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作文教学中不得不提的“意义”与“意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作文教学中不得不提的“意义”与“意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下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已经从教学方法的选择逐渐转向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也就是王荣生教授所主张的“先教学什么,再教学什么,后教学什么”这样的方式来探讨语文教学。那么就作文教学而言,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教师想教给学生的内容是否属于“语文”的内容,学生习得的写作素养是否切合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笔者以为作文教学内容的择取首先应该关注“意义”与“意思”两者的区分。

“意义”更多时候强调的是“价值与作用”,而“意思”则指向一种“愿望与情趣”。笔者认为,当下学生之所以对写作存在倦怠感,究其根源或许就是作文教学沉溺于“意义”太久,以致学生对“意思”近乎陌生。所以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应当回归本真的“意思”写作,少一点虚浮,多一份真情实感,真正写出一点属于自我的记忆、情感与价值判断。

一、“意义”写作带来的弊端

首先应该明确“意义”一词并非贬义,我们在人生的追寻中,无法抹杀“意义”带来的积极影响。但是就当下学生的“意义”写作而言,它的弊端也是显然的。“意义”写作更多指向他人、超越个体,再明确点说就是为了给教师、给阅卷者看。学生为作文而作文,他们笔下的文字有太多的言不由衷与无动于衷。大体说来有以下种种:写作趣味淡化,自主写作意识丧失;真实心灵遮蔽,虚情假意无奈泛滥;生活情趣缺失,语言文字感知钝化。

被动写作成为当下学生写作的常态,他们被一次次繁复的审题束缚着,被一次次的离题恐吓着,被一次次的为扣题而扣题制约着,被一次次的素材扫描逼迫着。所以呼告式的结尾有了,生搬硬套的用例有了,不知所言的矫情意味有了。他们不会批驳,不敢表达,无法流露,难以从容。可以这么说,我们已经把自己赶到了写作教学的死胡同。

写作是有程式化的内容,但更多是个性化的言语呈现形式。“意义”写作让学生只会从既有材料中去积累、去记忆、去拣拾。如此习得的写作素养必然是浅层次的、低层次的,缺乏自我的发现、自我的思考,也无法灵活模仿,缺乏自我意识,只是一些文字的堆砌罢了。

二、“意思”写作的价值导向

那么,为何我们应该倡导指向“愿望与情趣”的“意思”写作呢?事实上“意思”写作是将写作话语权归还给学生,强化自我意识,让他们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记忆、情感与价值判断。笔者以为“意思”写作的价值导向至少有以下两点:

1.“意思”写作是生活情趣的直观呈现

写作本身是个性化的言语呈现,是写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关照。在“被写作”常态化的中学作文教学中,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也应该淡化“意义”作文给自己带来的束缚,坚持自己的生活视角,着力审视学习、生活的情趣,唤醒内心的渴求,认识自我脚下的那一方土地,触摸生活的温度。尤其应该注意阅读与学习便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意思”写作是心灵真实的终极追求

钱理群教授在《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一文中如是说:“写作对于人的精神、思维、生存还有另一个意义,即是一个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笔者以为有可写的内容与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写好作文的大前提。写作不是生命的负担,而是真实心灵倾诉的内在要求。学生在发现、想象与创新的过程中,必然有着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命体验。自主写作也许是作文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但是给学生自由选择与发挥的空间,引导学生拥有欣赏能力与批判意识,写出心里话,自然、真实、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写作熏染着一点“意思”,当然也是弥足珍贵的。

三、“意思”写作的呈现形式

笼统地说,“意思”写作涵盖了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愿意写”“写什么”“怎么写”这三个核心问题。确实在很多时候我们也一再思索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写,不知道写什么,不明白该怎么写。笔者以为如果我们把落脚点踮在“意思”之上,或许有些问题就会明朗化一些。关于“意思”写作无所谓写作模式,也不可能框定写作模式,而只有这种写作形式所呈现的言语特征,可以给我们指明方向。

1.平实性写作

平实性写作,即语言表达的平易朴实。这一“意思”写作呈现形式,要求写作者的视角更客观。少一点仰视与俯视,多一份平视,是其核心内涵。平实性写作,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内容的选择具有生活气息,写作者对阐释的内容并不会感到遥远;其二,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议论,写作的语言应拥有自我的意识,实现我手写我心,说明白,讲清楚;其三,不拘泥于文本结构,紧密围绕自己想表达的中心写,有所取舍即可。金滢瑜同学《人生咸淡皆有味》一文的片段,平实自然,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取之于生活,取之于常态,却别有一番滋味。

社会激荡不可常得,而平淡无味常困扰我们。人生可淡而如水,但有心之人仍能品味出其中的温情与快乐。街坊邻居总是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下楼倒垃圾,不为别的,只为在繁忙生活中空出一段可以唠嗑,相互交流感情的时光。在这份默契背后,我们可以体味到平淡生活中蕴含着的真情。正如一首歌唱道:“我的人间,柴米油盐,歌声眼泪,是永恒的真理。”平淡但不是无味,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依然有滋有味。但今天我们很多人不能静心品味淡中之乐,当粗茶淡饭成为一种煎熬,便热腾腾奔赴羊肉火锅,海鲜火锅,打卷儿变色儿,在各种味料里翻滚。失去了本真,便再也无法品味出生活真正的味道。淡中之乐须静心品尝。

2.真实性写作

真实性写作,是“意思”写作的主要价值导向之一,也是近年来优秀作文的重要评判标准。真实性写作要求写作者在构思行文过程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让自我文字的情感流露更富有真实感、真诚感,而应避免不必要的累赘感、附加感。

而真实性写作的建构,首先应寻求“实感”。只有以饱满的情感去留意生活中细小的真实,以真诚的心灵去触摸生活中平凡的伟大,才能在写作者与生活之间建立起必要的情感,才能将这些情感因子融入文字中。其次应区分生活的真实与写作的真实。写作的真实不完全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它需要写作者通过再认识、再深思、再体察、再感悟。生活体验是真实写作的重要源泉,阅读品味也可以成为当下学生汲取写作素养的途径之一。胡苏倩同学的《我眼中的同桌》一文,饶有情趣地将自己与同桌的点点滴滴真实记录,真切感知,真诚呈现,读来令人开怀一笑,可以说是切切实实的动容之作。

我俩谈不上闺蜜,没那么甜蜜。她是辣椒,我是葱花,偶尔热炒一下,火气一蹿,脾气也足够呛人。然而日子也正因此芬芳而绚烂了。

我俩吵架,有时故意找茬。一堂语文课演话剧《雷雨》。她充当了鲁侍萍的角色。下了课,她拉着我的衣袖,“含情脉脉”地自称是周朴园,唤我侍萍,又回头对后排的俞欣辰咧嘴一笑,唤她蘩漪。看着我怒发冲冠的样子,她得意地笑,笑岔了气,突然跳起来,双手在胸前作交叉状,随时预备逃跑,防止受到意外“攻击”。

她粗心大意。有一次我找不见书,着了慌,央她帮我同找,把我的家底都清点了一遍,还是了无着落。第二天上课时,她拿出一本书,一瞥字迹,倒吸一口气,轻轻用食指戳戳我的肩。我回过头,顿悟。接着她便是少有的害羞状态,颔首低眉,面红耳赤地聆听我如唐僧般的一番教诲。打那以后,我要是丢了书,总是淡定地飘给同桌一句:“我的书失踪了。”同桌立刻心领神会,小脑袋忙着钻进抽屉一阵搜索。

3.充实性写作

所谓的充实,即“充分、丰富、厚实”之意。叙事类文本的充实性写作,要求叙事的完整,不能堆砌文字,着重于形象的真实生动、丰满厚重。论述类文本的充实性写作,要求在明确观点的引领下,多角度、多层面展开合理论证,实现说理的清晰深入,充实饱满。

事实上,充实性写作是一种高层次的写作要求,它须要写作者在拥有良好写作状态下,不断进行深层次的观察与思考,寻求更丰富的发现与表达。简而言之,充实性写作的特质便是内容的充实、语言的丰厚。胡菁蕾同学《雪之南》一文,可以说是叙事类文体充实性写作的典范,文章以独具特色的江南韵味,有点有面,层层叠叠地铺展开来,一个“落”字全然道出江南“落雪”的温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从年前就盼着下雪,但临近年关,只是一个劲地落雨,并非落雪。老人们也在念叨着落雪,两个字从没牙漏风的嘴里说出来变得极美,错落有致,听起来不像“下雪”,单薄、强硬,倒像是在唤着孙儿的乳名,有一点嗔怪,有一点温情。

“落”自然是比“下”要美得多了。仔细想想,“下”的雪大约是敞开了口袋往下倒的,按理说还应该还有“扑通扑通”的声响,跟下饺子似的;“落”的雪则应该是随意为之,随意得让人想起旧时屋檐下接雨水用的大缸,水顺着竹做的引渠滑落进缸中的时候,波纹一圈圈地漾,像是那水滴一路欢叫着沉入缸底,笑声由远及近传来。或者,“下”听起来是不得不如此的,是类似孙悟空的那类人站在云端发号施令,只手一指,不由分说,批量生产的雪全部哼哧哼哧从天幕上掉下来,一个紧着一个,也不知道翻了多少跟头,到了地面上,全摔个屁股蹲,成了一堆烂泥,扶都扶不起来。倒是“落”完全淡化了等级,像是雪接受了大地的邀请,呼朋引伴,打扮停当,共赴盛宴;大地为桌,山川为筷,江流为酒,万物为菜。

须要说明的是,平实性写作、真实性写作和充实性写作三者是一个整体,自真实入手,以充实为之,由平实而出。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与杨绛先生的《老王》,当属这一类写作的典范。从学情出发,笔者以为,当下学生重在表达真情,愿意说真话,敢于道真情;难在充实文字本身,阅读积累、生活感知不容忽视;贵在不造作、不矫情,以平实的语言表达心灵的真实。当然作文教学还有一大困惑便是作文的评价。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运用同理心,少一点成人的视角,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之上来看待一些并不成熟、并不美丽的文字,善于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帮助学生向着自主写作、“意思”写作的方向前行,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尊重与对学生的尊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