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回顾与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回顾与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过对120例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对该项手术进行阶段性总结。方法:择不同年份的病历进行分组,对两组患者的有效治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的有效治愈率组间X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熟练掌握窦口鼻道复合体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及变异是减少鼻内镜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 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 窦口鼻道复合体 治愈好转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169

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由Naumann首先提出,是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额窦开口和上颌窦自然开口的一组解剖结构,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鼻窦镜手术已成为临床治疗鼻腔、鼻窦疾病的常规手术方式,1997年始开展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疾病,经过十几年的临床探索,对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解剖日益熟悉、手术技巧不断提高以及手术器械日渐精良,同时不断加强术后随访及复诊,较1997年开展手术时,鼻腔鼻窦疾病的治愈好转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再次手术机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为此,对该项工作前后进行了对比,现将现将12年间开展手术情况做如下总结。

资料与方法

1997年10月~2001年10月收治慢性鼻窦炎手术患者60例,作为第1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19~70岁,平均41岁;病程2个月~36年,平均6年;首次手术54例,有前期鼻窦手术史6例。2005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慢性鼻窦炎手术患者60例,作为第2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18~72岁,平均43岁;病程3个月~40年,平均7年;首次手术53例,有前期鼻窦手术史7例。

研究方法:①根据病史记录、术后疗效及随访情况将两组病例进行对比研究。②术前分期分型及术后疗效标准均采用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制定的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

结 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2年,临床分期分型及术后疗效统计情况,见表1。

讨 论

慢性鼻窦炎亦称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常因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未能得到适当治疗所致。以多黏液或脓性鼻涕、鼻塞、头痛及嗅觉减退或消失为主要临床症状,多继发于急性鼻窦炎。它与变态反应体质、鼻窦引流受阻、人体抵抗力弱或病菌毒力强都有密切关系,多数患者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一般有不同程度的头晕、精神不振、易疲倦、记忆力下降等,最常见的症状是鼻塞、流脓、流鼻涕、嗅觉不灵等,并可分肺气虚寒型和脾气虚弱型:①肺气虚寒型:鼻塞,多黏脓性涕,嗅觉减退,稍遇风寒等刺激,鼻塞及流涕加重,疲倦、气短、头晕,或有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缓。②脾气虚弱型:鼻塞,多黏脓性涕,嗅觉减退,少气乏力,食少腹胀,面色苍白,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慢性鼻窦炎是以鼻塞、流脓鼻涕、头晕、头痛、嗅觉减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本病病程较长,可数年至数十年,反复发作,经久难愈。慢性鼻窦炎绝大多数是鼻窦内的多种细菌感染,致病菌以流感杆菌及链球菌多见。

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在彻底清除不可逆病灶的基础上,把纠正鼻腔鼻窦解剖学异常、畅通窦口鼻道复合体和个逗得窦口、重建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以及尽可能保留窦内黏膜和中鼻甲等生理功能单位作为手术的基本原则,以此创造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黏膜形态及生理功能的条件来治愈鼻窦炎。这一观点20世世90年代初期得到国际鼻科学界的公认并迅速推广,使越来越多的鼻外科医生逐渐抛弃已经习惯了的根治性手术方式,而采用一种小范围或局限性的手术来解决广泛的鼻窦病变。使用鼻内镜和特殊手术器械进行鼻窦外科手术是在1970年代初期由奥地利鼻科学者Messerklinger开创的,因此又被称为Messerklinger技术。最初这项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在鼻腔、鼻窦内镜检查的基础上对鼻窦进行手术,目的在于依靠鼻内镜视角广阔、视线可折射的特点来彻底清除窦内隐蔽部位的病变,这对多发性鼻息肉的患者尤为重要。这种手术被称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