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景代二村房屋建筑式样变迁的调查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景代二村房屋建筑式样变迁的调查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乡景真村公所景代二村房屋建筑式样变迁为主线,着重调查了景代二村村民是如何看待传统的竹楼与新样式的楼房,是什么驱使村民建筑新样式的楼房,房屋样式的改变是否会影响民族性等问题,能为民俗民风的传承发展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景代二村 房屋建筑式样变迁 调查

景代二村属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乡景真村公所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勐海县城以西,距离勐海县城大约十五千米,在勐海县城和勐遮乡政府所在地之间。从气候上看,景代属于典型的热带雨林区,一年四季气温较高,常年气温在25℃以上。即使在冬季,也只是偶尔看见老人穿着袜子鞋,一般年轻人都是赤脚拖鞋。植被覆盖较丰富,可以见到典型的热带水果,椰子、木瓜、芭蕉几乎家家都有,成片的竹林更是随处可见。从地形上看,景代二村处于一片很开阔的平坝地区,四周的山不高,小的丘陵也不多见。景代二村共有七十二户人家,三百五十六人,全村人集中居住,和景代一村连在一起,形成较大的住宅区。家家都是两层楼的住房,独立成院,户户之间都有水泥路相通,更像是城市中住宅区的缩影。整个村民都属于傣族,傣语是村民交流的主要用语。一般四五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和小孩会说普通话,但层次不齐,年青的小伙子及姑娘普通话较好,年岁偏大的村民普通话说得较差一些,老年人则几乎不懂普通话。村内有一所小学,开设有三年级及五年级共两个年级班,其余几个年级班的学生需到距村子不到一公里的曼海村小学就读。从受教育程度看,整个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有四人,这四人中有三人在读高中,一人在上大学(是附近一带唯一的一个大学生)。村民信小乘佛教,在入村处有一座小山,山上有一座寺庙,是景代一村、二村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山上有一座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建筑物――景真八角亭,是西双版纳地区旅游观光的一个景点。据村民介绍,近年来,观光的游客偏少,在我们住村的十几天,偶见有外国及中国游客来观光。

在未去傣族村寨以前,就听说过傣族的竹楼,傣族以竹楼著称,竹楼是传统的典型的傣家人居住的房屋。竹楼属于干栏式建筑,由数根较粗大的柱子支撑,共两层。一层不住人,主要用于散放杂物或是用作诸如鸡、牛、猪之类的家禽畜栖息的地方。有一楼梯通向二楼,人住在二楼。二楼一般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客厅,另一部分是卧室。这两个部分一般多用衣柜或木板隔开,有两扇门分别进入卧室,靠里边的一扇门进入儿子及儿媳的卧室,靠外的一扇门则进入女儿及父母的卧室。卧室一般分成三个小部分,最靠里边的是儿子的;中间的是父母住的;靠外边的是女儿及女婿的(傣家规矩:在女儿出嫁的第一年,女婿要上门居住一年)。但这三个小部分之间一般用布帘或是纹帐相隔,或是什么也没有,事实上也就是说这三个小部分的卧室是一个相通的大卧室,外人(非亲属)一般不能随意出入卧室。

当我们进村的第一天,走进我们住的那家主人家的房屋时,感到很是惊讶,房子不是竹楼,一楼已不是散放杂物及家禽栖息的地方,而是用作居住或是客厅。二楼上的小卧室已用砖墙隔开,两层楼都设有卫生间及淋浴的地方,地面铺着地板砖,整个房屋无论是从里面或从外面看已是相当豪华,且建筑式样和汉族房屋建筑式样基本相似,和竹楼相比无论从结构上还是从安排上都已相去甚远。主人告诉我们,村子里像他家这种房子样式的还有四户,建一座这种房子至少需要十几万元。整个村子有七十二户,只有一户人家住的是竹楼,有六十六户人家住的是砖瓦结构的房子,但从结构和安排上与竹楼基本相似。

人类学家B Walter和A Vayda在谈到田野调查中方法论的视角时就强调:研究者在进行田野调查时,不应是在理论的驱使下进行,而应是好奇心使然(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should strive to be curiosity-driven not theory-driven)。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引下及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产生了这么几个疑问:

1.村民是如何看待传统的竹楼与这种新样式的楼房的?

2.是什么驱使村民建这种新样式的楼房?

3.房屋样式的改变是否会影响民族性?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影响房屋建筑式样改变的因素进行了追寻。

一、影响改变的宏观因素

(一)经济状况。景代二村共七十二户人家,三百五十六人,耕田面积六百亩,主要种植水稻。由于人均占有耕田面积较多,如按亩产水稻三百五十千克计算,村民一年所收的水稻可供村民至少三年的消费,所以村民一般都将所种的稻子一半以上拿到市场上销售。除种植水稻以外,村民们还种植甘蔗、茶叶、热带水果等经济作物以增加收入。但一般村民家庭的主要收入并不源于这些,而是靠外出打工挣钱。主要打工场所在景洪、昆明城市,以及泰国、缅甸等国家,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烧烤、服装或赌场服务等工作。村子里有很多年青姑娘都有赌场工作经验(只是据提供消息的人说,没有作人员统计)。根据调查,村民一般年人均收入在四五千元。我们所住房屋主人一家四口年收入总计近十万元人民币,在村子里算是相当富有的。而村民的整个一年中用于日常生活消费以外的开支却不是很大。根据我们的访谈,村民之间及亲属之间逢年过节一般不送礼,村子里有红、白事时,一般村民所送的礼金仅几元钱,或有的根本就不送。所以村民的生活在当代的中国农村中算是比较富足的。

(二)自然环境。景代二村位于热带雨林区,植被的覆盖率高,物种也相当丰富。西双版纳素有“热带植物园”之美称,成片的竹林更是随处可见,这也使得傣族因竹楼而著名成为可能。近年随着木竹的大量砍伐,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加之当地雨水的丰沛,故常有泥石流发生,给人们的生活与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在西双版纳时常发现公路边竖着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下雨天请注意泥石流。这和木竹的大量砍伐多少有着因果联系。为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国家相继出台了有关加强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作出了禁止滥砍乱伐的规定。这就从法律法规上对村民的木竹砍伐作出了限制。村民在建房时如需要大量木竹时,需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得到许可后,方可砍伐,否则为非法。

(三)媒介及旅游。在进入村子的入口处路旁,有一块高大的蓝色铁牌竖立,上面写着:景真手机村。在距村中心不到一公里处的小山丘上建有手机信号发射台。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家家拥有电视机,一半以上人家装有固定电话,而拥有手机在村民中已算是平常事。村子的入口处有一座小山,著名的景真八角亭就座落在这个小山上,因其建筑年代久远,以及建筑样式独特,而成为西双版纳州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时常有游客来此地观光。这一切表明村民与外界的联系是紧密的,传媒对村民生活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

二、微观因素对式样变迁的影响

村民观念的转变对房屋建筑式样的改变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关注村民在同外界互动过程中外界对村民的影响,以及村民之间互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造成房屋建筑样式改变的最直接的主观因素。

整个村子七十二户人家,据我们调查,每家都有一两人或更多人在外打工。以我们所在家的主人为例,他在多年前就同广东人一起做过粮食生意,后因受骗,改做烧烤,先后在昆明、景洪做过几年,然后转至缅甸的小勐腊卖烧烤,现一直在那儿卖烧烤。因常年做烧烤,手艺也不错,加之经验与资金的积累,现在的烧烤生意做得比较大。常年一家四口人有三人忙于烧烤生意,一年纯收入在十万元左右,在村子里他们家算是比较富有的家庭之一,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家庭。我们在同主人一起闲聊时,问他为什么想建这种更像汉族风格的楼房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以前的那种楼房很不方便。然后他又跟我们谈道,他的朋友从昆明、从泰国来到他家玩,就跟他谈到应该建汉族式的那种房屋,屋里最好还要建洗手间,否则上个厕所要跑很远,很不方便,尤其是夜间,而且卧室应该分开。当我们又问起为什么觉得以前的那种楼房不方便时,开始他犹豫了一下,似乎觉得不方便说,我们也突然间意识到他所说的“不方便”可能是有所指。但是过了一小会儿,他还是给我们举了一些具体的事例:小孩长大了,一家人还睡在一起很不方便,儿子要找媳妇了,晚上他们有什么悄悄话要说,可是碍于大家在一起就又不好意思说了。还是现在盖的这种房子好,住着方便。然后他又跟我们谈道:以前的那种房子虽然住着不方便,但也有优点,例如晚上小孩哭时,老人生病时,大家在一起,有个照应。尽管以前的竹楼有其优点,但随着生活的改善,观念的改变,主人还是觉得现在住的这种楼房更好,而且他在外面见到的也都是这种类型的房子。事实上,主人家的这种房子在村子里不是第一家,在他之前已有两家,现在村子里共有五家。

我们在对其他几家新房主人进行访谈后,发现他们的回答和经历也都似乎相似。然后我们又对没建这种新房的村民进行调查,他们大都表示要建这种新式的楼房(只有一人例外,他也要建新房,只是结构和安排还和以前一样,他认为那样更方便,大家在一起相互有照应),只是现在缺钱,他们都打算外出挣钱,像我们所住那家的主人一样,挣了钱后,回来盖新房。

从房屋建筑式样变迁的案例中,我们发现:村民们已意识到外出打工比单纯在家庭做农活挣钱更多。我们国家发展的整个大环境给村民们外出打工提供了可能。而村民们在外打工和外界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来自外界(主要是汉族)的影响,村民的价值观、意识在不断地发生改变。这些外出的村民回村后,在村里的行为又对其他村民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我们已经看到是很大的。由于这种强大经济诱因的存在,没有外出的村民也纷纷外出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然后挣了钱再回来……如此,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按这种趋势发展,我们可以设想:所谓的傣家竹楼及其建筑式样在不久的将来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参考文献:

[1]高有鹏.中国民间文学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4]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刘守华.比较故事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