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稻瘟病的综合防治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采取以消灭越冬菌源为前提,选用抗病丰产良种为中心,农业栽培技术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对策

【关键词】稻瘟病;栽培管理;药剂防治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颈瘟。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

1.发病症状

分为苗瘟,叶瘟、叶忱瘟、穗颈瘟和稻粒瘟等¨其中以叶瘟发生最为普遍,穗颈瘟危害最重。

1.1苗瘟

秧苗3叶期前发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黄褐色,卷缩枯死。3叶期后发生的多在叶片上形成明显病斑,与叶瘟症状相同,称苗叶瘟。

1.2叶瘟

3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有4种类型。

(1)慢性型是稻瘟病的典型症状,病斑呈梭形,两端常有沿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有黄色晕圈。潮湿时背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上病斑多时,可连接形成不规则大斑,发病重的叶片枯死。

(2)急性型发生在适宜的发病条件下,感病品种的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至椭圆形的病斑,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层,这种病斑是大流行的先兆,但若天气转晴、湿度小,可转为慢性型病斑。

(3)褐点型多在气候干燥时抗病品种上产生,呈褐色小点,不产生孢子,无霉层。

(4)白点型多在感病品种嫩叶上出现,呈圆形白色小点,无霉层,天气有利可转变为急性病斑。

1.3节瘟

节间变黑,潮湿时节上产生灰绿色霉层。

1.4穗颈瘟

穗颈和枝梗感病后变褐色,发病早而重的穗子枯死呈白穗,发病晚的秕谷增多。

1.5稻粒瘟

在稻粒的护颖、颖壳上发生黑褐色小斑点。稻粒瘟增加了种子的带菌率,是次年苗瘟的重要初侵染源。

2.病原

稻瘟病病原菌是一种真菌,无性态为Pyricular—ia oryae Cav.,属半知菌亚门的稻梨孢,其有性态为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nov.属子囊菌亚门的大角间座壳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其有性态。

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大小80-160微米×4~6微米,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大小14~40微米×6~14微米,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甜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内。该菌可分作 7群,128个生理小种。

3.侵染循环

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稻草、病稻谷上越冬,是第二年病害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寒地稻作区由于早春温度低,在田间不发生苗瘟,因此,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来自露天堆放的病稻草。当气温上升到15℃以上,湿度又适合时,就会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引起稻苗发病。黑龙江省稻田叶瘟始见期一般在7月上旬,盛期7月下旬,以后随着叶片的老化而增强抗病力,叶瘟发展逐渐停止。7月末至8月上旬水稻抽穗,病菌孢子又侵人稻穗和稻粒,节瘟、穗颈瘟始见期为8月上旬,盛期在8月中下旬,一直延续到黄熟期停止蔓延。近几年枝梗瘟危害较重,其危害可延续到收获期。

4.发病与环境条件

4.1与气候关系

影响稻瘟病流行的气象因素,最主要的是温度和湿度,其次是光和风。

4.1.1温度

温度主要影响水稻和病菌的生长发育,湿度则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两者相互关联。据试验,病菌孢子形成的最低温度为9℃,最高为35℃,最适宜为 25~28℃。

4.1.2湿度

病菌孢子产生的高峰,一般在适温范围内遇降雨或持续高湿的情况下出现,时晴时雨或早晚雾浓器重,最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当气温在20-30℃,田间湿度在90~6以上,稻株体表保持一层水膜的时间达6-10小时的情况下,孢子最易萌发侵入。如果旬平均温度为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的饱和湿度,稻瘟病就容易流行。

4.2与品种关系

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其抗病性也不一样,一般以分蘖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拔节期比较抗病。就叶片来说,开始展叶40%至完全展叶后2天最易感病,5天后抗病性增加,13天后很少感病。穗颈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天后抗病性逐渐增强。品种对叶瘟和穗颈瘟的抗病性一般呈正相关,也有少数不相关。品种的抗病性,与稻株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生化有关。稻株叶片宽阔,披垂接近水平的品种,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滋生;反之,不利于病菌的侵染和滋生。稻株生育状况与发病密切有关。土壤中氮肥过多,稻体内可溶性氮化物多的易感病,植株贪青徒长,硅化细胞少,组织柔嫩,叶片浓绿披垂,体内淀粉含量低,游离氨基酸增加,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繁殖,往往加重发病。

4.3与栽培关系

栽培措施既影响水稻抗病力,又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特别是同肥、水管理关系最为密切。

4.3.1肥料

增施磷、钾肥,增加茎秆内的纤维素,因而组织坚硬,提高了抗病性。特别是后期施用磷、钾肥,能使稻株青秆黄熟,病轻增产。只有氮、磷、钾肥合理搭配,使用时期得当,才能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4.3.2灌溉

灌溉技术好坏,与发病关系密切。凡浅灌、勤灌、适时落水晒田的发病轻;长期淹灌,稻苗细弱、徒长、根系发育不良,造成贪青晚熟,易得病。

5.防治对策

5.1种子处理

(1)种子包衣对苗期稻瘟病防效较好。

(2)播种前种子用1%石灰水浸种,石灰水层要高出种子15厘米左右,加盖静置,浸种后用清水清洗3-4次。

(3)用2%福尔马林浸种20-30分钟,取出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

(4)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又称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稻瘟净乳油、40%异稻瘟净乳油,用500-1000倍药业浸种,48小时左右。

5.2农业防治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当前在黑龙江省抗病品种主要有空育131、合交16、合交19、东农416、东农415等品种。消灭越冬菌源,秧田期以前彻底处理完病稻草,更不能用陈稻草作盖种、催芽、保温的覆盖物。施足基肥,巧施追肥,看苗施肥。灌水应以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晒田拔节和后期浅水为原则。施用硅肥能预防稻瘟病的发生。

5.3药剂防治

(1)2-3叶期发生苗瘟可用6%施稻灵防治1次。用25%使百克乳油1200-1500倍液,或20%三环唑 750倍液浸秧根3小时。

(2)每667平方米可选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100克,40%稻瘟灵(又称富士1号)乳剂75-100克,40%克瘟散乳剂75-100克,50%异稻瘟净乳100-150克,50%消菌灵粉剂40克,40%克百菌悬浮剂500-600倍液或100。120克,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100克,21.2%力n收热必可湿性粉剂60~80克,加水60、80千克,于病初期喷可防治叶瘟。

(3)取上述药剂80~100克,加水80-100千克,于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多喷1次防治穗颈瘟;另外,每 667平方米用50%灭病威胶悬剂200克,加水50千克,或 20%毒菌锡400倍液,在孕穗、破口至始穗期使用对稻瘟病有一定防效。

(4)每667平方米用200%丙硫多菌灵(又称施宝灵)悬浮剂75-100克,加水60千克,或用10%丙硫多菌灵悬浮剂150--200克,加水60千克,于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各喷1次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