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香港创意产业新布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香港创意产业新布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火炭,港铁的一站。今年初,香港本土艺术家的薪火在此延续。以香港制造业时代留下的工业大厦为壳,经过12年的打磨,这里架起了香港艺术创意群落的舞台。

十数年来,香港艺术家在不同地区的工厂大厦里形成特色鲜明的群落:火炭聚焦视觉艺术,新蒲岗聚焦演艺,观塘聚焦音乐。

工厦的魅力

前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马逢国指出,艺术家聚居工业大厦须放在历史背景下看待。随着工业区北移,工厂大厦空置出来,空间大、租金便宜,吸引了艺术群体进驻,形成艺术家的特殊生态,其中最突出的,是火炭艺术节。

模特儿穿着纸制华衣游走工厦、艺术家旁若无人地画写生……一年一度的“火炭艺术工作室开放计划”,今年约有250位艺术家参与,开放76个艺术工作室让公众参观。

在马逢国看来,工厦艺术是特殊现象,也是值得鼓励的现象。虽然香港艺术生态并不局限于工厦,但工厦更能发挥艺术家群体活动的魅力,以较“活”的形式,面向公众推广艺术。

不过,2009年港府施政报告推出“活化工厦”措施后,带动多个工业区投资,按差饷物业估价署的“工商铺物业售价指数”显示,工厦售价指数升幅已高达六成。有媒体认为,艺术家们可能不胜负荷,难安其身。

马逢国分析称,政策实施初期,的确对工厦楼价产生过影响,“但这是短期还是长期影响,还须观察。”他认为,工厦租金上升不是完全由活化工厦造成,应客观看待地产供求变化、经济复苏等因素。

使用工厦进行文艺创作,部分做法在现行法例中仍属于“灰色地带”,如在工厦进行小型演出,涉及安全、防火条例等诸多制约,要改建整栋大厦才能符合要求,这对势单力薄的文艺工作者而言,并不现实。马逢国认为,政府政策应更灵活一些。

马逢国指出,香港艺术发展是一个“整体”,政府主导的大型项目西九文化区,打造的是国际瞩目的艺术场地,既面向本地艺团,也吸引外国艺团。他认为,虽然工厦不能随便做表演,但承载了更多的创作、排演等流程,是工作室的栖身地,相当于艺术的“分散活动”,与西九各有侧重。

由于工厦艺术具有自发性、分散性特点,属于民间层面,享受相对较少的资源,马逢国建议政府明确优先扶助次序,对艺术活动增加投入以及提供空间。

增长最快的产业

香港发展创意产业的迫切性及可行性,已无需再讨论。马逢国认为,论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香港才起步,仅占总产值的3%,尚有上调的空间。“但若不把握时机,将会被邻近区域超越,有自动被边缘化之虞”。

香港于2009年6月成立创意香港办公室,隶属港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负责管理“创意智优计划”、“电影发展基金”、“电影贷款保证基金”和“设计智优计划”等项目,力图通过“看得见的手”,引导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其中设立于2007年的“电影发展基金”,至今已为十几部电影制作提供融资,包括在第十六届柏林影展中获“银熊奖”的《岁月神偷》。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香港共有3.2万家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企业,从业人员逾17万人,每年增值额逾600亿元,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约4%。创意香港办公室是香港历史上第一个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目标的政府机构。其工作涵盖培养创意人才,促进创意企业成立和发展,扩大创意产业的本地市场规模,在内地和海外推广本地创意产业,协助业界开拓海外市场,在社会上营造创意氛围,在本土凝聚创意产业社群,以产生协同效应。

香港驻美国总经济贸易专员唐智强认为,香港高度的都市化、自由流通的资讯和人才,独特的东西文化汇萃,为培育创意人才缔造有利条件及氛围,使创意产业成为最快速增长的产业之一。他在纽约举行的“香港:艺术设计新锋”讲座上指出,设计产业对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从2005年到2010年增加近三倍(达3.72亿美元),从业人数增加1/4。

“夺食”珠三角

香港的创意产业在全球享有盛誉,但本土市场有限。而在CEPA框架下,香港的文化产业进入内地市场的门槛逐渐降低。当从事创意产业的港商开始北望神州的时候,作为港商最熟悉的制造业基地,珠三角理所当然成为试水的首选地。

尽管市场机遇很大,但珠三角市场并非一块容易吃的“蛋糕”。面临本地强势崛起的同行,如何开拓市场,是港商无法绕过的一大难题。事实上,广东创意设计产业的力量就很强,在家电、陶瓷、服装、工业等诸多行业中,本土公司的创新设计成果层出不穷,港商来珠三角“夺食”,未必占得了便宜。

专业人士提出,香港经济结构的特点是服务产业高度发达,但与提升制造业相关联的生产业,并非香港的优势。在转型升级的大潮中,内地制造业企业需求最大的是能够带动产品结构升级、产业价值链提升的生产。香港的设计出口必须和实际的生产加工结合,接上“地气”,才能转换成实际的需求。

借鉴制造业最初的“三来一补”模式,香港作为创业企业的总部基地不变,同时在珠三角设立公司,进行市场推广,逐渐了解市场需求;并将人工成本较多的制作部分,转移到珠三角来——这是一些港企正在尝试的路径。加入创意企业集中的创意园,将繁琐的行政问题交给创意园,有助公司融入当地,集中精力开拓市场。

“最好的出路是引入生产业,通过引入创意服务,让产品卖到更高的价格。香港创意企业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香港创意创业会会长蔡汉成认为,目前是香港创意企业布局珠三角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