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瓮安县云南松毛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瓮安县云南松毛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云南松毛虫(Dendrolmus houi Lajonquere)属鳞翅目 (Lepidoptera) 枯叶蛾科( Lasiocampidae) 松毛虫属(Dendrolimus)是发生在瓮安县马毛松林、柏木林区的主要害虫、初孵幼虫群集松针上危害,受害叶卷曲枯黄、四龄以上幼虫将针叶食光 ,轻者成片枯黄、暴发时将针叶全部食光,树木形似火烧,严重影响瓮安县马尾松、柏木的生长。幼虫毒毛触及人体引起发炎溃烂。

关键词:瓮安县;云南松毛虫发生规律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84-1

1 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26毫米~31毫米、灰褐色或黄褐色;触角锯齿状、淡黄色、栉齿褐色,前翅狭长,前缘呈弧形弓出中室白斑明显,具4条浅褐色波状纹,亚外缘斑9个;雄蛾体长21毫米~25毫米、体色比雌蛾深,赤褐色至深褐色。触角羽状,翅面斑纹与雌虫同,唯中室端斑明显,鞭节黄色或褐色。卵:扁圆形,直径约1.7~1.9mm,灰褐色,表面具有黄白色环状带纹3条,中间环带两侧各有1个灰褐色圆点。幼虫:1龄幼虫体长约为6~8mm,全体灰褐色,头部褐色,胸部各节背面具有深褐色条纹,两侧密生黑褐色毛丛。腹部各节背面具有黑褐色斑点1对,其上簇生黑色刚毛束。2龄幼虫体长8~12mm,体橙黄色,头部深褐色,中、后胸背面各具1条深褐色斑纹,其间竖生白毛片。腹部各节背面有倒八字形褐色斑纹,第4~5节背面各有1个显著的灰白色蝶形斑。3龄幼虫体长约10.5~18mm,体色和毛丛色泽更为鲜明。4龄幼虫体长为16~28mm,腹部各节出现白色小点4个,排列成四方形,前面两点比各后面两点明显。5龄幼虫长20~36mm,体色更深,体表黑褐色斑纹亦增多,腹部各节背面有2丛发达的黑色刚毛束,体侧密生白色长毛。老熟幼虫(6~7龄)体长90~110mm,全体黑色,腹部各级背面具明显的“[ ]”形黑斑组成的背线,蝶形斑不及以上各龄清晰。蛹:蛹为纺锤形,长大约35~50mm;化蛹初期为浅褐色,以后体色逐渐加深而呈黑褐色;稀生淡褐色短毛,腹末具钩状刺。茧长椭圆形,长58~80mm;初期为灰白色,以后转变为枯黄色,茧表明杂有幼虫脱落的黑色刚毛。

2 生活史

在瓮安县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翌年3月中旬幼虫开始孵化。幼虫期120天左右,5月下旬—6月初为盛期,7月上旬结茧化蛹,中旬为盛期,9月上旬出现成虫,10月中旬为羽化末期。卵产于叶或小枝上。呈块状,每块2—300粒不等,有的一串串排列整齐,有的单粒、双粒或几十粒不等,有时堆产。成虫寿命:雌成虫7~10天。雄成虫3~5天。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受惊后有吐丝下垂的习性。茧多结在树枝顶端及基部,也有相当一部分有迁移结茧的习性,喜欢群集在石头缝、灌木丛。茧外有毒毛,往往2至数个聚集在一起。

3 地理位置

瓮安县位于贵州省的中部,黔南州的“北大门”。地理坐标为北纬26.53°30′~27.29°34′,东经107.2°24′~107.42°12′,东西长约57.05公里,南北宽约65.4公里。境内有乌江支流江界河、瓮安河、舞阳源头三大水系。全县土地总面积1973.8平方公里,年均温度为13.6℃,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4 森林资源及柏木分布情况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29.9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4.06%,全县森林面积102.6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7.9%。松树是瓮安县的主要造林绿化树种,全县共有松林面积50.58万亩,占全县森林面积的49.26%,全县柏木面积3.7630万亩,主要分布在玉山、珠藏、铜锣等乡镇。

5 松毛虫的危害性

2002年瓮安县已被列为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主测对象是松毛虫,松毛虫的发生直接威胁着瓮安县马尾松林、柏木林,危及瓮安县森林生态建设。瓮安县主要有思茅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危害。通过近年来对松毛虫的越冬调查和固定样地调查,全县马尾松林中均有思茅虫的分布、柏木林及马尾松、柏木混交林中均有云南松毛虫的分布,2004年和2008年、在松坪乡关塘口、龙井、新河、马场坪等村发生思茅松毛虫的危害,2005年和2006年、2010年在珠藏、玉山、铜锣等地的柏木林中发生了云南松毛的危害。且每年成跳跃式发生,2009年,中央投资对瓮安县发生的松毛虫进行工程治理。

6 云南松毛虫的防治方法

6.1 营林技术措施

6.1.1 良种壮苗 分级建立中心苗圃,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培养良种壮苗,保证营造林工作的质量和林分的健康成长。

6.1.2 营造混交林 为了保证人工林群落具有合理的结构,提高森林的自然控制,新造林地在保证良种壮苗的基础上,合理营造混交林。

6.1.3 现有林管理 在松林设立测报点,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和发生程度的选点设置,按低虫口区按每1000~5000亩设置一个监测点,轻度危害区按每200~1000亩设置一个监测点,中度危害区按每100~200亩设置一个监测点,重度危害区按每50~100亩设置一个监测点。在搞好松毛虫监测的基础上,将林区划分为常发区、偶发区、安全区实施分类管理。常发区采取清理砍伐、更新造林或低产林改造等措施,彻底消灭松毛虫的发生基地。对偶发区采用补植补造、混交改造和封山育林,稳定林分结构,增强自然抗性。对安全区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和封山育林措施,能够保证林木生长,稳定和提高松林质量,增强树木对马尾松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的抗性,同时保护天敌,保持生物多样性,提高林分的自控力,达到可持续的控灾的目的。

6.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发展和利用有益生物对有害生物实施有郊控制的技术。具有高效低毒、不污染环境、不杀伤天敌的优点。

采用白僵菌、苦参碱、苏云金杆菌、信息素引诱、生物导弹、保护和招引益鸟等多种生物防治方法对云南松毛虫进行防治。

6.3 人工防治 人工摘除卵块、幼虫和茧,降低下一代云南松毛虫虫口密度。

6.4 物理机械防治 根据松毛虫的趋光性和生活史,在成虫羽化期用黑光灯、振频灯、高压汞灯等诱虫灯进行灯光诱杀。

6.5 化学防治 对虫口密度较大的发生中度以上的林分采用化学防治,及时控制虫情危害,防治松毛虫迁移扩散和暴发成灾。

用溴氰菊酯、乐果等高效低毒农药通过喷烟或喷雾对云南松毛虫进行化学防治。

参考文献

[1] 贵州森林病虫.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61.

[2] 林业调查规划.2006May31(增刊):164-166.

作者简介:肖兴奎(1968-),女,贵州黔南人,本科学历,就职于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林业局,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林业有害生物检疫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