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真情实感,怎一个“图”字了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真情实感,怎一个“图”字了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文字退位给图画,内容退位给形式,情感退位给技能的今天,作文,这一块能流动学生性灵的土地,怎么就不见了那些如精灵般神奇的语言,那些火花般闪烁的思想,那些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感?而且,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怎么发现那么多偏科语文的理科尖子生?阅读、理解文本对他们而言怎么就那么难?写作文即使思路清晰,但读起来硬邦邦的,怎么就像木乃伊,只有骨架没有血肉?这些学生思路理性但情感粗线条,情感的缺失是他们语文学习不完

美的关键!而那些情感丰富的学生对阅读题的把握精准很多,作文写起来也细腻很多,语文成绩也居上不下。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传达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很多的创新与突破,新课程对写作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真情实感”也是高考作文要求之一。任务艰巨但形势严峻,令我陷入深思。

一、学生作文中情感缺失的现状

1.从社会因素看

现在是“视觉文化时代”,即“读图时代”,学生生活接触的有多媒体、电脑、影视。“读图时代”,用图像来传达意义,注重眼睛的“可视”,而忽视了人脑的“可思”,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将导致人思维方式的退化,形成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对人情感的体验与丰富是有负面影响的。

2.从教育因素看

高中语文教学有一个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高考;在高考的重压之下语文老师为让学生更多地得分,往往在一些经过题海训练就能提高的题型上大费周折。实践证明,做题训练对语文学科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缺少阅读的训练,从育人的角度看,就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来讲,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这样做总让人有些扼腕叹息。更有甚者,多媒体技术的过度使用,使语文课堂成为“图片课”“音乐课”,花花绿绿的作秀课在增加对学生感观刺激的同时,似乎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与情感熏陶的权力,终究无法达到钱钟书说

的“化书卷见闻作吾性灵”的境界。

3.从自身因素看

(1)生活阅历单调

从懂事开始,学生的生活就是学校与家的两点一线;没有整天泡在溪水里与鱼儿嬉戏而妈妈叫吃晚饭仍不肯回家的经验,没有游走在桑树林里采摘最大最黑的桑葚放在衣兜里却因此染红了衣服而不敢回家的体验,没有把山上的大西瓜轻轻放在溪水里让它随波逐流而自己沿路跟在后面大喊加油的经历……即使旅游观光,也是走马观花;即使野外垂钓,也是心有旁骛,身在水边心在电脑;即使坐在课桌前,满脑跳跃的或许还是图画,不是谑头的游戏画面,就是聊天与种菜的精彩……学校与家构成了简单的直线,读图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自身生活阅历的单调让心灵的丰富缺少了

客观因素。

(2)情感取向单一

学业的压力,让学生的情感不活跃,对生活中美的发现不主动。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的兴趣爱好没有了,睡觉的时间也越来越不够了,甚至打篮球的时间也被限制了。于是,除了成绩优异时的喜悦与成绩跌落时的失落,我们都不知道情感还有些什么内容。是对早晚接送陪着读书到半夜的父母心怀感激吗?不是,我们的心已经结冰了,对亲情的无私付出很多已经熟视无睹了。是对早出晚归整天唠叨个没完的老师心存感恩吗?不是,我们对老师十几年的谆谆教诲也审美疲劳了。是对那种“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的执著吗?不是,我们好像深深懂得要先升学求“千金”才能寻得一“知己”。是对层出不穷的社会或自然灾难的悲天悯人吗?不是,除了交出父母给的零花钱,眼里不再有泪水。情感取向单一,是造成情感缺失的主观因素。

二、对学生作文中情感缺失现状的思考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从教十几年,我思考总结了几条经验。

1.关注生活,还阅读以感动

这是一个“丰富情感”的过程;关注生活,阅读书籍,感受他人的苦难与真情,融入社会的大爱中去,让心多一些共鸣点。

许多学生抱怨自己没有生活,导致自己无事可叙、无物可状、无情可抒、文笔干枯。其实不尽然,处处有生活,生活无处不在。春天柳絮飘飞,夏季鸣蝉如歌,秋日落寞的黄昏,冬日素裹的银装,不是生活吗?校门口卖包子的小贩忙碌的身影,老师头上的绺绺白发,同龄人身上的四溢青春,不是生活吗?许多同学之所以觉得没有生活,是因为大脑已经被程式化、僵硬的条框所禁锢,迫使自己背过身去,背离自己熟悉的生活,去寻觅所谓崇高、高尚、伟大、光辉的人和事,那自然在大脑中隐去了鲜活的生活,只留下一片空白,写下的只是落套的毫无趣味的一堆文字,不忍卒读。事情有无意义,并不在乎事情的大小,有时可能恰恰是那些所谓的大事无太大的意义,貌似小事却蕴含了大意义。生活不乏真善美,需要我们回归质朴的生活,具有发现的眼光,从发现寻常事物的细微之处,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内心的体验。

除了让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事,老师也可以增加一些课外阅读。早读时间可以规定内容诵读,如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黄蓓佳的《牵手》,阮艾冬的《姐姐,那是为了我》,阿真的《我看见了大海》。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些书刊阅读,可以多关注的那些重内容而不是形式,重情感而不是情节的书刊。阅读对象当然可以是影视,《唐山大地震》就很值得一看,但最好是书籍,因为书可以让人的心静下来,有利于情感的共鸣。这里可以推荐一本杂志——《读者》,个人认为这本杂志的情感熏陶是比较到位的,爱情、亲情、友情以及与陌生人的情感碰撞,还有它涉及的面比较广,有古今中外的人的情感呈现,而且里面还夹杂着一些人类思想的结晶,整本书比较贴近生活又不会给人的心造成很大的负重感,很适合作为情感共鸣的课外阅读材料。当然平时要养成阅读报纸浏览新闻的习惯,因为《读者》毕竟是经过文学加工的,而报纸新闻却是生活的真实呈现,更多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老师可以要求平时多写写随笔,把心胸变广,把心底变软。

2.重建课堂,还文本以灵魂

这是一个“营养情感”的过程;成功的课堂来自成功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我认为阅读教学课堂要的就是让学生与作者进行灵魂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