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你或许不知道的历史故事/古代的相亲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你或许不知道的历史故事/古代的相亲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或许不知道的历史故事

文/王佳伟

陈胜富贵忘友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称王后,一位曾经和他一起打工的朋友找上了门,但却被把门的官兵挡在门外,那个人只好在外面等着,希望能早点看到陈胜出来。没多久,陈胜出来了,那个人就迎了上去,得到了陈胜的召见,还被留在了宫中。陈胜的这个朋友进宫后感慨很多,有时会和周围的人提起陈胜从前的一些事。这时就有人对陈胜说话了,说那个人不懂规矩,经常胡说八道,有损陈胜的形象。陈胜很快就找个借口,把这个旧友杀了。《史记·陈涉世家》的原文是:“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陈胜此举一出,很多老朋友都与他断绝了关系。

《七步诗》乃应声而成

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七步诗》是曹丕逼着曹植在七步之内吟成的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学者考证,最早记载“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诗的文献资料是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书中记载:“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这说明曹植的诗是应声之作。

大禹三过家门不敢入

多个版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都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文字记录。这充分表明了大禹为大家舍小家的无私精神。然而《史记》中对大禹治水的记载却是另一番模样。《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就是说,司马迁认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他害怕治水不成得到惩罚,因为他的父亲鲧就是因为治水不成而被诛杀的。其实,最早记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孟子》,作者是对大禹持赞赏态度的,认为其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但无论如何,《史记》对大禹的记载我们也应该正视,至少可以当成课外知识了解一下。

古代的相亲

文/李志刚

唐宋以前,婚姻嫁娶一般要经过纳采(送礼、求亲)、问名(询问女子姓名、生辰)、纳吉(到女方家送礼、订婚)、纳证(男方向女方送聘礼)、请期(定婚期)、亲迎(成婚)等环节,古称“六礼”。到了唐宋以后,六礼已减为三礼,即纳采、纳币、亲迎。但无论怎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不能见面”等规定,都是政府倡导的。

其实,唐宋不仅简化了程序,而且政府倡导的风俗习惯也开始逐渐动摇,甚至出现了“非诚勿扰”以及“万人相亲会”那样的相亲节。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载:“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男以酒四杯,女则添备两杯,此礼取男强女弱之意。”意思是男子带着礼品到女方家里,或在园圃里,或在湖上,双方见面。桌上,男方放四杯酒,女方放两杯酒。以表示男强女弱。在觥筹交错、酒酣耳热的背景下,男女青年一生的幸福就这样被决定了。

古代“情人节”一般有三个:元宵、上巳、七夕。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传说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这一天,藏在深闺的女子纷纷外出踏青。她们在河畔嬉戏、插柳赏花。如杜甫所说,“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而男子们也分坐河渠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以曲水流觞的方式吸引意中人。如果双方对上眼了,则一起漫步灞上,折柳相赠。啸声不断。

如果说农历“三月三”是古代白天的相亲节,那么“元宵节”则是古代男女晚上的相亲节。

元宵节晚上,古代青年单身男女走上街头,借着赏灯、逛花市的名义,寻觅心动缘分。单身男女一旦看上心仪的人。便会请朋友上前自报家门,如对方也有“眼缘”,那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然后彼此留下姓名、地址。双方回家后各自禀告自己的父母,于是父母大人便可按照“明媒正娶”的程序。“热热闹闹”而且“严肃认真”地走一下过场,直到把这个“灯下缘分”送进婚姻洞房。

古代还有一个“七夕节”,很多人认为这个也是古代的相亲节。其实,这个节在古代是夫妻节。现在却被当成“情人节”来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