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视觉文化内涵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视觉文化内涵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视觉文化成为21世纪文化的一种主导性力量,在全球范围内极大地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从对视觉与视觉文化内涵的梳理中可以发现,当今社会变成视觉文化占主导,某些媒介技术推进了,或者可以说使得这种情况得以产生。

关键词:视觉 视觉文化 媒介技术

引言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印刷技术、影像技术、电子传播技术和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图像叙事渗透到西方社会政治、军事、医疗、教育、文化和日常娱乐等各个方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影视为代表的现代图像叙述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冲击。视觉传播,尤其是影像的作用越发重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信息接受最主要的媒介手段。在当下,计算机的普及、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产品的日益丰富,更使视觉文化传播成为21世纪文化的一种主导性力量。人类利用信息机器来生产图像,来“观看”,电影、电视、激光视像、电脑网络,数字电视等视觉媒介占据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所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1]视觉文化传播在全球范围内极大地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视觉文化研究也开始成为当代文化研究和媒介研究极为重要的方面。

正如西方视觉文化研究者尼古拉・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所言,“注意到这种文化上的新视觉性,与理解它并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当代文化中丰富的视觉经验与分析这种现象之间的能力之间的鸿沟,既彰明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视觉文化研究的机遇,又揭示了这一研究的需要。”[2]

那么究竟什么是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从构词法的角度来看,“视觉”与“文化”是偏正组合,在这里,“视觉”修饰“文化”。因而要界定当前被频繁论及的“视觉文化”的真实涵义,首先有必要重新探询视觉的本质内涵。

一、视觉之本质

视觉,在通俗意义上即为“观看”。它又分为不同的注意方式,如看、静观、凝视、观察等。“观看,可以说是人类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但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并非是最简单的。观看实际上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文化行为。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3]看又是历史地变化着的,它提醒我们视觉是运动的理解过程,被群体和机构强有力地控制着,而非面对自然刺激的纯真之眼。

看的核心问题是眼睛与可见世界之间的关系。人类之于世界的直观面对式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人类与世界的感官联系的必然性,决定了感觉经验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而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在获取感觉经验方面的作用地位又存在着巨大差异。科学实验表明:视觉获取的信息量占人类获取信息总量的70%,听觉占20%左右,其他感觉器官的获取量仅占10%,视觉在整个感觉器官中显然居于主导和基础地位。“看”的感受方式是人衡量现有生存环境,寻找新的生存环境的主要标准和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

尽管视觉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感官,西方文化传统将人视为“逻各斯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这个界定本身隐含了某种深义,那就是语言优于形象,话语高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活动被视为心智活动的最高形式,是理性的活动,与此相对,视觉图像、视觉感知是一种对概念进行阐释的次等形式,是感性的活动。这个传统贯穿整个西方文明史,当代对视觉的批判、偶像破坏批评在某个层面上也正是对语言理性传统的捍卫。

然而在心理学研究中,格式塔理论发现视觉是一种多元智能,作为一种智能形态,“看”不是一种低级、被动的行为,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智能,即准确观察世界并对其加以解释或者把观察到的世界的方方面面传达给别人的能力。 著名的视觉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还提出了“视觉思维”概念,他这样论道:“知觉活动在感觉水平上,也能取得理性思维领域中称为‘理解’的东西。任何一个人的眼力,都能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展示出艺术家所具有的那种令人羡慕的能力,这就是那种通过组织的方式创造出能够有效地揭示经验的图式能力。因此,眼力也就是悟解能力。”[4]电影理论家伊芙特?皮洛也认为,“任何感知都会受到我们已有的知识的修正。视觉域生成在我们的视网膜上,它来自不断变化的光影结构,而从这些光影结构出发,我们创造自己的视觉世界。”[5]视觉形象的生成过程是“理性引导和渗入感性知觉;知觉中的思维因素和思维中的知觉因素是互补性成分”。[6]

英国艺术理论家冈布里希是研究绘画与视觉关系的著名专家,他总结得出,人们的绘画不是在画纯粹的“所见”而是画自己的“所知”,即对所画的事物的知觉和理解。看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像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7]也就是说,画家总是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眼光来看世界,在中国画家那里,梅兰竹菊有独特的人格意义,所谓四君子也。这种眼光在西方画家那里是不存在的,反之亦然,这就是冈布里希所说的图式,制约着画家去看自己想看的东西。

可以说,“看”从来不是视觉器官――眼睛――与世界的直接撞击。视觉即思索,或者说,视觉之中压缩着思索的历史。视觉实际上包含了眼睛的选择、组织和重新建构。在视域之内,人们可能对于某些对象特别敏感,同时对于另一些对象视若无睹。一个职业摄影师能够迅速捕捉将军脸上转瞬即逝的微笑,但却无法精确地形容每天使用的纸币上面的图案;一个老农也许一眼就看出了稻子和稗草的差别,但却分辨不清奔驰和福特两款车型之间的差异。事实上,人们的眼光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常识、习惯和职业的支配――这可以说是人们的文化视力。可以这样认为,人类的文化传统主宰着人们如何看,以及看到什么。

因而视觉不仅是遗传的生理结构,它还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实践,这是视觉或看的本质内涵。

二、视觉文化内涵辨析

那么,什么是视觉文化?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视觉文化仍处于创建期的构想,而不是一个已经界定清晰的领域。历史上最早对“视觉文化”这一概念进行理论阐释的是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拉兹。上世纪初他就在《电影美学》里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8]根据巴拉兹的观点,印刷术的发明,使得视觉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开始渐渐衰落,抽象的印刷符号取代了面部表情进行意义的传达。“可见的思想就这样变成了可理解的思想,视觉的文化变成了概念的文化。”[9]他认为电影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变革,它的出现使“可见的人类又重返我们的文化,尤其是人的表情、姿态、动作和形体语言。”[10]人类开始重新关注视觉性,人类文化重新回到了视觉文化。

上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提出了著名的表述“世界图像时代”,指出了世界被作为图像来把握和理解。“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不如说,根本上世界变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11]可见,海德格尔已经看到了视觉文化的图像化或视觉化趋势;20世纪60年代,德波更作惊人之语,宣判一个充斥着图像的“景象社会”的到来。在景象社会中,视觉成为了特权性感官,具有了优先性,现代人完全成为了观者。

德国思想家本雅明虽然没有提出视觉文化的概念,但是他的论断却丰富了这个概念。他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认为,机械复制时代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变革,电影是当今人类的一大新发明,它把一种新的生活带入人类社会生活,使得传统社会那种韵味的艺术日渐式微,而电影则塑造了一种进步的艺术与大众的关系,使得艺术的民主化成为可能。新艺术的特征在于传统的审美景观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震撼效果。

本雅明之后,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媒介文化研究中进一步强化了视觉文化主题。他认为,“如果说17世纪从一种视觉和造型的文化退入一种抽象的文字文化的话,今天我们就可以说,我们似乎正在从一种抽象的书籍文化进入一种高度感性、造型和画像似的文化,”[12]即视觉文化。

英国文艺美学家伊格尔顿指出,我们正面临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美学四大主题。法国学者魏瑞里奥从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变革角度出发,论证了每次技术革命的结果都是速度的提高,他认为互联网和卫星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较之于传统的延时文字传播,视觉的电子媒介传播更接近实时传播,视觉文化的优势地位使得文字传播屈居次席。另一个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则发现,视觉文化的最新进展,借助于电子媒介和计算机模拟,己经跃入到一个“仿像”时代。

通过前文对视觉的探讨,可以看出视觉现象作为一种文化,核心问题就是眼睛与可见世界之关系。因此,视觉文化自古有之。但是正如巴拉兹所强调的,是影像的出现使人们“恢复对视觉文化的注意”[13],而且通过梳理上述学者有关视觉文化的研究,可以看出,近年来学者们大多是通过与传统的印刷文化[14]相比较来研究与界定视觉文化,并且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进步,视觉文化的优势地位越来越明显,从巴拉兹的“重新关注视觉性”到伊格尔顿的“图像霸权”;视觉文化形态也发生了演变,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到波德里亚的“仿像时代”,从中可以看出对于视觉文化而言,技术媒介之不可缺性。因而对于当代视觉文化而言,正如学者李鸿祥所阐述的,它更多地是指一个由漫画、图书、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视像传媒构成的一种视觉现象。它强调的是建基于电子视像技术上的作为整体文化经验的视觉性。视觉文化中,视觉实践渗入文化整体经验中,文化的基本价值属性是视觉性的,文化构成的基本方式是视觉化的。[15]

至此,可以定义视觉文化为以影视图像符号作为基本表意系统,以凭借光电信道的影视及电脑多媒体作为传播介质,与传统印刷文化相对应的新型的文化艺术形态。视觉文化的外在表现形态是“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16]”。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人类生产和消费的二维和三维的可视物品视为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视觉文化的基本涵义在于“视觉因素,或者说形象或影像占据了我们文化的主导地位。”在深层次上,“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17]

结语

从对视觉与视觉文化内涵的梳理中可以发现,当今社会如今已变成视觉文化占主导,某些媒介技术推进了,或者可以说使得这种情况得以产生。对于视觉文化在当代的主导性地位而言,技术媒介不或可缺。技术媒介本身构成了一种环境,对人类文化实践产生了巨大作用,使得我们正在成为视觉媒介化的社会。媒介技术与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领域,视觉媒介与文化如何互动,这也是视觉文化研究应有的方向之一。

注释:

[1][英]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 赵一凡等译. 上海:三联书店,1989:156.

[2]尼古拉・米尔佐夫. 什么是视觉文化[C]. 文化研究(第3辑)[C].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

[3]孟建.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阐释[J]. 现代传播,2002 (3) :2.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6.

[5]伊芙特・皮洛. 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M].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53.

[6]伊芙特・皮洛. 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M].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59.

[7]范景中. 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C]. 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32.

[8]贝尔・巴拉兹. 电影美学[M].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28.

[9]贝尔・巴拉兹. 电影美学[M].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25.

[10]贝尔・巴拉兹. 电影美学[M].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25.

[11][德]海德格尔. 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86.

[12]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精粹[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59.

[13]贝尔・巴拉兹. 电影美学[M].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25.

[14]注:又称为语言文化。

[15]李鸿祥. 当代视觉文化与审美文化[M]. 中国出版集团,2005:3.

[16]张舒予. 视觉文化概论[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7.

[17]周宪. 读图、身体、意识形态[C].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第3辑)[C].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