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美术创作中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美术创作中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术创作过程中,通过接触和运用各种工具、材料、操作方式和表现形式,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发展动手能力,开发潜能,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和想象、思考、判断等能力,得到其他学科难以获得的各种体验。在美术鉴赏过程中,通过具体的美术作品的赏析,进一步理解美术这门特殊的语言,并深刻体会这些语言在中国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和外国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中的运用,在此基础上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尝试用美术术语描述以及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重视对美术文化的传授,从视觉领域入手,达到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审美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陶冶审美情操,提高道德修养,充分发挥美术欣赏教育在人的综合文化素质层面的功能。

一、提高审美素养

在美术创作过程中通过欣赏、评价美术作品,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必须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循序渐进地学习美术文化,逐步积累,才能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培养审美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一)掌握美术语言

我们通常用优秀的艺术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学生要想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味”,就必须学习美术语言。美术语言是一门独特的视觉艺术语言,美术家通过恰当地运用这些美术语言创造美术形象,并通过它来传达一定的社会意识和审美理想,这些特殊的语言起着和其他文字语言作为理论思维的符号系统相近似的作用,都是交流信息的手段。当我们运用视觉去感知美术的形象和形式时,就需要了解美术家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特殊的语言,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1、形体。所有立体的东西都有体积,占有一定的空间,这是雕塑家和建筑家最关心的美术语言要素,与此相关联的是我们对于空间的认识。我们在欣赏亨利・摩尔(英国)的《侧倚的人体》时,能感受到一个空洞能拥有和一个立体形状同量的体积感。孔洞技术打破了西方传统雕塑中固有的概念,即认为雕塑是被空间围绕着的实体,而亨利・摩尔的孔洞技术则使空间成为雕塑的一部分,让空间穿行在雕塑中间,空间与雕塑融为一体。这也是他的雕塑具有艺术魅力的重要方面。

2、明暗。明暗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物体受光就产生了明暗。自从达・芬奇系统总结出明暗造型法后,它就成为绘画表现立体感的主要虚拟性语言。

3、色彩。色彩无处不在地存在于大自然中和我们的生活中。在大自然中颜色是不断变化的,就算是同样的风景,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天气看来,都会不断发生变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对颜色的反应非常敏感,常常会用颜色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如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里写到“浓黑的悲哀”用颜色来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在戏剧表演中剧中不同人物面具的颜色也有很大区别,如藏戏中的面具,用颜色来表现所代表的角色性格。美术家在创作时敏锐地观察到了不断变化着的大自然的颜色,并且用画笔记录下来。如莫奈的《干草垛》组画和《鲁昂大教堂》组画,充分表现出大自然光色变幻的美。在构成画面的诸因素中,颜色迅速地触动人们的感觉,并且制造出一种特殊的情调,不同色调的画面呈现出不同的冷暖感受。在中国画中,色彩的运用称为赋彩,传统中国画以“随类赋彩”为主,注重固有色的再现,如《果熟来禽图》,色彩达到精妙入微的程度。写意中国画的色彩则追求“色不掩墨,墨不掩色”的雅致、自然和谐的审美效果。

4、空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它具有多维的性质,雕塑、建筑都以空间排列体现不同的美感,西方绘画多用焦点透视和空气透视来虚拟性地表现空间。中国传统绘画多采用散点透视如张择端(宋)《清明上河图》,在一幅长卷中展现了由荒凉的郊外到以虹桥为中心的城内的繁华景象场面繁复宏大,包罗万象。或者是融客观形象与主观情趣为一体的意象空间的方式来表现,如马远(宋)的《寒江独钓图》所描绘的就是意象空间,画面有限而意象无穷。

5、材质、肌理。不同的物质材料本身就有不同的美感,如木材的柔和,金属的坚硬,绸缎的雍容,麻布的质朴等,我们称之为材质美。和材质有关的另一种美术语汇叫肌理,指的是材料表面质地或纹理所形成的美感。

我们熟悉的语言是由词汇构成的,我们通过这些词汇理解别人所表达的思想和感觉。在视觉艺术领域也是如此,只有对构成画面的美术语言和基本法则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读懂作者的意图。“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关心那有时被称作‘艺术的语言’的东西,也就是艺术表现的视觉工具。”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美术语言,这只是欣赏作品的基础阶段,是最基本的学习内容,除此之外,还必须重视与作品相关的文化情景的了解,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欣赏作品,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科学、美术与政治、美术与经济、美术与宗教、美术与历史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学习基本的美术语言,了解相关的补充性信息。

(二)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

对美术语言的学习是我们理解艺术品的基础,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能加强审美体验,对艺术品文化背景的充分理解却能做到这一点。艺术作品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的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不可避免的会打上民族的、地域的、历史的以及个人情感的烙印,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与此相关的补充性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深刻的理解视觉艺术的丰富内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写实的绘画作品的理解要容易得多,但是对于表现的、抽象的作品显得难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给学生详细讲解当时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尽量了解艺术观念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体会艺术史的发展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在具体的艺术作品里的表现。比如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作品《亚维农少女》为例,学生会觉得画面中塑造的形象面目丑陋,对于这幅作品所代表的划时代的意义不能理解。因此,在给学生看这幅画的同时,给学生讲解此时艺术观念的发展变化:一方面,时间的概念进入到绘画中,作者把不同视角的看到同一人物的不同形象在画面中同时表达出来,同时表现物像的几个不同的方面,即“同时性视像”。对于毕加索艺术作品相关的补充性信息的了解,对于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审美素养是有很大作用的。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视觉形象,培养了我们的视觉感受力,也使其他的事物变得生动起来。我们通过对美术文化的学习,使得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更深入了一层,提高了审美素养,获得了审美感受。

二、培养审美评价能力,提高理论修养

我们有这样的经历,面对一幅美术作品,学生只能惊叹一声“哇!”然后就不能再评价什么了,或者只能简单地表明自己“喜欢”或“不喜欢”某件作品,是一种偏好式的说法,但美术教育的追逐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取感觉与理解力,使他们在美学意义下经历视觉形体……愿意终止喜好直到做了视觉分析为止。”即学生的偏好式的判断,只能是作为审美评价的原始线索,我们要从学生的视觉感觉入手,引导学生对作品做出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阐述。

艾斯纳详细地说明了在艺术批评领域里评论性的语言文字的3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说明了学生对一件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所表现出来的评价能力的3个不同的层次。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方面,教师传播的美术文化能发挥出较为明显的作用,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准确深刻地阐述美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并做出独特的评判。

描述阐述阶段,学生通过学习基本的美术语言,如“构图”、“明暗”、“色彩”、“题材”、“材质”等,并且从这些方面真实地描述眼前所见美术作品,这是较为表象的描述,但是是不可缺少的审美评价的基础,是我们传播美术文化所要达到的最简单的目的。

诠释阐述阶段,对于视觉形体的各个方面都有多个不同的阐述,包括经验的、形体的、材料的、主题的和背景的。这一阶段的阐述,除了与作品本身的关系非常密切之外,还要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知识。将作品置于环境之中,包括时代、作品与当时艺术潮流的关系,创作者自己的性格和意图,甚至是地理环境等。“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一样,不会凭空出现。”艺术家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总是会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文学、宗教、哲学、科学发展,地理环境以及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看到的美术作品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形成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要注重对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介绍,使得学生在讨论一件美术作品时,能够将作品放在背景之中评价,此时得出的结论将是较为合理和公正的。

学生在面对一幅美术作品时常常是无从下手不知从何说起,我们通过对审美评价能力的解析,使得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有了一定的语言秩序,对于描述阐述和诠释阐述阶段有了一些把握,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独特的评价。

三、通过审美提高道德素养

我们在利用美陶冶人的情操,净化的灵魂的同时,往往也同时在进行道德教育。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美和道德是亲姐妹”,审美教育所培养的审美情感和思想品德教育所培养的道德情操往往是互相渗透重叠的,尤其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及在艺术家的人格魅力,在培养人的高尚情趣和完美人格方面有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一)优秀画家、优秀作品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美育对于人与人的沟通可发挥独特的作用。可以使之借助特定方式跨越语言的障碍,达成交流与理解,体验幸福、愉悦的感受,使人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创造的活力。因为审美的表达方式的超语言性,可以克服单纯的语言的局限性,使人能直观的感受到比语言传达更具有震撼效果的感受和经验。

(二)充分了解中国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

长期以来,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常有把科学发达等同于美术发达的错觉,中国画作为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与西洋画是世界上重要的两大绘画体系。从战国时期的帛画算起,中国至少在两千多年前已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到夏商时代的青铜饕餮,到春秋战国的儒道理性精神,到楚汉浪漫主义,到魏晋的超然风度,到盛唐的世俗繁华,再到宋元山水的意境,最后是明清时代的市民文艺,中国传统艺术一路发展下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以中国古代山水画为例,山水画主要的发展时期在宋元时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山水画经历由“无我之境”发展到“有我之境”,由“师造化”到“法心源”,使得绘画艺术(主要指山水画)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不但画出肉眼所见,还能画出心眼所见,极其浪漫,山水画“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风神,这种风神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

(三)审美不同于品德教育

通过对一些有较高道德价值的艺术品的欣赏,可以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感受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良好的道德观念。但审美与品德教育不能相互取代,品德教育注重以理服人,重在说服、训示和灌输;而审美则是以情动人,重在引导、启发,它要调动你自身的感受、体验和领悟,依靠你精神的自我建构,来达到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在审美过程中,审美者始终保持其主动性和自由度。

审美可以使个人的自然情绪在释放的同时,自觉地被美的规律引导、约束,而走向有序性和较明确的目的性,将单纯的情绪性宣泄与指向内心世界的生命体验的感悟结合起来。审美与品德教育不可相互取代,但可以使之在沟通互渗中,通过艺术的陶冶,情感的感染教育发扬内心善的、美的一面,淘汰丑恶的一面。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发挥较大作用。关键在于不应将这些当作道德教化的说教的工具,一味强调它们的思想道德意义,导致对艺术品非艺术化、非情感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美)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美)艾斯纳.儿童的视觉与知觉的发展[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湖北荆州长江大学艺术学院。作者为武汉大学哲学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