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鱼卡地区原油成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鱼卡地区原油成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对鱼卡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进行分析,该区油藏的原油具有姥植比中等,碳同位素轻,伽马蜡烷含量高的特点,油源对比结果表明该区原油来源于中侏罗统上段烃源岩。原油以下生上储为主要运聚特征,为一低熟油藏,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的急剧隆升是形成低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原油 成因 低成熟 油藏

中图分类号:P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153-01

鱼卡地区侏罗系储层发现低熟原油,其原油来源哪一套烃源岩,原油如何成藏油藏的,弄清这些问题对该区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地质概况

鱼卡构造为一轴向由东向西倾没的鼻状背斜构造,构造倾没角40°左右,东西长约5.5 km,南北宽约1.5~2.5 km,北翼倾角55°~75°,南翼倾角80°倒转,为一不对称梳状背斜。油田范围内有两组断层,一组近东西向,为北倾高角度逆断层,断距160~610 m,另一组为近南北向平移断层,延展数米至几十米,断距仅几米。油藏以砂岩为主,平均孔隙度16%,渗透率为9.6~21.3×10-3 μm2,属于中孔低渗的储集层。

2 原油地化特征

鱼卡地区原油的Pr/Ph中等,平均为1.75,OEP和CPI值多呈微弱的奇数碳优势,一般为1.0~1.17。原油的碳同位素值较轻,其值在-31.9‰~-33‰之间。原油的单体烃碳同位素也相对较轻,其值在-30‰~-34.8‰之间,而且具有随碳数增大逐渐变轻的变化趋势。

原油具有三环萜烷含量较低、伽玛蜡烷含量高、莫烷含量低、Tm系列较高等特征,反映出源岩的湖相泥页岩母质好、沉积水体较咸的特点。

原油规则甾烷分布中,C27>C29>C28;规则甾烷C27含量很高,甾烷αααC27/甾烷αααC29平均含量可达2.3,最高达3.2,反映出源岩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母质类型好。原油轻烃组成中,正构烷烃含量大于55%,同样说明其生油母质类型好。

3 原油成因分析

鱼卡地区原油的Pr/Ph平均为1.75,与侏罗系中统上段烃源岩Pr/Ph(平均为1,6)非常接近,它们与本区侏罗系中统中段的煤系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差别较大(Pr/Ph大于2.5),对比性差。

原油与侏罗系中统上段烃源岩规则甾烷分布形式均为C27>C29>C28,反映出它们具有好的对比性,且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母质类型好,它们与本区侏罗系中统中段的煤系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差别很大。

原油与侏罗系中统上段烃源岩均具有相对较高的伽玛蜡烷含量,原油的伽玛蜡烷/C31藿烷平均高达1.9,侏罗系中统上段烃源岩的伽玛蜡烷/C31藿烷变化范围较大,变化在0.36~31.2,平均达6.9,具有好的亲缘关系,反映出源岩的湖相泥页岩母质好、沉积水体较咸的特点,这与本区侏罗系中统中段的煤系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差别很大,它们的伽玛蜡烷/C31藿烷平均小于0.35,反映的是湖沼相、母质差、沉积水体淡的特点,与鱼卡原油无亲缘关系。另外,原油与侏罗系中统上段烃源岩甾烷异构化两个参数20S/(20S+20R)-C29和ββ-C29/ΣC29值均较低,其值小于0.3,为未熟-低熟阶段,原油运移距离也较近。

原油与侏罗系中统上段烃源岩氯仿沥青“A”及干酪根δ13C均很轻,原油碳同位素变化在-31.9‰~-33‰之间,页岩氯仿沥青“A”δ13C变化在-30.8‰~-33.6‰之间,具有亲缘关系,干酪根δ13C变化在-26.2‰~-28.9‰之间,也具有可比性,它们反映出侏罗系中统上段烃源岩或油页岩为Ⅱ1-Ⅰ型母质。这与本区侏罗系中统中段的煤系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差别很大,它们的氯仿沥青“A”δ13C平均为-27.7‰~-25.5‰,干酪根δ13C平均为-23.7‰~-24.7‰,反映的是湖沼相、母质差的特点,与原油无亲缘关系。

原油和侏罗系中统上段烃源岩轻烃组成中,正构烷烃含量均较高,变化在35.81%~55.87%之间,芳烃含量均小于5%,说明其具有亲缘关系。而与侏罗系中统中段的泥岩差别较大,对比性差。从原油和烃源岩轻烃成熟度参数石蜡指数和庚烷值看鱼卡地区的石蜡指数和庚烷值均很低,处于低成熟阶段,也具有对比性。

4 成藏分析

鱼卡油田以绿南断裂为南界,赛什腾山以东地区。绿南断裂位于鱼卡断陷马海尕秀构造南侧,为绿梁山山前断裂向西延伸部分。区内延长23 km,走向NW,是鱼卡断陷与赛什腾凹陷的分界断层,控制鱼卡断陷中生代沉积和烃源岩发育。晚燕山运动使鱼卡凹陷抬升,绿南断裂反转,导致鱼卡断陷和赛什腾凹陷具有截然不同的成烃演化特征。鱼卡构造油源对比揭示其油源来自断陷自身偏低熟的烃源岩,因此,绿南断裂成为该子系统的主要运聚边界。该子系统主要包括鱼卡西部、鱼卡本部、鱼卡北部、九龙山、马海尕秀等5个三级构造。从油气运移的角度看,沿绿南断裂到鱼卡,可能还存在与断层遮挡的油气藏、挤压背斜油气藏以及岩性、地层油气藏。

(1)下生上储为主要运聚特征。

鱼卡构造位于鱼卡断陷中,为一不对称梳状背斜,油源对比主要来自中侏罗统低熟烃源岩。尽管中侏罗世为沉积中心,发育了较厚的烃源岩,但由于靠近山前,构造活动强烈,抬升的幅度较大、抬升时间相对较早(可能在晚第三纪早期),现今多为叠瓦状逆冲断裂构造,油气的运移主要以垂向运移为主,具有下生上储成藏特征。由于构造活动强,保存条件差,仅在断陷中部形成一个相对较完整的挤压背斜油藏。

(2)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的急剧隆升是低熟油藏形成的主要原因。

低熟油的产生是自然生烃的必然过程。但是低熟油藏的形成,除了烃源岩自身富含可溶有机质以外,要求具有较大的运移动力。鱼卡油田位于鱼卡生油凹陷内,是以中侏罗统为烃源岩的油田。分析认为,第三纪以来受到多次强烈挤压隆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烃源岩的热演化,烃源岩生烃很晚,现今仅处于低成熟阶段;而圈闭形成早,在E3时已初具规模,到N22完全成型。与隆升伴生的强烈断块化,为低熟油的运移提供了主要的运移动力和垂向运移通道,是形成低熟油藏的主要外因。

5 结论

(1)鱼卡地区原油为低成熟原油,来源于侏罗系中统上段烃源岩。

(2)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的急剧隆升是形成低熟油藏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刘清明,陈芸娟,王兰芬,等.冷湖三号油气藏油气成因及成藏分析[J].科技资讯,2012(17):99.

[2] 沈显杰,李国桦.柴达木盆地的大地热流和统计热流值[J].地球物理学报,1994,37(1):56-65.

[3] 牟中海,陈志勇.柴达木盆地北缘中生界剥蚀厚度恢复,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