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阳高县养猪产业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阳高县养猪产业发展的调研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阳高县是山西省养猪大县,为了了解该县养猪业发展现状,找出问题和差距,笔者深入全县各乡镇,对全县养猪业发展情况进行详细调研。结果显示,该县养猪业发展快速,现已步入规模化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对阳高县养猪业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理清思路,为该县制订可行的发展规划,促进养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值得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养猪产业 调研 建议

为进一步了解阳高县养猪产业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规划未来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制订可行的发展规划,促进养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阳高县畜牧兽医中心的统一安排,笔者深入全县各乡镇,对全县养猪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

一、养猪业的发展现状

阳高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煤都大同的近郊区,历史上曾是中原粮区向草原牧区的过渡地带,属半农半牧区。全县辖7镇6乡,256个行政村,总人口2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8万人。全县国土面积16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船万亩,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1.6亿公斤。

养猪业是阳高县的优势产业,是山西省养猪大县,历届政府一直把生猪发展作为全县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尤其是2004年我县被列入山西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县之一后,阳高县委和县政府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依托优势,强化领导,制定措施,攻坚克难,强力推进,畜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发展势头。2009年年底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53.2万头,2010年12月底,预计全年生猪饲养量可达到60万头,其中存栏量达到27万头,出栏量达到33万头。

纵观全县养猪业的发展历史,该县养猪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养猪历史悠久,基础好

阳高县养猪业有着悠久的历史。199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建设的十个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1992年“五化”养殖模式在市繁改站的组织下在北徐屯乡示范推广,涌现了以北徐屯范富、项学存为代表的养猪大户,带动北徐屯成为全省养猪大乡。2003年后,一大批民营养猪场孕育云阳大地,养猪小区、养猪大户逐年增多,首先是基业养猪场的建成,随后永佳养殖场,龙泉科技养殖公司,智鑫养猪场相继建成。计委“蔬菜大棚”演变成养猪小区,整个区域有29个养猪户,其中200头以上的有9户,小区内经常保持生猪存栏5000多头,最高时达到7000多头。大白登镇张园村在养猪大户张守山的带动下,形成全村养猪,户均60多头,成为名副其实的养猪专业村,全村农民靠养猪脱了贫致了富。

2.生产方式向规模化迅猛发展

纵观阳高养猪业,全县主要有庭院式养殖、专业户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三种生产方式。虽然庭院式养殖仍在全县养猪业中占有主要地位,但是随着标准化养猪小区、养殖园区和大型养殖场不断兴起,规模化、集约化和工厂化生产方式逐步凸显出来,占据畜牧业生产地位越来越高,尤其从2001年该县被列入山西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县之一后,政策支持、资金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大力推动了全县规模养殖的建设步伐。目前,全县已建成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31个,圈舍面积6.5万平方米,投资近6000多万元。2010年又引入北京顺鑫农业股份公司投资近2亿元建设种猪繁育场项目,现已建成在北徐屯乡柳家泉建成1个,投资9650万元,2011年在大白登镇曹庄村建设同样规模的猪场1个。全县养猪业由养猪大县向养猪强县步入发展。

3.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县畜牧部门一直坚持“良种服务中心、点、技术服务站和繁改员”四级辐射的繁育体系建设,现已建设良种繁育基地6个,猪人工授精点34个,依托6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建立技术服务站,大力推广三元杂交商品瘦肉型仔猪,形成“纯种公猪、二元母猪、杂交肉猪”的良种格局。截至目前,全县人工授精率已达到78%,良种的覆盖率已达95%以上。

4.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显著提高

经过多年来的投资建设,全县基本建成县、乡、村(场、小区)三级防疫网络的动物防疫体系。一是县级防疫体系建设。县防治站现有人员8人,其中中级职称4人,2007年争取省级投资80万元,建成动物疫病监察实验室,购置各类先进仪器设备30多台件;二是乡镇防疫体系建设。全县乡镇中心站共有6个,全面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每站配备了冰柜、冷藏箱、喷雾消毒机等防疫设备。全县基层站现有在职技术人员72人,2008年基层人员发放全额工资;三是村级防疫体系建设。全县选拔村级防疫员249人,落实了工资补贴,做到了行政村1人,养殖量大的村2人。

动物防疫工作中,全县严格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技,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工作方针,坚持季防月补的防疫制度,严格操作规程,做到边防疫、边发证、边上标、边登记,一畜一证一标识,家禽一户一证,确保了防疫高标准、高密度、高质量,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100%,抗体监测合格率达70%以上。

二、存在问题分析

1.散养方式仍占有主导地位

阳高县畜牧生产已经摆脱了传统单一的饲养模式,逐步步入规模化、集约化和工厂化方向发展,但是,专业户养殖和工厂化养殖方式占全县饲养总量不足30%左右,传统的庭院式养殖仍然是是我县养殖业的主要经营形式。

2.养殖户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阳高县大多数养猪户多以中老年人为主,文化水平比较低,初高中毕业生占极少数。多数人缺乏最基本的养殖技术知识,只是模仿别人跟着干,即使是在村里公认的养猪能手对现代养殖技术知之甚少,这样从事养猪生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3.种猪繁育体系仍不完善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种猪场6个,猪人工授精点34个,年可出栏二元、三元杂交仔猪40多万头。但是,品种混乱、盲目引种问题普遍,品种退化、血液混杂或纯繁等问题依然突出。

4.市场应对能力低,波动性大

阳高县养猪仍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农民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还未充分发育,所以养猪业在产业链中仍处于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地位。同时市场预警缺乏和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在行情低迷、风险来临时缺乏有效的应急防范措施、反应滞后,“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现象普遍,养猪业发展波动性很大。

5.疫病防护意识差

疫病控制上“重治轻防”的思想严重。把疫苗当作灵丹妙药,认为一旦疫苗打好就万事大吉,把疫苗当作药物来治疗;缺乏持久有效的免疫制度化管理措施,图方便、凭经验,缺科学依据,再加上疫苗市场管理混乱,个别兽药销售部对疫苗质量、贮存以及使用知识缺乏,冷链条件简陋,以次代好,免疫失败现象突出。

6.基层防疫体系建设与养猪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近年来,我县各乡镇中心畜牧兽医站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改善了办公条件,落实基层兽医人员工资,但是面对日益繁重的畜牧工作,基层站设备简陋、疫苗保管和运输的冷链设施差、专业技术人员少、素质低等问题突出,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已满足不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三、建议

1.科学布局,加快公猪站和人工授精站点建设

提高公猪站和人工授精站点建设门槛,规范资质化管理,对全县现有站点进行注册登记,取缔不具备种公猪饲养条件的养殖场或养殖户,培植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完善、技术过硬的的种猪生产企业,以生猪良种供应能力和良种化水平,加快生猪良种推广力度,杜绝疫病传播。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养殖户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

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和培植生猪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延长生猪生产的产业链,提高畜禽产品加工附加值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扶持大型规模养殖企业,建立养殖基地,成立养殖协会等生产经济合作组织,推行订单生产,提高生猪生产组织化程度。

3.加强养猪业行业预警体系建设,尽快建立我县畜牧市场信息监测体系,要深入研究分析生猪供求关系和周期性波动规律,确定生猪生产的总体增长速度和猪群比例结构,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进行适时监测,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经营,规避市场风险。

4.转变生产方式,走出庭院养殖

充分利用雁门关畜牧经济区项目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扶持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科学合理引导小区建设,改变传统的庭院养殖方式。

5.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开展电视、广播、报纸技术讲座和技术咨询、科技入户工程、送技术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广应用养殖新技术,推行健康养殖、清洁养殖和生态养殖,提高养殖户、场的饲养管理水平,增加养殖效益。

6.加快我县畜牧兽医体制改革步伐,健全县乡村(场)三级防疫体系,完善疫病监测体系和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和软件建设,提高全县兽医人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提高村级防疫员待遇,抓好动物重大疫病防疫工作,规范动物防疫档案管理和规范化管理,杜绝生猪疫情的发生,为生猪生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作者简介:刘兴明,男,1966年出生,本科学历,阳高县畜牧兽医中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