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百年沧桑 繁华似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今的广州西关有一条窄小的马路,名叫十三行。清朝年间,这一带曾是盛极一时的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十三行的商人群体曾经被西方人认为是18――19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堪称“富可敌国”。而“十三行四大家族”之潘家更是富甲一方。而今由广州荔湾区编志办主任胡文中讲述那一段辉煌的家族史,百年羊城大富之家之兴衰瞬间跃然而出,让人无限唏嘘。
清代共出现过三个商业群体,分别是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和广东的行商。但有所不同的是,行商的资产更为集中。虽然伍氏家族让行商的资产达到了历史顶峰,但真正贯穿行商历史,历经百年的却是潘启官家族。
潘氏三杰创世代
潘启官原名潘振承,年轻时曾赴菲律宾,在马尼拉从事贸易。马尼拉之行,为潘振承日后参与洋行的贸易提供了“第一桶金”。“潘启官能操熟练的葡萄牙语,因此与外商交易时较其他行商更有利。”胡文中如是说。外国商人习惯上称呼潘振承为潘启官(Puankhequa)。潘振承创办的同文行(遗址在今广州十三行路与文化公园之间的同文路)一直是当年十三行中的佼佼者。事业成功同时,潘振承也不忘培养诗礼家风。他的7个儿子中,知名的有4个,所谓虎父无犬子。
而当中最知名的,当属外国人口中的潘启官二世(Puankhequa.Ⅱ),潘振承的四子潘有度。胡文中称潘有度喜欢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并喜欢和外国人讨论航海的问题,保留有当时最好的世界地图和航海图。这种求知兴趣,使潘有度对时势变化的敏锐洞察力,有了更大的决胜把握。作为“首名行商”,潘有度虽然善于周旋于官方之间,但也不是一味忍让。如当时粤海关监督佶山要求取消十三行所用的豁免权,以便进一步盘剥行商。潘有度却勇敢地据理力争,使佶山无计可施。
无独有偶,潘家第三代最杰出的代表仍是四子。潘正炜继承两代家业,再以潘绍光名号在十三行立户开设同孚行,经营丝茶贸易续有成就。所以,此后潘正炜也以潘绍光名字闻名中外,在华外商尊他为潘启官三世,呼名:Puankhequa.Ⅲ。
诚信为本搏天下
潘氏家族的产业绵延近百年,当别的行商纷纷倒闭时,潘家的行号仍然屹立不倒,究其原因首先是潘家几代行商都讲求诚信,向外商提供的货物质量好,在国际市场上信誉最好;其次经营业务十分谨慎,不追求利润丰厚但风险高的投资。
胡文中称,当年,潘振承为了维护行号的信用,对英公司每年从伦敦退回的废茶如数赔偿。1783年,他创办的同文行退赔的废茶就达1402箱,价值超过1万银元。自此,行商退赔废茶就成为惯例。所以在当时的欧洲,只要贴有“同文行”标识的茶叶就是品质的象征,就可以卖出高价。当时东印度公司的大班多林文如此评价潘有度:潘启官二世经营认真,一向供应优良商品,商誉极佳。
据考究,潘家为了保障茶叶生意,在福建武夷山买了茶场,还在进口中国产品的瑞典投资设立了海外贸易公司,利用自己洋行的商船运输货物。这样,潘家从商品生产的源头到商。品出口销售的市场国,建立了整条生产贸易链,降低贸易风险,保证商业运行的安全。
依稀故园情可堪
作为富甲一方的商人,潘家中西结合的私家庭院丝毫不逊色于今天西方亿万富翁的别墅。胡文中介绍,早在乾隆年间,潘振承就在广州河南乌龙岗之西的一片河洲地开村立祠,建造极其豪华的潘氏家园“能敬堂”。园中极尽亭台水榭、奇花异卉、宝木珍禽之胜,虽苏州园林亦不敢专美于前。能敬堂东至风光旖旎的漱珠涌,北接悠悠珠江水,以其规模宏大、雍容华丽的气派,名噪百粤。这些极尽奢华的庭院中,处处种植着稀有的古树、各种各样的花卉等。此外园子里还养着鹿、孔雀、鹳鸟以及鸳鸯。正如广州俗话说“镬底都镶金”。据法国商人亨特发回巴黎《法兰西公报》的一封信中说:潘家每年消费达300万法郎,一处房产比一个国王的领地还要大。
据记载,潘正炜家族子孙在广州河南龙溪(南华西街第四居委会的辖区)一带各自建筑的庭院、别墅、书斋,也不胜枚举。如潘有为所建的六松园、南雪巢,橘绿橙黄山馆、看篆楼;潘有度所建的漱石山房、义松堂、南墅;还有正炜所建的清华池馆、听楼等等,不一而足。据胡文中说,当年听楼以大理石铺地,檀香木为壁,登楼西望,但见珠水波光,溶溶漾漾;白鹅潭边,岸柳垂花,帆影片片远,船号声声近,都是羊城胜景。
潘氏家族的富裕绵延百余年。优裕的生活带来的不仅是随心所欲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潘氏祖辈所遗传的人文风尚在振承时代后因经济生活的改善而得以中兴。早在乾嘉年间,潘振承就带头倡导十三行富商集资赞助西关之文澜书院,延聘有学行修养之士担任主讲,带动商贾弟子商文并重,使羊城文风为之一振,文澜书院也被誉为“冠于粤中”。
有论者谓岭南潘氏家族“家学渊源,代传著作;明德重光,人人有集”。从乾隆、嘉庆到道光年间,广东地区没有一个家族像潘氏家族一样文人辈出、传承有续,独领一个多世纪。他们中既有诗人、学者,也有书画家、鉴藏家。
胡文中介绍,自广州十三行衰落之后,潘氏家园就风雨飘摇,逐渐湮没。物转星移,潘氏一族日渐式微。“龙溪乡”现在尽成民居,是南华西街第四居委会的辖区。偌大的潘氏花园,“镬底镶金”的大富之家,今只在黎民百姓一句半句笑谈中。一个诞生于羊城,驰名中外的富豪世家竟不善而终。如今的潘家遗址门前,只留下了一只石狮子。后裔潘飞声在潘家的破落声中深研国学,卓有文才,一度应邀赴柏林讲学。但最后却沦为卖文为生。1935年,潘飞声在上海病故。
―个普遍的观点是“富不过三代”:第一代人创业,第二代人守业,第三代人挥霍。此话虽难免偏颇,但也不假。尽管清代广州的潘氏家族祖孙三代人的繁华富裕绵延了百余年,但是最终也难逃败落的厄运。
(史料图片提供: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