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班班主任如何“蓄势待发”迎接幼儿园新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班班主任如何“蓄势待发”迎接幼儿园新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就小班班主任如何做好应对幼儿入园前准备工作,从自身、幼儿和幼儿家长方面进行阐述,论述了幼儿入园前一系列的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共同做好孩子入园前的准备工作,让孩子顺利地进入幼儿园

【关键词】小班班主任;幼儿;入园前;准备工作

一、引言

班级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则是班级的中心,在整个班级管理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着班级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3岁是孩子进入幼儿园的最佳年龄。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经历了教育环境的变迁。儿童进入幼儿园时面临着难题:是否乐意来园,愿意和其他幼儿园人来往,并喜欢使用那里的玩具;能否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愉快的在幼儿园生活,并追求新的满足。对大多数幼儿来说,孩子在入园之初会产生一种惶恐、不安、害怕情绪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帮助孩子顺利入园,渡过这一适应期,会对他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需要家长、老师在孩子入园前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

二、物质方面的准备

物资准备应根据幼儿园的具体情况、要求而定,一般包括床上用品、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甚至玩具的准备。如:布置良好的环境,整理教室卫生,减少细菌,坚持每日用消毒毛巾将幼儿能接触到的地方擦拭,特别是容易滋生细菌、发生交叉感染的地方;对于幼儿的玩具、桌椅、坐垫、餐桌、餐椅都定期用消毒液进行消毒。教室地板随脏随擦,给幼儿创造一个清洁卫生的环境。

三、生活方面的准备

孩子的衣、食、住、行是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要落实好保育常规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衣着问题。在天气变化的情况下,我们要注意孩子是否穿了合适的衣服,要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教会孩子自己表达身体情况,热了或冷了主动告之老师。

2.养成良好洗手习惯。除了要做到餐前餐后要洗手,便前便后要洗手之外,还要做到正确洗手,不能把洗手当成是“过水”。教师可以在洗手池附近张贴正确洗手图,随时提醒幼儿使用正确方法。

3.幼儿入睡。安静入睡是非常重要的睡眠习惯,老师要重视培养好孩子的入睡习惯,保证孩子有良好的睡眠环境。

4.幼儿进餐。进餐必须保持安静,教师要起示范作用,吃饭时不得大声说话;餐桌要保持干净,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在进餐过程中趴在桌子上吃饭,不仅影响幼儿身体,也是不好的进餐习惯。要求幼儿学习端碗吃饭,学习使用小勺吃饭,在老师的帮助提醒下能吃得干净,不将饭菜含在嘴里。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幼儿餐后阅读好习惯。开展餐后阅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餐后阅读习惯,为中班打好基础。

除了以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还要注意检查幼儿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如:小刀、玻璃片、小球、珠子等,要及时妥善处理,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和疾病传染隐患,并通过各种安全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哪些物品对人体有伤害性,主动避开不安全的物品;出现火灾等危险情况时该如何自救;独自在家时如何保护自己;不吃陌生人的食物;不给陌生人开门;不跟陌生人走等等。

四、心理方面的准备

入园,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然阶段,孩子通过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心智会成长一大步。父母应该永远是自己孩子的支持者,不能希望你的孩子跟别的孩子完全一样。“为什么别的小孩很快就适应了,我的孩子却适应不了”,这样的心态会给孩子和家长都带来压力。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你永远是他的支持者,这对孩子适应全新的幼儿园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1.班主任要做好对幼儿的心理准备

对于幼儿来说,上幼儿园是正式离开家庭、走上社会的第一步,第一次离开父母的怀抱,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过群体生活,入园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是很有必要的。很少有孩子2-3岁就准备好要进入集体环境中生活。突然的分离给孩子的压力是巨大的。

①做好孩子的心理准备,主要是让孩子愿意并喜欢上幼儿园。这需要做很多:老师要对孩子多进行教育,并注意引导,告诉孩子上幼儿园是因为你已经长大了,要学知识、学本领了或者说长大的孩子都上幼儿园。

②注意部分幼儿产生心理学上的“分离焦虑”现象。幼儿与亲人分离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心理障碍。幼儿从出生起,逐渐对父母养护形成依恋。当依恋对象突然不在幼儿视线之中,他会不安地哭闹。老师在面对这种心理的儿童时要给予关怀,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创造熟悉的家庭模拟环境,使幼儿不太在意是否能看到依恋对象。

③关注特别的孩子。有些孩子在意环境的变化,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应,像入园这样环境的大变化,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分离焦虑;有些孩子生活中都是有亲人伴随左右,理解孩子的需要,及时解决问题,如果亲近的人不在身边时他会束手无策;还有一些受到疾病困扰的孩子,会比平常更缠人,因为他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病痛,想回到母亲的怀抱中,找回那舒适的感觉。以上这些不同孩子的心理都需要老师细心关注并给予关心,让他们在幼儿园里感觉到家庭的温馨,要注重关注方式,关注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多一些照顾,建立信任关系,才会消除对幼儿园的排斥、恐惧、焦虑等心理。

2.班主任要做好家长对幼儿的心理准备

孩子的思维模式是视觉型的,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他没有相关的经验以及在经验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无法在大脑提前想象将来的情景,并产生特定的情感。孩子在对幼儿园产生印象之前,不会产生恐惧。成人在进行心理准备时,常常会将自己的体验和心理感受传导给入园前的孩子。这种潜意识无形之中会造成孩子的压力,老师在对家长教育时,要避免这种思维的使用。那么,为了让家长做好幼儿客观的心理准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①父母可能对孩子上幼儿园不放心,言行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孩子会敏感的感觉到幼儿园不是个安全的地方,从而产生害怕心理,拒绝进幼儿园,所以家长不要让自己焦躁的心情影响孩子,应当认识到上幼儿园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家长应在自己的言行中积极鼓励孩子。老师应该和家长沟通,告诉孩子幼儿园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帮助孩子形成安全感。

②事先引导孩子心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来进行适当的引诱,这样不断强调幼儿园的好处,勾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孩子产生向往,达到引导的效果。如:别的小朋友到幼儿园玩的多开心呀!幼儿园非常好玩,你想去玩吗?

③让宝宝喜欢幼儿园。家长向幼儿讲述园中趣事,引起幼儿的共鸣,激发幼儿入园的兴趣。在入园前对孩子讲幼儿园趣事,使孩子对幼儿园有好感。

④端正入园观。家长要坚持天天送孩子入园,不能舍不得。有的家长常常骗孩子去幼儿园,或送到幼儿园后偷偷溜走。父母应该事先和孩子讲明道理和条件,答应的一定要做到,不要让孩子失望而影响情绪。

⑤为了消除入园的恐惧心理,家长多带孩子接触家庭以外的世界,到幼儿园去参观、玩耍,使幼儿对陌生的环境熟悉,鼓励孩子出去交往,多和上幼儿园的孩子接触,听孩子说幼儿园的事,以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乐群性。

⑥父母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增加宝宝对幼儿园的熟悉感与认同感,将幼儿园有趣的事描述给孩子听,模仿幼儿园的游戏、上课情景,使孩子从内心向往幼儿园。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和语调谈论幼儿园,激发幼儿期盼入园的愿望,家长的情绪会在很大程度上感染孩子。比如用愉快的口气谈论幼儿园,告诉宝宝幼儿园里都有什么、可以做什么等,并把宝宝将要入园当作一件期盼的事来讨论,让宝宝充满了向往、好奇。

⑦入园前进行面对面沟通,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要求做一些心理准备并放心。在宝宝正式入园的前一周,家长和宝宝一起过几天幼儿园生活,让宝宝以较开放的态度探索幼儿园的环境,让孩子了解周围的环境,游戏活动,认识老师及小朋友;同时,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和老师交流,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小朋友之间相互熟悉起来,会进一步减轻陌生感。把孩子顺利送进幼儿园,尽快适应新环境,除了要做好以上工作外,家长还应详细了解幼儿园的规章制度,例如接送的要求、请假的手续等等,更好地了解幼儿园。

3.班主任要做好家长的心理准备

有的家长认为家中已有的生活状态安全可靠,突然要将孩子交给陌生人,生活在陌生环境中,孩子会受不了的顾虑让家长感到焦虑,而这些情绪又会直接传导给孩子。做好家长的心理准备很重要。

①自我调试。有的家长对送孩子入幼儿园表现出依依不舍。幼儿虽小,对家长的情感、心态却是十分敏感。作为老师要让家长意识到,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是让他进入小社会,对孩子成长是有利的。家中缺少小伙伴交往会使幼儿易于形成孤独、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性格。进入小社会,在与伙伴交往和教师教育下,能培养起友爱、互助等良好心理品质,是家庭环境无法替代的。另外,也可以锻炼孩子适应新环境,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对孩子日后成长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应该理智。

②正确预期。宝宝哭闹是正常的,家长要有这个心理准备。宝宝离开爸爸妈妈来到陌生的环境会因不适应出现哭闹现象。不要怀疑老师对宝宝不好等,更不能不送宝宝去幼儿园,不管宝宝如何哭闹,除了身体生病、不舒服等原因,家长要坚持把宝宝送到幼儿园去,不能因为一时心疼,就放弃送宝宝去幼儿园。这样会使宝宝更难适应幼儿园生活。

③适应不安情绪。宝宝面对陌生环境会失去安全感,表现出紧张、焦虑、爱发脾气、任性哭闹等现象。家长不要太担心,只要宝宝接受幼儿园了,很快会恢复正常的。

④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孩子入园后,家长帮助孩子学会简单的生活技能和做力所能及的事,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基础。如自己握勺子吃饭、用杯子喝水、洗手擦嘴、穿脱鞋袜及简单的衣服等。家长可以在报名前后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制度,在家中,家长可为孩子制定作息时间表提前预备,使孩子适应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培养孩子基本的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等以便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⑤家长应尽可能建立积极的“亲师关系”,加强与教师的联系和交流。如在入园时向老师介绍孩子的性格、生活习惯和特点,与老师进行沟通,便于老师掌握情况进行教育和有针对性地给予照顾。

家长必须要花时间和心血,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其多与其他小孩子认识,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孩子适应团体生活。这样,孩子在集体环境中会很受欢迎,而使孩子感到愉快,为在将来的生活、工作中出现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孩子不了解,自然产生恐惧感。另外,幼儿园环境与家庭环境之间存在的差异,孩子适应需要一个过程。作为幼儿班主任需认真学习和接受培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尊重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多方面发展需要,坚持与家长共同配合做好幼儿心理和生活工作,使幼儿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委“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课题组.北京对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1998.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58.

[3]利莲·凯兹著.廖凤瑞译.专业的幼教老师.台湾信谊基金出版社,1984:2

[4]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南京师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