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灸加五官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肌电图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灸加五官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肌电图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对45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针灸五官超短波治疗,同时观察治疗前后常规肌电图(EMG)的改变。方法 所有45例患者治疗前后均行Dantec keypointTM肌电诱发电位仪行肌电图(EMG)检查,统计45例患者面部瘫痪的额肌、上唇方肌及口轮匝肌主要肌群的异常自发电位,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的比较。结果 经2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3.33%(42/45),随着病情好转,肌电图复查异常自发电位减少,面神经传导速度增快、波幅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

【关键词】 周围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肌电图检测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临床以突然发生的一侧面部瘫痪,口眼歪斜为主症,是引起面瘫的常见病。对45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肌电图(EMG)检测,以求寻找一种临床实用的治疗和预后的判断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我院康复科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5例,其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35-61岁,平均45岁,病程1 天-1月,临床表现:以突然发生的一侧面部瘫痪,口眼歪斜为主症。

1.2 方法 所有45例患者治疗前、后均行Dantec keypointTM肌电诱发电位仪行肌电图(EMG)检查,患者安静平卧于检查床上,以相当于穿出的茎乳孔为刺激点,用表面贴电极于额肌、上唇方肌及口轮匝肌上记录,记录患侧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并根据潜伏期与刺激点到记录点距离的比值计算出传导速度(m/s),用同心圆针电极检测患侧额肌、上唇方肌及口轮匝肌记录有无异常自发电位及运动单位数目。所有45例患者均予针灸加五官超短波治疗,针灸20分钟,每天一次,五官超短波治疗20分钟,每天一次,10天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统计45例患者面部瘫痪的额肌、上唇方肌及口轮匝肌主要肌群的异常自发电位,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的变化。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外观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静止时面部外观正常,做表情时有轻微的功能障碍;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有一部分改善,做表情时可见一定的功能障碍;无效:经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量资料应用(χ±s)表示,两样本或多样本间率的比较应用x2检验,两样本间均数比较应用方差分析,以P

2 结 果

经2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3.33%(42/45),随着病情好转,45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异常自发电位,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比较,经SPSS 13.0统计分析,三样本间均数比较应用方差分析,可知治疗前后的异常自发电位,面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周围性面神经病因以特发性最多,其次为带状疱疹、创伤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在其骨管内段水肿和压迫缺血的恶性循环所致[1]。超短波及针灸治疗能改善面神经和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组织的代谢过程,增强免疫功能,提高组织的抗感染力,促进炎症局限吸收及消散,增加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达到消炎、消肿,减轻骨管内外对神经的压力和松解组织的粘连,可缓解或消除面神经的受压状态,使受损的面神经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功能状态改善[2]。神经肌电图检测对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较为明确的诊断意义,且能够明确地对患者面神经本身的功能状态作出判定[3]。本组病例研究,利用Dantec keypointTM肌电诱发电位仪行肌电图(EMG)检查,治疗前后测定异常自发电位,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三个指标,经统计分析,三个指标具显著性差异(P

针灸加五官超短波治疗可缓解或消除面神经的受压状态,使受损的面神经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功能状态改善,是一种临床实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肌电图检测可作针灸加五官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例临床疗效评定的客观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实用肌电图学/卢祖能等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98-899.

[2] 卢庆,李倩.超短波中频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7:23.

[3] 蔡慧敏,陈江云,刘铁柱.神经-肌电图检测对周围性面神经临床意义.临床误诊误治,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