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方塔园――共时性与历时性的交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方塔园――共时性与历时性的交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通过对方塔园体现出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分析,试图寻找冯先生在创作中对“现代性”与中国传统下的“古意”的把握与结合。

方塔园是冯纪忠老先生精心设计的带有“露天博物馆”性质的城市公园。

整个规划设计的宗旨为“与古为新”,即今的东西可以和古的东西在一起成为新的。冯先生在“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基础上,取宋之“自由、个性”之精神,继而以宋塔为主体,通过大水面、大草坪及植栽组织等传达自然的精神。宋代“精神”在流动,更重要的是作者“情感”的引领创造出的“意动空间”,并以古代的神韵与现代的个性设计理念结合,达到“主客相融”的微妙状态。

不论“与古为新”理念的建设过程,园子的现实图像交流里,还是社会和自然对它的重塑中无不交融着静止与流动,横向与纵向,巧合与因果……。然而,索绪尔最具有创新意义的“共时性与”与“历时性”是分别从静态与动态,横向与纵向的维度去考察社会结构及其形态的视角。共时性侧重以特定社会经济运动的系统及系统中要素之间相互关系为基础来把握社会结构;历时性则侧重以社会运动过程及过程中的矛盾发展规律为基础来把握社会形态。运动由静止相对表现,相对静止中又存在着永恒的运动。本文通过对方塔园的分析,探讨园子及其体现出的设计思想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的辩证统一。

1.设计思想的共时性与历时性

冯先生于1934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其同班同学有贝聿铭、胡其达等。 1936年他赴奥地利维也纳工科大学(T.H.)学习建筑。可以说维也纳理工与包豪斯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以冯先生的讲法:“格罗皮乌斯师从贝伦斯,而贝伦斯是维也纳理工大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的学生。瓦格纳已是新艺术风格的后期,现代主义已在维也纳越发苗头。”因此,冯先生当时在维也纳接受的实际上是最现代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实践。带着这样的教育背景,1946年回国, 1970年末冯先生规划设计上海松江方塔园,并于1986年落成,这标志着冯先生完成了现代建筑的全新超越,在建筑以及园林领域开创了崭新的时代。所以,可以说是维也纳的建筑教育及实践背景开辟了冯先生的现代之路,也是其所传承的现代精神的源头,这种现代精神强调的是空间形态的形成,在继承历史发展的前提下,顺应时代特征,这为冯先生对现代的超越提供了可能。

“在国内建筑界,冯先生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最后的‘精神贵族’”,常青老师如是说,“冯先生是国学素养和西学功力融为一体的罕见典范”。在接受激进的西方现代建筑影响的同时,国学的博大精深一直浸染着冯先生。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为清翰林,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底,冯先生自小便深受父亲的熏陶 ,四岁起在外祖父家的私塾中读书,少年时代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启蒙,并在日后的建筑创作中糅合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中国古代诗歌的神韵。

方塔园的时代,同香山饭店一样,一直关注的是“传统”与“现代”如何有效结合的问题。冯先生回国后,便思考如何将在欧洲接受的“现代构成”与江南园林、宋之画意以及“现代公园”这样的现代景观有机结合。80年代,贝聿铭在香山饭店中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他没有停留在对现代“符号”无价值的堆砌上,也没有停留在复古传统的层面上,相反,他把中国古典园林的“古”同现代建筑的“新”巧妙结合。冯先生又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结合历史命题完美解决的呢。对方塔园的细部节点踏访,我们或许就会感慨,方塔园从布局、结构直到细部,无不透露出来自中国本土文化传统的古意以及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二次解读(图1,2),更重要的,是其在经由现代建筑之后对现代建筑的再度创作及诠释,而这种诠释引导观者对冯先生设计思想的现代甚至后现代成分再追溯。

图1方塔园堑道(图片来源:笔者拍摄)

图2寄畅园八音涧(图片来源:新青年读老经 典之上海松江方塔园,作者:粟玺)

当时,冯先生身处纳粹掌控中的维也纳,由于大多数引领现代主义的文化精英离世或离开,所以冯先生现代建筑思想的来源并不局限于维也纳,一方面,维也纳理工本身会使其认识到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等,另一方面,国外留学归来的建筑学同行,也必定会持续关注迅速成长的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冯先生便以这样的方式领悟着现代性,并逐渐将现代性“中”化。方塔园中,我们可以看到,赏竹亭处的石凳(图3),

图3赏竹亭-石凳与屋檐

(图片来源:ccjzstt.blog.省略/blog/static/33284052010955157478/)

一半处于屋檐下,一半又处在屋檐外,无疑,这是现代建筑的一种“空间构成”。然而,石凳又引导着人的视线(图4),跟不远处石马的对位关系与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中墙与人像雕塑(图5)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冯先生这里的路径取曲,貌似对位,实则委婉的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含蓄。

图4赏竹亭旁石马

(图片来源:ccjzstt.blog.省略/blog/static/33284052010955157478/)

图5密斯巴塞罗那德国馆

(图片来源:www.省略/note/92779646/)

其次,长凳更高明的地方在于,它的设计体现着中国的“实用主义”,人们可根据习惯、喜好或天气,去选择坐的位置,这样就彻底与只能看而不中用的空间构成要素区别开来。但即便在“实用”上,冯先生又以新的思维打破着传统定式。在我国古典园林中亭子中,像美人靠等均绕亭周边而设,并成一定围合,而这里,冯先生将这种围合全然打开,巧妙的将石凳从屋檐下拉出来,一直延伸至竹林。“新”的思维与“古意”情怀在这里或适应调整,或缠绕杂糅,冯先生的历时性底蕴就是这般指导着方塔园步步成长。

同样带有此种意味风格的还有园子中一些细部与节点处理--残缺、切口、错位……五老峰前的铺地有意缺失了角部;没有栏杆、完全对水面敞开的桥以及石板的几何式错位;河岸不高的栏板及角部的切口(图6);同样,水池里的缺口,遮挡标高的石墙……乍一看,很熟悉,再一看,已然陌生,这就是冯先生所希望的,他希望通过人工手法,将人工与自然的界限打破,他说,“‘人工’总是要结束的”,然而,人工应该模糊的结束,这样才可与自然良好过渡衔接。

图6方塔园何陋轩河岸角部处理(图片来源:笔者拍摄)

回想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用风格派的语言彰显意大利建筑沧桑感的手笔以及他对节点细部的敏感,可以发现两者惊人的相似处。斯卡帕的建筑细部(图7),到处都呈现出所谓的构成感。而方塔园的风致,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平面上,同样在细部上,尤其对转角、接缝等处的处理,甚至是何陋轩的弧墙面,墙与墙之间的缝隙感都与斯卡帕的缺口所展示的新旧对比的历史感如出一辙,异曲同工。但不能确定的是,这样的巧合是冯先生回国后在不断学习沉淀中独自悟出来的,是一种殊途同归,还是在那一时段冯先生的确接触到了斯卡帕的作品,受其影响。

图7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奎里尼基金会角部细节处理

(图片来源:www.省略/photos/photo/1023616894/)

然而,风格派在“撕转角”上亦有着某种共同点,当时,风格派的艺术家们思考如何将传统的封闭箱体破解,达到一种无限的延伸,如施罗德住宅的转角,已经不是简单的实体直角,而是板与板之间的穿插。他们最终还是在破掉封闭的世界与完整的“完型”。风格派到底与冯先生有着怎样的渊源关系,或是直接或是间接,可能要从更准确详实的史料中和更深刻的研究中得出答案。

不过,在方塔园中,冯先生虽然使用了类似的现代设计手法,但仍然赋予这些细部以非常实在的用途。往往是这些功能,让人们忘记了它们本身还是来自现代建筑的一种形式语言。这也便是冯先生的高明之处。如何陋轩河岸的缺口,实际上还有着重要的排水功能,这就使得冯先生的作品在有着精致的细部的同时,更表达出一种主客关系。

从方塔园以及冯先生的生平经历中,我们可以读出,冯先生的创作思想中不仅有对中国古典园林和文化抑或西方现代建筑的消化、重新阐释,从历史的发展中逐步基奠、承传,在一个动态的演变中抓取到能化为自身底蕴的点,也有与同时期建筑师巧合似的殊途同归,然而这些因素更在同一作品中全然呼出,定格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对现代超越的静止状态。这种历时性的共时呈现正是冯先生作品的最大特色。

2.作品的共时性与历时性

方塔园是一处集合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时代文物的露天式博物馆。亦即,方塔园本身便融合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实体,包含着明显的时间性和历时性,只是在冯先生细腻的手笔之后,它们可以各得其所,同时处在相同的序列中呈现出统一的精神内核---宋的精神与作者意的融合,现代与传统的同时演奏。不仅如此,基地地脉与标高的保留与统一,古树与新植入树木互相掩映,柱础遗迹与修剪过的草木对比,挖水多出的土方在堑道和塔一侧的重筑,甚至用新材料、新技术对古意的重新阐释,都在向现时代的人呈现着历史的记忆,是文化传统和心理经验的沉淀,使方塔园成为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共同产物。

又如冯先生自述,方塔园多处还存在着“时空转换”。何陋轩的东西两个弧墙(图8)随着时间的变化渐次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太阳初升,照在东面墙壁上,亦即西面弧墙亮,东面暗,下午则正相反,而两片墙之间的影子也一直变动,且这种历时性变化是不间断的,这样就形成一个不断流动着的空间。

何陋轩的台基处理也可谓之巧妙,三层台基,每层间偏角为三十度旋转关系。其一为正确方向---南北方向。园子里房子均为南北向,这是对大众习惯、历史传统的迎合,然而,在层层旋转中,正是时间和空间互相定位、相互变化的过程,变化与不变在这里融合,并找到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辩证统一。

当然,今天的方塔园,能呈现出现在的模样,实属不易。要知道冯先生规划设计方塔园的历史时期和处境,以及当时我国的建造技术与水平。冯先生回忆说,领导审图时曾批判方塔园的石头铺地,曾建议改为柏油马路;时期方塔园又成为批判的典型;甚至在钱学中先生的回忆中,80年代初期,还有匿名信告状方塔园的北大门像“道士帽”……好在冯先生和方塔园经历了历史的考研终于挺过来了,这使得方塔园更显现出特殊性和历史感。

3.结语

方塔园是一个历时的园子,“方塔园是空间的场所,空间却是历史的片段”,同时在方塔园中,景观空间或是建筑空间都是一个个连续而生动的片段,然而方塔园历史的呈现,正是通过一个个建筑、一处处景观表现出来,可以说方塔园是一部中外历史的糅合,而每时每刻其中的空间都在改变,其历时性与共时性永远共存,并时刻让人感受到震撼的力量。

然而,当代建筑,往往从共时性的横截面出发考虑问题,忽略了历时性,历史的记忆就在推土机工作的一刹那永远的消逝了。作为当代建筑、景观甚至城市规划的方法,只有将其放在历史中回溯,才具有实际意义。正如阿尔多.罗西的类型学所指出的,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找到与传统的结合,找回我们的人类集体记忆,只有找到这一点,空间的历时性才会存在,空间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在建筑和城市中才能达到统一平衡。历时性是无数共时性片段的综合,而新的共时性又是历时性的前提和必然!

参考文献

[1]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弦柱[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 冯纪忠. 与古为新-方塔园规划[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3] 罗菲. 对索绪尔语言研究中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探讨[J]. 科技信息,2008(18).

[4] 黄一如. 略解冯纪忠先生的中国园林史观[J]. 时代建筑,2011,1(133).

[5] 时代建筑编辑.建筑与人生-冯纪忠先生逝世周年纪念会[J]. 时代建筑,2011(1).

[6] 卢永毅. 试读冯纪忠先生的空间设计思想[J]. 时代建筑,2011,1(136).

[7] 刘东洋. 到方塔园去[J]. 时代建筑,2011,1(140-147).

[8] 赵磊. 2008建筑传媒杰出成就奖---冯纪忠“上海松江方塔园” ,2010(1).

[9]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建筑人生:冯纪忠访谈录[M]. 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3.

[10] 冯纪忠. 意境与空间:论规划与设计[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山东德州25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