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MRI成像对骨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MRI成像对骨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对mri成像对骨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在2010年5月-2013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骨梗死临床患者15例,将其按照骨梗死情况分成早期、中期和晚期,对其展开X线、CT以及MRI检查,对比分析不同时期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分析MRI在骨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经比较发现,在诊断早期、中期骨梗死时MRI检查由于X线与CT检查,针对晚期骨梗死患者而言,三种检查方法无明显差异。结论 MRI在诊断早期、中期骨梗死过程中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将X线、CT以及MRI联合可使诊断率得以显著提高,值得关注。

关键词:骨梗死 MRI CT X线 诊断 临床价值

骨梗死(bone infarction)是血供不足所致的弥散性、局灶性骨质坏死。常发生于骨干和骨骺端。临床较少见,表现不典型。急性骨梗死出现四肢肌肉、关节剧痛,活动障碍。慢性者肢体酸痛,软弱无力,下肢不能抬高并跛行。除骨关节症状外,不同病因尚有各自不同的表现。X线平片检查常常难以明确诊断,随着MRI技术的广泛应用,目 MRI已成 诊断骨梗死的最佳检查手段之一,并得到很多临床医生的认可。目前对于该病症的早期诊断以MRI检查为主,其能够对实现早期定性诊断,从而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MRI成像对骨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骨梗死患者展开了X线、CT以及MRI检查,并对不同时期的影像学特点进行了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骨梗死临床患者,抽取其中的15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8例,女7例,年龄23-67岁,平均(43.7±13.2)岁。本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双膝疼痛者9例,单侧性膝部或者是下肢疼痛者6例。本组患者病程均在1.3个月-6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7±1.1)年。15例均无潜水史,5例有激素使用史,7例有 量饮酒史,3例无明确诱因,本组患者均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

1.2 方法

1.2.1研究方法

对以上统计研究对象分别展开X线平片、CT以及MRI检查,而后将其按照梗死情况分成早、中、晚三个时期,对不同时期患者的不同影像学特征展开回顾性对比分析。

1.2.2检查方法

X线平片:所用仪器为我院现有的DR设备,对患者摄取平片;CT检查:所用仪器为我院现有的螺旋CT机,层厚为5mm,层间距为5mm,对患者展开连续扫描。MRI检查:所用仪器为我院现有的0.35T永磁型MR设备,线圈采用膝关节表面线圈,对患者展开膝关节冠状位T1WI、FLASH准T2WI脂肪抑制序列、矢状位T1WI、T2WI以及轴位T1WI扫描。

1.3 骨梗死分期

依照影像学表现将骨梗死患者分成早期、中期和晚期,X线以及CT检查为观察到明显改变或者是仅存在轻微骨质疏松区,但是MRI检查证实为异常者视为早期骨梗死;将X线平片与CT检查证实存在局部骨质疏松以及斑点状钙化者,经MRI检查证实为病变中央表现出稍长T1、T2信号,病灶边缘呈现地图样改变者视为中期骨梗死;将X线、CT检查证实存在不规则状、蜿蜒状骨质硬化者,经MRI检查证实 T1WI、T2WI呈低信号者视为晚期骨梗死[2]。

1.4 MRI观察指标

在采取MRI检查时需观察以下指标:① 骨梗死的范围与数目;② T1WI骨梗死中心区的信号强度;③ T2WI骨梗死区的信号强度;④ 骨梗死边缘带的宽度以及信号变化情况;⑤ 对邻近关节面的累及程度;⑥ 合并症。

2 结果

2.1 骨梗死部位

本组15例患者中有12例多发患者,其中8例患者累及双侧股骨下段,包括胫骨上段者8例,单侧股骨下段以及胫骨上段者4例;有3例单发患者分别累及单侧胫骨上段和股骨下段。本组15例患者共对42处骨骼造成累及。

2.2 影像学表现

本组确诊为早期骨梗死患者6例,X线与CT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部分患者会表现出干骺端存在轻微骨质疏松区,经MRI检查发现存在明显的地图样改变,与周围正常组织比较T1WI梗死区中央呈现出中等或者是略低信号,边界清晰,低信号,T2WI梗死区中央表现为中等或略高信号;本组确诊为中期骨梗死者6例,X线与CT检查证实存在显著的骨质疏松区或者是斑点状骨质硬化影,经MRI检查则表现出病灶中央等信号或稍长T1、T2信号改变,T1WI梗死区边缘呈花边状低信号,T2WI梗死区内层则表现出明显高信号,外侧为低信号;确诊为晚期骨梗死者3例,其X线平片显示在梗死区内髓腔呈现出圆形或者是不规则形的硬化斑块,经CT检查证实髓腔内存在地图样改变;MRI检查发现T1WI、T2WI梗死区中央与边缘均表现出明显的低信号,不均匀。

3 讨论

在临床上,骨梗死属于系统性骨骼病变,一般表现为多发,本组15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表现为多发,占80.00%,这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 该病变主要会导致骨干骺端骨坏死,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十分的清楚,有学者指出其可能与微小脂肪栓子、镰状细胞、氮气泡以及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3]。临床上对于该病症的诊断多以影像学检查为主,自MRI技术问世后,使其诊断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4]。本次研究中对临床病理证实为骨梗死的15例患者展开了X线、CT以及MRI检查,结果发现,针对骨梗死早期和中期患者,MRI的诊断价值优于X线平片与CT扫描,其影像学表现存在较为明显的特异性,可提高早期、中期骨梗死的检出率,针对晚期骨梗死患者而言,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无明显差异,然而若是将其进行联合使用,可使诊断率得到显著提高[5]。

综上所述,MRI检查在骨梗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能够发现X线与CT检查无法发现的早期、中期骨梗死病灶,且不同分期骨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于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等均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信息,值得对其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 崔光彬,王炜,宋立军,等.骨梗死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基础[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3(05):725-726.

[2] 庞姜军,彭玉华,陈立平,等.骨梗死影像学比较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5(01):47.

[3] 周山,张小安,张振勇,等.骨梗死的X 线、CT 和MRI 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6(03):199-201.

[4] 林旭波,何家维,白光辉,等.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9,39(06):607-609.

[5] 孟祥鸿,范金玉,王国祥,等.长管状骨非潜水性骨梗死影像学表现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1):1305-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