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江西省财政支农政策与农业增长的总量和结构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江西省财政支农政策与农业增长的总量和结构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采用1980―2008年江西省的相关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该省财政支农总量与农业增长的关系进行验证,并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对其财政支农结构进行分析,认为财政支农支出总量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着该省农业的快速发展;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制约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必须从加大支农资金总量投入和改善支出结构出发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

[关键词]财政支农;农业增长;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114-02

1 引 言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财政支农政策能有效地促进农业增长。对于农业基础薄弱的中国而言,财政对农业的大量投入对促进农业增长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诚然,在我国发展的不同时期,财政支农的力度逐步加大。尤其是1998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有了大幅度增加。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5955亿元,比2007年增长37.9%。江西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的稳定快速增长关系到整个省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江西省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为96亿元,比2007年增长17.3%,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与该省农业的重要性和发展要求相比,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仍存在明显不足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虽然受制于政府财力的增长速度,财政支农总量的增长十分有限,但通过研究财政支农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支农资金,实现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作用。

2 文献综述

财政支农作为我国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发展的不同时期以及财政收支的不同状况下,一些学者对其做了一些实证研究:孙红霞(2008)通过实证研究测定了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了财政支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魏琴(2008)通过实证分析,就我国财政支农总量、结构及方向进行了测算,提出加大总量的投入、改善结构的建议;张元红(2000)通过分析,认为虽然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下降,但我国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力量仍将是财政资金支持。综上,财政支农支出增长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本文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将区域细化,把目标定在江西省,考察其财政支农支出对该省农业增长的贡献度,并据此分析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提出改革建议。

3 江西省财政支农与农业产出增长的总量分析

本部分用1980―2008年江西省的相关数据,共29个样本,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检验江西省农业产出(记为At)和财政支农支出总量(记为Bt)的相关关系。

原假设1∶Bt增长不是促进At增长的因素;原假设2∶At增长不是促进Bt增长的因素。建立模型如下:

Bt=b0+b1Bt-1+b2At+b3At-1+vt

At=a0+a1At-1+a2Bt+a3Bt-1+ut

为了克服异方差,我们对At和Bt的数据进行对数处理,采用lnAt和lnBt来代替At和Bt,再通过ADF检验证明lnAt和lnBt都是一阶单整,可通过一阶差分使其平稳化。模型变为:

ΔlnBt=b0+b1ΔlnBt-1+b2ΔlnAt+b3ΔlnAt-1+vt

ΔlnAt=a0+a1ΔlnAt-1+a2ΔlnBt+a3ΔlnBt-1+ut

运用相应数据和计量软件E-views 6.0,得到检验结果如下表。

上表中的结果表明:At增长推动了Bt的增长,Bt的增长又进一步推动了At的增长,即江西省财政支农支出增长与农业产出增长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4 江西省财政支农与农业产出增长的结构分析

本部分以C-D生产函数为模型测出江西省财政支农各类支出的产出弹性系数,具体分析当前江西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4.1 选择变量

采用1980―2008年江西省财政支农各类支出数据和各年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共 29个样本。江西省各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影响江西省农业增长的财政支农各类支出因素为解释变量,主要包括:第一,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主要指用于田间水利设施、粮食商品基地、乡村道路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第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主要用于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以及农民科技培训等。第三,支农支出。主要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其中,前者主要用于农村兴修农田水利、建设小型水电站等的补助费用;而后者主要用于农业事业单位机构的专项经费支出,支撑农业事业单位的运转。第四,其他支出主要是指各种补贴和农村救济费用,主要包括政府对农民的粮食直补、综合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贫困救助的转移性支付。

4.2 设定模型

本文采用为C-D生产函数为模型:

At=DX1t^β1X2 t^β2X3t^β3X4t^β4

其中,江西省第t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记为At,第t年农业基本建设支出记为X1t,第t年农业科技费用记为X2t,第t年的支农支出记为X3t,第t年的其他支出记为X4t,β1、β2、β3和β4分别代表各项投入的产出弹性,D为常数。

将模型两边取对数后变为:

lnAt=D+β1lnX1t+β2lnX2t+β3lnX3t+β4lnX4t

运用相应的数据和计量软件E-views 6.0,得到了如下结果:

lnAt=2.1555-0.0396lnX1t+0.9645lnX2t+0.2869lnX3t+0.3749lnX4t

从回归结果看出,方程拟合情况很好,各项回归系数显著,且DW=1.8797,不存在自相关,方程有较好的解释力。

4.3 分析结果

从以上的回归结果及结合江西省目前财政支农的情况,可以看到,江西省的财政支农结构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农支出比重较大,而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所起到的作用不明显。回归结果表明,该部分支出的系数为负数,其与农业产出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主要因为在这部分支出中,大部分资金用于大型水库修建、江河治理等工程,而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偏小。而且大部分的投资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直接给农业带来的益处不多,但长期以来却被统计在财政支农支出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同时,由于能直接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带来益处的支出部分增长缓慢,就导致整个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并未很好地起到支持农业的作用。

其次,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从模型结果看,该部分的支出与农业产出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江西省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水平低。以2003年为例,江西省农业科研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仅为0.39%。而2005年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业科研投资占江西省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依然仅为0.56%。

再次,支农支出比重很大,其中各项事业费支出比重大,支援农村生产支出比重较小。回归结果表明,该部分支出对农业产出的提高作用较小。主要因为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主要承担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的费用则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且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财力充足但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因此就会使这部分支出中各项事业费支出比重大,支援农村生产支出比重却更小。虽然近年来,江西省该部分支出总额较大,增长速度较快,但支援农业生产的支出增长较少,大部分资金用在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上,对农业产出作用不大。

最后,以农业补贴为主的其他支出所占比重较大,但对农业的增效不高。从模型结果看,其他支出对该省农业产出的贡献率很小。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业的粮食直补、综合补贴等,但补贴率实际很低。农业补贴总量有限,具体平均到农户,资金量更少,再加上在实际运作中的流失,农民从政府的补贴中并没有得到很多的好处,财政补贴并未充分发挥其对“三农”的支持作用。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江西省的财政支农政策对该省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改善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当前该省财政支农的总量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不变的情况下,单从财政支农的结构看,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为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和财政支农效率不高。因此,在保持或加大财政支农总量的条件下,要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具体措施为: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减少农业事业费开支,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

参考文献:

[1]孙红霞.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经济增长动态的实证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2]魏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产出效率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2008(4).

[3]张元红.财政政策与中国农业的周期性波动[J].中国农村观察,2000(4).

[4]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付秋霞(1983―),女,山东菏泽,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