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梧州学院为例谈后发展本科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梧州学院为例谈后发展本科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的今天,许多后发展的本科院校在公共体育课程的顶层设计方面普遍存在特色不鲜明,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师思想混乱,课程设置、授课内容与目标之间不协调等诸多问题。而高效的公共体育课程应该同时具备以下几个要素:明确的课程指导思想、特色鲜明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人性化与实用化的教学内容、充满竞争意识的体育教育内涵和深厚的体育文化审美。

[关键词]后发展本科院校 公共体育课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谢远江(1974- ),男,广西桂平人,梧州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广西 梧州 543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梧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地方普通高校男子篮球训练模式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yjg2012B02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32-02

最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也日趋大众化,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一大批新升本院校的出现,这些学校都是由原来的地方性高等专科学校升级或通过合并、组合而迅速升级而形成的,也称后发展本科高等院校。教育部对后发展本科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相对清晰的,即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地方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这些院校过去由于长期从事专科教育,在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或多或少地都受到升格前诸多因素影响而无法满足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如何改革后发展本科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使之接轨潮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成为当前后发展本科高等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新升本院校梧州学院为例,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现状分析

梧州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约占全院公共必修课的20%,共8个学分、136课时,授课时间为1~4学期。具体课程设置如表所示:

学院公共体育还明确要求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健康第一”为目标,以“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评价指标,结合学院实际,逐步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教学新体系指导思想。具体的体育课程设置包括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疾病康复课三大模块。在教学内容方面,有计划地增设体育舞蹈、垒球、形体、游泳、攀岩、台球、跆拳道、拳击、艺术体操、健美运动、网球等项目。除了传授必要的健身技术与方法外,还传授与健身有关的心理学、保健、营养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会自我监督、自我诊断、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以及掌握安全与救护、正确对待疾病的态度等体育卫生方面的保健知识。在教学组织与授课模式方面,学院要求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个性与健康的特征、个体之间的差异。体育课从2006年新学年开始,主要以俱乐部模式进行教学与指导的组织管理。体育课采用选项制,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可以在各学期选一个体育项目上课。同时,加强体育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建设,加快体育场地建设步伐,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对教学目标与评价指导体系认识存在差异性

学院公共体育以“健康第一”“终身锻炼”为终极目标,在大学期间,主要培养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据调查:有38.8%的教师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寓教于乐”应该排在首位。有30.1%的教师认为,以“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评价指标,体育课堂就应该“以体质教育和技能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不应该是大学体育课堂的核心任务,大学生锻炼意识的培养应该是从娃娃抓起,因此大学期间应该侧重对大学生体质的综合评价,而非体育意识的再培养。剩余的31.1%的教师则认为,体育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个性与健康的特征、个体之间的差异,以俱乐部模式进行教学与指导的组织管理有助于学生长期从事体育运动,有助于他们体质的继续提高。从上述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认识来看,是存在观念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这种观念上的混乱导致两种不良现象的出现:一是“放羊式”教学模式的出现;二是强化训练、抹杀个性的单调授课课堂。

(二)课程设置、授课内容与目标之间存在不协调性

首先,从学院的体育课程设置来看,大学体育课忽略了课外体育锻炼的相关内容和评价体系。学院对学生的体质评价基本上以课堂为主,课外缺乏管理和相关指导,处于无序、无目标、无组织状态。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缺乏相关指导,随机性大、效果不明显。其次,体育理论课程设置不合理。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竞技因素、娱乐因素,忽略对基本运动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上表现为侧重对运动技巧的传授,缺乏社会化与特色化的民族体育课堂。最后,学院虽然增设了体育舞蹈、垒球、形体、游泳、攀岩、台球、跆拳道、拳击、艺术体操、健美运动、网球等项目,而且体育课采用选项制,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在各学期选一个体育项目上课,但是体育课仍然停留在“因人设课”的局面,课堂上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体育爱好多样化性质以及“以生为本”的人文精神。

三、设置高效公共体育课程的对策及设想

(一)明确公共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作为新升本科院校一定要明确教育部的体育指导思想,要对原有的课程进行重新审核,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必须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引导学生向“终身锻炼”方向发展相一致。全体体育教师应该统一这样的认识,只有指导思想上的一致性,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反之,指导思想不统一就不可能实现学校公共体育从专科课程向本科课程的蜕变。因此,作为后发展的本科院校,梧州学院在公共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课程设置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终身体育”“以生为本”的视角去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这种思想应该贯穿到具体的课堂设置、教材教法、组织活动等各个教学环节当中。

(二)培育特色鲜明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

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当地特色紧密联系,探索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目前,梧州学院的公共体育课仅大一开设以基本技能为主的基础课,大二根据学生兴趣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大三、大四则采取“放羊式”的运动模式。其他课外体育活动,如户外训练、学生体育比赛、俱乐部训练、民俗体育等均未纳入课程计划,基本上没有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学院在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上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对学生整体体质的评价也是片面与不科学的,根本没有特色可言。

学生整体体质的提高,关键在课外,引导在课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也提出“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结构。因此,学院应该探索一条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体育课程道路,狠抓形式多样的体育课外活动,制定合理全面的体育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让学生自觉养成每天锻炼的良好习惯,通过运动积累提高自身素质,最终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选用人性化与实用化的教学内容

公共体育课程设置要做到“课内外一体化”,就应该体现出多样化、人性化的甚至是实用化的课程内容设置。以前往往是“因人设课”,课程设置相对单一。改革后的课程则要求与健身运动、地方文化、民族体育、风俗习惯、休闲娱乐等相联系,开设的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特长,同时也能让学生看到锻炼的实际效果。例如,2012年在艺术系开设的瑜伽减肥班级就很有特色。体育教师专门针对部分体重严重超标的学生开设目的性很强的减肥体育运动课程,在课堂上传授先进、科学的瑜伽减肥理论;在课外,学生则以课堂理论作为指导,通过自己的积极锻炼达到真正减肥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身体素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相关的教学评价机制,最后以能否达到标准身材来评价学生的减肥效果,从而给出相关体育成绩的做法,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在大学生身体差异性极大的当代校园,用这种实用主义的方式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也应该成为当代大学体育的一大发展方向。

(四)重视充满竞争意识的体育教育内涵

公共体育课程也应该渗透对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目前,在中国的大学教育体制里,各专业发展普遍侧重专业特色的提炼,强调专业性,但在专业内部却缺乏竞争的刺激机制。最近几年来,人们开始注意到此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各种大学生竞赛,如数学竞模、软件制作、大学生征文等应运而生,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有所提高。公共体育课作为大学的公共基础课也应该与目前的教育发展相适应。正如《全民健身纲要》要求:“大学体育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技能意识和习惯意识,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终生体育教育,注重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在目前各类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趋势中,人们普遍注重对大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独自锻炼身体等方面的培养,但往往忽略了大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的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的培育。要纠正目前公共体育课程的乱象,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就应该注重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把强调身体的锻炼和增强体质的课程与培养情趣、习惯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课程设置要往学生需求模式方面转变,强调发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如果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人性化与竞争性的文化内涵,就很难实现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终身竞争等体育意识的灌输,人才培养就难以得到保障。

(五)帮助大学生提高体育文化审美与文化传承

从目前开设的体育公共课程来看,关于体育文化方面的课程几乎是没有的,与地方性的传统体育联系也不够紧密,缺乏地方特色。其实,公共体育课除了要锻炼学生的体质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对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能力。应该通过体育课程的教育,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提高为社会服务的综合能力。但是通过资料调查我们发现,其他许多新升本的院校与梧州学院一样,普遍不重视体育欣赏、传统体育文化和合理锻炼方法等知识的传授,就算是开设了上述课程,也仅停留在每学期一次理论课、一次运动会动员和一两个讲座上,授课明显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强化体育基础理论、欣赏水平和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应是目前高校体育改革的重点,未来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应该充分考虑此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