处于互动状态,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将渐趋平稳,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等现象开始出现。

(3)从经济国际化进程看,江苏将进入开放型经济全面转型升级阶段。出口导向战略被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核心是将初级产品深加工后出口来推动经济发展。上世纪80年代起,江苏凭借自身优势建立起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但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受国际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现有的出口导向型模式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也逐步显现,适时地实施以“资本换市场、管理换市场、产品换市场”,大力推动“走出去”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取向。

(4)从生态环境状况看,江苏将处于生态建设和补偿的关键阶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提出来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又称作“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后被应用到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倒U曲线表明,在工业化过程中伴随人均GDP的增加,环境污染程度将呈现上升趋势;随着人均GDP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程度会逐年呈现下降的趋势。今后5~10年,江苏将处于实施大规模生态补偿的阶段。

二、后危机时期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难点

后危机时期,各国政府纷纷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努力寻求新的增长点。从国内、国际的协调发展来看,今后5~10年,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市场、技术、人才、资源、环境等诸多难点,它们既来自国际经济和金融格局的调整给江苏经济发展带来的外部压力,也来自江苏经济自身多年发展中形成的结构性矛盾。

1.后危机时期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外部压力

经济全球化扩大了资源和要素配置的空间,密切了各国的经济往来。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不断引发新的问题和矛盾,特别是由

于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难以应对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全球化经济运行的风险比过去加大。各国政府纷纷把发展重点转向增加出口,促进本国就业,国际贸易摩擦将会持续增加,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会不断加强。对江苏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巨大压力,同时,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重新洗牌也将加大江苏经济结构转型的难度。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的外向型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江苏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结构性的隐患,对国际市场形成高度的资本依赖和市场依赖。“十一五”期间,江苏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0亿美元,较“十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规模增长1倍。同时,“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新批及净增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986个,以平均每天1.1个的速度花落江苏,是“十五”时期大项目数的2.4倍,其中9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784个,是“十五”期间的2.6倍。外贸依存度超过10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此之高的外贸依存度,带来与国际市场“同此凉热”的高风险度。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特别是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江苏利用外资出现下滑,到账外资增幅逐月回落,利用外资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外贸进出口增速也逐渐放缓,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较低的纺织服装和“两高一资”的塑料、低档化工产品的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在出口总量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但是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却不降反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面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需求减少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新特点,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必然面临新一轮优化结构调整的转型升级问题。这种挑战既来自于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向高层次演进的结构、机制方面的压力,也离不开国家实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宏观背景,更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的大趋势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息息相关。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苏外向型经济面临着增长动力机制的转换和更替、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宏观运行环境和微观运行基础的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为江苏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极为紧迫和重要。

2.后危机时期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部难点

人均GDP达到5000到10000美元这个阶段,是产业结构快速变化的重要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暴露并加剧了日益突出的结构性矛盾。总体来看,江苏经济加工贸易比重过大,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利润空间狭小,本土新兴产业竞争优势不够突出,大企业大集团数量偏少。另一方面,能源、资源、环境要素稀缺,整体上尚未形成低能、低耗、低排放的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

(1)江苏经济结构中制造业比重偏大而服务业比重偏低,且制造业大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江苏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远没有完结,产业结构的整体层次仍较低,农业弱质局面尚未有效扭转,制造业层次和水平不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以往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阶段后,第三产业的比重均超过了50%,而江苏这一比重低于世界上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值(44%)。产业结构偏离度(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之差的绝对值之和)较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在60左右,结构整体效益水平较低,重化工业主导仍将是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特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成为提升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键。

(2)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不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证明,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1978~2007年江苏GDP年均增长11%,主要是靠大量增加资金和劳动力取得的。据2008年的数据,2007年江苏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9.12%,而发达国家80年代科技进步贡献率已普遍上升60~80%。江苏虽然大专院校较多,但科教人才的优势和作用远未发挥,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投入不够,对外技术依存度太高,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却偏低。江苏对外技术依存度大约在60%,高于全国50%的比例,与国家提出的30%以下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江苏每年固定资产投入中约有40%用于设备投入,而设备投入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特别是在高端设备领域、光纤制造设备100%进口,集成电路85%进口,作为经济强项的纺织业设备进口大约70%。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约为1:0.27(日本、韩国达到1:8),不少企业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引进,逐渐丧失了自主创新的激情和能力。江苏10所部属高校拥有的科研成果,转化市场需求产品的不到6%。

(3)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环境、资源支持力不足。江苏的工业化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加剧了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一是消耗资源能源多。2004~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年均增长25%以上,比“九五”、“十五”时期分别高出14个和2个百分点;建设用地占土地面积比重达到16.7%,而德国日本分别是13%和7.9%;每年新增耗能1500万吨标准煤左右,万元GDP能耗达到0.85,远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二是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尽管我省单位GDP产生的COD和S02分别仅为全国的2/3和1/2,但每平方公里国土上的COD、S02负荷量分别是全国的6.41倍、5.66倍,单位国土面积工业污染负荷全国最高。三是企业劳动生产率较低。我省工业增加值率在25%左右,发达国家一般在35%左右。制造业加工组装多、高端环节少,进料加工多、本地配套少,贴牌生产多、自有品牌少,而深圳工业产值中50%以上是高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中50%以上是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中高新技术产品占50%。

(4)高层次人才短缺,高级智力支持不足。一是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偏少。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只有日本的8%、韩国的19%。以机械行业为例,我省全行业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25%,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2.5%,与发达国家25%~30%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高级技工仅占职工总数的6.5%,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相比差距甚远。二是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偏少。全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为1.64万人,拥有占据科学前沿、能做出开创性科技贡献的领军人才较少,如国家973顾问组专家江苏仅有1人,占总数的3.3%,863领域主题专家江苏仅10人,占总数的5.6%。三是高层次管理型人才偏少。紧缺一批懂得国际惯例、熟悉市场规则的高级经营管理、金融、保险、融资人才。同时,我省人才集聚效应也远低于国内先进地区,据统计国内人才流向上海的占32%~37%、流向北京的占29%~

33%、流向广东的占20%~23%、流向浙江的占6%~7%,而流向江苏只有5%~6%。

三、深化改革,加快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政策上有新的举措、体制机制上要有大的突破,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进一步扩大内需,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在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扩大消费。扩大消费首要的问题是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不仅要努力做大“暗案狻北,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而且还要切好“蛋糕”,调整高收入群众的收入。当前,收入分配领域面临的问题,从宏观角度看表现为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这也是消费率持续降低、投资率持续升高的症结所在。从微观角度看,表现为居民内部不同群众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高、但缺乏购买力,高收入者购买力强、但消费倾向低。因此,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是今后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必须牢牢把握的工作着力点。

主要是提高“两个比重”、缩小“一个差距”: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使劳动报酬增长不低于、基至略高于经济增长和企业收入增长;缩小高低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加强对高收入人的税收调节,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低收入者劳动收入,促进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化。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改善供给消费结构,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特别农村消费需求,积极创新和发展新型消费业态,鼓励增加即期消费,使城乡居民更加放心、更加方便地消费。

2.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有着内在联系,互为因果。结构不合理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储多问题的主要症结,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赖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有赖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一是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加快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深化改革、放宽准人、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特别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服务业领域。鼓励服务创新,优先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互动发展,推动社区服务、信息咨询、旅游文化等生活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产集聚区,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由大变强,构建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以培育新兴战略产业为重点,加快调整产业内部结构。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接续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围绕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设备制造、智能电网三大重点,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打造更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按照“复合化、智能化、集成化、绿色化”的导向,重点突破电子信息材料、硅材料、纳米材料等市场需求大、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新材料。重点发展化学原料药、生物制药和现代中药,着力培育高端研发企业。加快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实现由低中端到高端,由劳动密集到技术知识密集,由一般外包到品牌外包转变,提升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水平。

三是以传统产业改造为重点,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坚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工业化向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

3.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国民经济素质的关键,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击风险能力的关键。后危机期间,必须围绕建设创新型经济,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与创业紧密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提高“三个能力”、抓好“四个一批”、构建“五大体系”。推动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转变。

提高“三个能力”。一是提高规模型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国内一流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二是提高骨干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市场配置能力,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高校院所的早期研发,推进产学研深层次合作;三是提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通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投融资服务等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形成竞争规模,特别是扶持承担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企业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发展壮大。

抓好“八个一批”。一是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把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把科技创新和人才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把抢占技术制高点作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重点,争取在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二是做大一批龙头企业。在新兴产业中排出一批拥有核心技术、有一定规模、市场前景好的骨干企业,加大财税、金融等支持力度,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它们集中集聚,促进跨越式发展。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三是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创新载体。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园区、创新园区建设,加大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四是培育和引进一批人才。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尖端人才,培养熟悉国际市场的职业化、现代化优秀管理人才。适应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有效机制。

构建“五大体系”。区域性创新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才具有活力。一是加强不同类型高校院所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分类指导,共同构建具有区域特点的区域创新体系;二是依托著名高校以及其它高校的优势学科,构建具有国际一流的知识创新体系;三是依托领军型企业、应用型研究院所、高校应用型学科,构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四是以企业为主体,借助国内外科研力量,构建机制灵活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五是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建设技术服务、科技创业、科技投融资等公共服务体系。

4.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推进城市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持久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快速较快增长的重要途径。城市化伴随着资源要素由农村城镇集聚、就业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转移、居住由农村转到城市集中,在城市基础设施、住房、公共服务等多方面产生巨大需求;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缩小城乡差

距、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将有利于激发和释放农村的内在潜力。

一方面,根据人口密度大、土地面积少的特点,按照“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城市集群发展,重点打造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城市群,使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分享尽可能高的“发展红利”。同时依托城市群,打造地区都市,在注重城市形态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的功能建设,提升地区都市的辐射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同时注重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根据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际情况,继续加快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领导体制“五个一体化”。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的原则,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主体功能区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村镇布局规划,形成建设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功能清晰、结构合理的空间开发格局。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政策体系,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逐步实现城镇登记失业率和社会登记失业率的并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在完善保障各项制度、突出薄弱环节、提高保障实效、推进城乡衔接等方面下功夫;完善城乡土地管理和使用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5.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后危机时期,必须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正确把握后危机时期国际分工的新趋势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以世界知名企业高技术水平、高增加值含量的先进制造环节为重点,大力引进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鼓励和支持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销售中心和研发机构,使利用外资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优化生产力布局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抓住高层次人才跨国流动加速的有利时机,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本与人才集聚。

加快实现开发区从产出型向创新型提升。提高开发区产业层次和科技创新水平,完善功能、形成特色,发挥优势、集约发展,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实现从“引进来”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提升。积极对外输出“园区模式”,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以园区建设带动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和股权置换,获取国外营销渠道、知名品牌、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开发利用境外能源、矿产、农业、林业等资源。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调整出口地区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不断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6.全面加强节能环保工作,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后危机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大力推进低碳经济。这对江苏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可以预见,今后5~10年期间,节能减排的压力会更大、要求会更高。江苏要通过制定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创造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少排放模式转型。继续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三管齐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推动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立形成以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为主体框架的主体功能区布局,根据资源环境容量的开发适宜程度,严格控制各类区域的建设行为,从区域空间层面控制资源侵害与环境破坏。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产能。实行最严格的项目建设环境评价、准人制度,从源头上防控企业、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坚持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并重,在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的同时,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人居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省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意义[N],中国经济时报,2007:11-15(3).

[2]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8):13―20.

[3]Gerald M Meier,Joseph Stiglitz,Frontier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The Future in Perspective[M],New York:The World Ban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2000:390-410.

[4]华桂宏,吕永刚,论外向战略向自主发展战略的转型[J],财贸经济,2007(6):18―21.

[5]周善桥,以金融危机为契机加速中国经济转型升级[J],江苏社会科学,2010(3):62―66.

[6]孙耀武,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前沿,2010(9):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