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效教学之我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效教学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世界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左右人类进步的教育事业方面,也引起了强烈的震撼,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自有教育机构创立以来,人们因生产力的低下,科学技术的落后,数千年来所形成的传统教育模式,一直都难有根本性的变化。如今,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在科学技术迅猛跃进的当代社会,目不暇接的各类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铺天盖地,传统教育也因之被冲击得支离破碎,取而代之的五花八门的教育方式也应运而生,我国也不得不又一次推出新的《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教育新格局里,远程教育的资源共享,多媒体展示的课堂超载,合作探究的教学移位,方家学者的著书立说无不奔向教育战线的前沿阵地上最重要的突破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是在目前教学中全面推广的有效教学。提到有效教学,也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短短的四十多分钟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在长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探究、大胆尝试,也摸索出点滴经验 ,颇有感悟,现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管中去窥全豹

记得学校初一年级举行新调教师的献课活动,有位教师在讲到张晓风的《行道树》时,由标题、作者简介、字词教学到结构分析再到文中的主旨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时,就句子中“深沉”一词做出了类似一些参考书上的解释:即因事业是神圣的,而神圣的事业往往带着痛苦,所以就显得深沉。作为教师听起来凭经历或经验还可以理解,可是作为学生听起来就很抽象了,不易完全弄明白。

其实文章主要是借行道树的形象来歌颂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事物。在“……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一句中,“深沉 ”一词是全文的文眼,其表达有两层含义。一是说那些因奉献而做出很大牺牲的人在自身的利益上不计得失、勇敢舍去的痛定不思痛的坚毅和博爱的胸怀。如果教者在讲授中直接由行道树的这种精神找准主旨句,再紧扣“深沉”一词来讲明因无私奉献而牺牲自身利益的伟大精神 ,进而将行道树所处的恶劣生活环境、孤独的身影与大山中吸甘露、玩凉云的原始森林对比,归纳出行道树为人类服务而做出的巨大牺牲和承受的巨大痛苦的品质。二是要联系行道树为人们制造清新、迎接光明的无怨无悔的工作而感到自豪来归纳出其快乐的精神。教师就此还可引导学生列举许多普通常见的实例来获得具体的心理体验。如同学间的无私帮助、起早贪黑的清洁工人、顶风斗霜的交通警察、血泪之后扬威赛场的运动员等等,当学生深刻理解了“深沉”的含义后,文章结束语“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就是对“深沉”一词最好的诠释,这样总结性的语言就会在学生心中扎下深根。教师如果再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名句“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作课堂总结,就更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深沉”一词就是打开《行道树》文章宝库的金钥匙。如此讲解,即轻松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也顺利完成了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又受到强烈的思想教育。真可谓“一滴水见大海”、一落叶知金秋,牵一发动全身,管中窥全豹。

二、合并相似篇章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选文的编排上,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教材内容的加深,各年级都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就初一年级语文课本来看,教材编排是以相似内容与主题为主线,串联了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依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构成了梯次认知的学习台阶,以便于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去认知未解的科学世界并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我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活动,发现有一些虽然体裁不同但内容与主题相似或内容与主体不同却体裁相同的篇目,完全可以根据知识点的归类,将多篇课文串起来讲授。以学习重点为基线,以学习难点为抓手,多层次、大容量、全方位地进行课堂教学,扎实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

例如初一语文上册中第一单元有这样一些篇目:现代诗歌《在山的那一边》、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两篇课文是反映追求理想、克服前进道路上重重困难这一主题的姊妹篇,而散文《短文两篇》和《紫藤萝瀑布》又是以关爱生命、追求生命意义的姊妹篇。这是从内容到主题都是很相近的篇目。又如诗歌《在山的那一边》与《理想》其形式与主题都是一致的,只不过诗歌《理想》在表述上更全面、更翔实,联想和想象更形象、更丰富。当初在我讲完《在山的那一边》一课后,再讲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时,除文学常识和“我”克服困难的具体事例与第一课不同外,其主题也是大同小异。尤其在讲授诗歌《理想》时,就有点江郎才尽了。因为《在山的那边》是初一新生接触中学语文的第一篇课文,所以教师在讲课中大多会旁征博引、尽情发挥。学生听得兴致勃勃,教师教得激情飞扬。当后面再讲《理想》时,因为前面第一课已发挥得差不多了,就只有照本宣科了。教师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如味同嚼蜡。其实许多语文教师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颇有同感。我后来再讲授这些篇目时,就按同类主题或同类体裁重新编排组合,一起串讲。如《在山的那边》与《理想》两篇诗歌,我就合并一起来讲,让学生在内容上多角度归纳主题,感受“条条道路通罗马”的乐趣。从概括到具体地多方面挖掘诗歌主题的深度和广度,并联系课后练习,让学生从两篇诗歌的结构、选材到主题来辨析异同,进行比较教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适当延伸话题

《语文教学大纲》还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的能力……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根据《大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以教材为基础,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和想象能力,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都是立意健康、道理深刻、意境深远而富于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在培养学生能力、完善学生人格上,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心系学生,放眼社会万象,培养“四有”新人。

就以《行道树》一课为例,如果就只把行道树的象征意义加以拓展,再联想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把这些含义讲清楚,也只能说把行道树的快乐讲到了,而行道树的忧愁还没有发挥到极致。其实,行道树的忧愁从本质上说,是我们人类带给它的。尤其是人类社会为了高速发展经济,不顾一切竭泽而渔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是行道树忧愁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一定要适当将这一话题拓展延伸,一定要深刻地触及环境污染这一世界性顽疾,让学生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中警醒,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每一个地球公民为热爱地球、保护地球所肩负的神圣使命。这也正是作者张晓风写作《行道树》的主旨所在和告诉我们的最终目的。

四、注重反思积累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要温故而知新。这不仅是教育学生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也是指导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一剂良方。我多年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从中受益匪浅。当上完每一堂课,即使是重复同一内容,你每一次课后来反思你的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你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而你这些新发现新感悟,就是你不断弥补教学缺憾、提高教学水平的真正动力和诱因。诚然,只反思而不改进创新,那就是“思而不学则殆”了,那就是依然故我,不思进取的庸师;如果反思了,以后也改进了,还有不少创新之举,那你就是一个良师;如果你再将每一次的反思认认真真地记录下来,长期坚持,以后形成书面反思的集子,那你就有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思想,在教坛上就可以捭阖纵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