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堂“尴尬” 巧妙处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堂“尴尬” 巧妙处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在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互动交流,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的权威者,而是知识动态生成的促进者。课堂对话有时“顺流而下”,有时“旁逸斜出”,有时出现反对的声音,使课堂遭遇“尴尬”。那么,课堂教学中遇到尴尬怎样巧妙处理,才能化险为夷呢?

一、不抑不扬,延迟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计算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在交流各自方法的过程中进行优化,自主建构知识。然而,在优化的过程中,学生都喜欢用自己想到的方法,不愿意接受其他同学更好的方法。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教师创设懒羊羊过生日吃蛋糕的情境(如图1),有学生提出问题:“懒羊羊和爸爸一共吃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师生共同列出算式1/2+1/4,学生尝试计算,然后交流算法。

方法1:折纸法。

[+] [=]

图2

方法2:转化法,1/2+1/4=0.5+0.25=0.75。

方法3:通分法,1/2+1/4=2/4+1/4=3/4。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

生1:我喜欢转化法。

生2:我也很喜欢转化法,因为转化为小数比较简单。

师:通分法也很好啊,不喜欢吗?

生3:麻烦。

师:和他们想法一样的请举手。(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课堂遭遇尴尬)

师:请计算1/2+1/7。(用通分法计算的学生很快放下了笔,用转化法计算的学生遇到障碍面露难色,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展示通分法的计算过程:1/2+1/7=7/14+2/14=9/14)

师:现在你又喜欢哪种方法?

……

通过交流反馈,学生表示都比较喜欢用通分法计算。上述案例中,教师遭遇尴尬情况,并没有将通分法强加给学生,而是延迟评价,让学生进行尝试,在体验中自主优化算法,接受先前并不喜欢的方法。

二、幽默含蓄,化干戈为玉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灵动机智地扭转尴尬局面,这样既能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又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

例如,吴正宪老师教学“带小括号计算”一课,出示这样一道题:“李师傅上午工作4小时,下午工作3小时,平均每小时做12个零件。李师傅一天一共做多少个零件?”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一位学生这样列式:12×3+4=12×7=84(个)。吴老师说:“你违背了运算规则,应该先算乘法啊!”这个学生也不示弱,脱口而出:“如果先算乘法,就会犯‘人加狗’的错误。”“12乘以3得到36个零件,再加4小时怎么行呢?”其他学生议论纷纷。吴老师皱眉,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样子,说:“是啊,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学生更着急了,恨不得一下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吴老师走到投影仪前面启动开关,请出了特殊的小客人——红色的小括号,说:“有了它,就可以先加而后乘了。”学生情不自禁地为小括号喝彩,感受到知识产生于实践之中的道理,知道加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由此掌握了小括号的应用。正当学生沉浸在学习新知的喜悦之中,有个学生向吴老师发起了挑战:“我认为小括号没有什么了不起,没有它的存在,照样可以解决问题。”他边说边走到黑板前写算式:12×4+12×3=48+36=84(个)。吴老师肯定了他的做法后,指出:“小括号的出现给我们解决问题带来了方便,这个规定不是脱离实际的,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才自然形成的一种规则。我希望你能接受这个可爱的小括号。”这个男生仍然不服气,一边坐下一边说:“反正我不喜欢小括号。”这时,吴老师意识到备课时是从认知系统去思考学生怎样接受这个知识,而没有从情感角度考虑学生乐不乐意接受这个规定。于是吴老师打破教学预设,看到讲台上摆放许多同学为灾区捐献的图书,急中生智地提出一个新问题:“王红同学积极支援灾区。他有95本图书,自己留了32本后,把剩下的书送给5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得到几本?请同学们试着列综合算式解答。”吴老师特意请刚才的那位男生到黑板前板演并讲解:(92-32)÷5=60÷5=12(本)。他边写边不好意思地说:“我在算式中增加了一个小括号,表示先求92与32的差,最后再除以5。”吴老师不温不火地将了他一军:“小括号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写它不是一样可以解决问题吗?”他急了,说道:“小括号非写不可,不然就要先算32÷5这步了,不符合题目要求。”……面对学生的挑战与发难,课堂一时陷入了尴尬的局面,吴老师用“鹦鹉学舌”式的幽默,化干戈为玉帛。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巧妙处理,蕴涵了教学智慧,把“腐朽”化为“神奇”。

三、深度教学,加深认识

现在的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在接受新知前,他们已经知道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如果教师忽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只重视他们的逻辑起点,势必导致一些优秀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深度教学,加深他们的认识。

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问:“这儿有两个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学生回答:“认识,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正方形。”教师说道:“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这两个老朋友。”这时有一学生说:“老师,我们在幼儿园就认识它们了,怎么还认识啊?”教师微微一笑,用多媒体把长方形倾斜呈现(如图3),学生有的说还是长方形,有的说不是长方形,大家各持己见。“老师把这个长方形放在大大的方格纸里,开动你们的脑筋,发现长方形的奥秘吧!”经过学生的发现和教师的归纳总结,得出:长方形有4条边,两条长长的边叫长,两条短短的边叫宽;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宽边一样长;长方形有4个角,都是直角。教师继续播放课件(如图4),并提问:“现在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是的,因为它的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宽边一样长,4个角都是直角。”教师继续播放课件(如图5),追问道:“还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是的,因为它的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宽边一样长,4个角都是直角。”教师继续播放课件(如图6),问道:“现在还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不是。”“为什么?”教师追问。学生回答道:“因为它的四个角不是直角。”教师继续播放课件(如图7),问:“还是长方形吗?”“不是。”“为什么?”“因为四条边一样长,所以是正方形。”……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的,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随时都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教师应机智应对,巧妙处理,使“尴尬”成为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