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科技新贵踏进新闻媒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半年来,新闻媒体出现了许多新的气象,亚马逊老板Jeff Bezos花2.5亿美元购买了《华盛顿邮报》,eBay创办人Pierre Omidyar投入同样的资金建构Intercept新闻网站,贾伯斯遗孀Laurene Powell投资新类媒体OZY,Facebook共同创办人Chris Hughes当了新闻杂志New Republic的老板。这些有钱的科技新贵,打着硅谷的胜利大旗踏进新闻媒体行业,他们究竟想做什么,难道是想换个领域试试身手?
《华盛顿邮报》的“亚马逊化”是大家所预期的,最可能的就是把卖书的“推荐”技术用到新闻与广告,如果读者对被推荐的内容满意,被推荐的广告也能转换成实质交易,《华盛顿邮报》就会以信息科技为根基成功转型。
Intercept是刚上线不久的新闻网站,从名称就看出了揭密的报道倾向,发刊词说目前只是从揭发美国国安局全部“故事”开始,在第一期就报道了两则美国政府的窃听事件。
贾伯斯遗孀Laurene Powell投资的OZY网站标新立异,给人不同感受。
Facebook共同创办人Chris Hughes离开Facebook之后,用社区网络帮助奥巴马总统竞选成功,没想到这位网络新秀竟转向传统媒体,两年前只有28岁,没有杂志编辑与出版的任何经验,却接手了有100年历史的政治杂志New Republic,不但自己当发行人,还当总编辑。两年之后,杂志越来越厚,而且出版准时,让这本摇摇欲坠的杂志起死回生。
这些科技达人涉足新闻媒体的确带来了一些新气象,但能否让新闻媒体脱离困境,成为数字转型的成功模式?不久前,著名的华顿商学院有几位教授,从管理与信息角度讨论了科技资金投资新闻媒体可能的动机与影响。
如果把新闻媒体视为可以获利的投资目标,显然与现实不符,所以排除这种可能。其次是确认新闻媒体的重要性,可以捍卫言论自由,伊朗裔的eBay创办人Pierre Omidyar,对政府窃取个人资料不以为然,所以投入2.5亿美元,从这个角度切入新闻媒体,Intercept网站仅是开始。
新闻媒体的价值可能被低估了,如果加上科技的运作,可以增值获利。这个动机用在亚马逊与《华盛顿邮报》的搭配上应有成功的希望,但用在不恰当的搭配却难以成功。Google已经把我们惯坏了,认为网上内容应该是免费的,加上新闻媒体的网络广告营收有限,何况读者消费新闻大多取自不同来源,不是直接从新闻媒体网站取得。
另一个可能的动机是借用新闻媒体的言论推动力,来带动投资者的发展或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这样的投资动机就非常可怕,假设Google的两位老板以这种心态投资新闻媒体,以他们的市场版图与财力,绝对可以引导甚至可以制造他们想让我们阅读的内容。
市场学教授Pinar Yildirim分析新闻读者的心理,第一是为了取得没有偏颇的信息,第二是确认新闻媒体的理念与自己相同。第一点很容易理解,第二点就成了读者选择媒体的倾向,理念不合就不再选择这个媒体。因为媒体的不同理念偏向,才把读者分开;相反,因为有不同理念的读者,才产生不同理念偏向的新闻媒体。
商业伦理教授Kevin Werbach说,新闻媒体从来没有仅靠自身能力生存过,报纸要与广告搭配发行,电视要靠娱乐节目搭配播出,但现在这个模式已经破裂。靠政府资助?今天大家对政府都不太信任,所以他提议用“莫扎特与米开朗基罗”的模式,这两位大艺术家都是靠善心的有钱人捐助。
科技新贵踏入新闻媒体,是解除困难的救主,还是转型的动力,华顿学院的教授认为都有可能。科技新贵有足够的资金,新闻媒体不但可以维持正常营运,还可以做转型改革的尝试。
比资金更重要的是,有机会打破偏执媒体的“回音室”(echo chambers),因为科技的视野宽广,运用科技思维的内涵设计新的结构,制造更正确的言论来“告知”大众。当然,读者也要开放心胸,愿意接受新的新闻媒体,才能相辅相成。
善心人士捐助新闻媒体的成功例子:ProPublica新闻网
一位有30多年经验的老报人Stephen Engelberg,从拿稿小弟做到报纸总编辑,经历了报业的繁荣与萎缩,他踏进报业是对调查性新闻报道的热忱,因为调查新闻是报纸的核心价值,但几十年来大环境的变革,让大家陷于急速求变的处境,迷失了方向,于是裁员缩编,再也无力制作花耗人力与时间的调查新闻报道。于是他邀约志向相同的资深编辑与记者,在热心人士的捐助下,于2007成立了ProPublica新闻网,报道调查新闻。发展到今天,该网站已经与近百家重要新闻媒体协力合作,成为重要的调查新闻资源,并分别在2010年与2011年两次获“普立策新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