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闲话“春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春秋一词,如同其他有些词语一样,内涵丰富。随着不同的具体语言环境,其含义是完全两样的。
春秋,表示春季和秋季两个时令。但无论是口头表述还是文字说明,都要有特定的语言环境或文字的界定氛围。如“春秋两季”中的“两季”二字必不可少,否则含义不明就有歧义。“春秋”除表示“时令”外,其它含义试作分别简要说明。
“岁有四时,而言春秋者,错举之也。”(《辞海》第1376页,中华书局编辑部1980年12月)所谓“错举”即“错开列举”之意,虽只言春秋而冬夏两季即包含在其中,表示一整年。也表示人的年岁。例如“春秋正富”,表示年纪不大;“王之春秋高”,是说王的年纪老了。
《春秋》,古编年史的通称。如《墨子・明鬼下》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相传鲁国《春秋》经过孔子修订,自此以后“春秋”一词常用为历史著作的名称,汉以后的史书,也多以“春秋”为名,如汉朝陆贾《楚汉春秋》、汉朝赵晔《吴越春秋》、南北朝时期崔鸿《十六国春秋》。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周平王东迁洛邑始称东周。东周前期为“春秋时期”,或称“春秋时代”、“春秋”。
《春秋》,古籍名,为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所记起始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其间历经“隐、恒、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共十二公,计二百四十二年。“春秋者。原系鲁国史记之旧名也。四时皆备(即春夏秋冬四季),举春秋为名者,取春生秋杀之义,寓王者之大权也。”(《传统蒙学丛书,三字经》第92页)是说取名《春秋》的缘由。自平王东迁,出现“君弱臣强”的局势:春秋时期有五霸,战国时期有七雄各据一方,“挟天子以令诸侯”。“虽有天子之位,而政教不兴,号令不行。”孔子生于东周之末,“哀叹王政之不行,痛恨诸侯之专恣”,于是从卫国回到鲁国“锐意作《春秋》以正王化”。这便是孔子作《春秋》的意图所在。
孔子作《春秋》寓有褒贬。“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肃于斧钺。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传统蒙学丛书・三字经》第20页)所谓“荣于华衮”,即王公的华丽服饰,以喻荣宠之甚:“肃于斧钺”即比承受遭杀身还要惨的罪名。“春秋”一词谓“褒贬”。即由此而来。“因《春秋》寓褒贬之意而借用。《聊斋志异,郭生》:‘王谛玩之,其所举涂留,似有春秋。”’(《辞源》第1418页)
“至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人皆不识。有一人名商传称孙叔者,以为不祥,遂打伤左足,弃之于野,赐于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官),孔子见而叹之曰:此麟也!时无明主,出而遇获。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反袂拭目,涕泪沾襟,乃作一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兮。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兮。”’(《传统蒙学丛书,三字经》第93页)由是孔子绝笔《春秋》。圣人门徒以《春秋》出自孔子手笔,便尊称《春秋》为《麟经》。(所谓圣人所制日“经”,贤人所制称“传”。)
“春秋”泛指历史。如“甘洒热血写春秋”。
综上所述,“春秋”一词表示时令、一整年、人的年岁,为古编年史的通称、时代名、古籍名,谓褒贬,称《麟经》,泛指历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