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语用角度看现代汉语“被”字句的演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语用角度看现代汉语“被”字句的演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汉语“被”字句传统上表不幸、不如意,但进入现代后,表贬义的使用范围缩小,表中性或不如意的趋势逐渐增强。文章从西洋语法的影响和汉语内部的发展规律两方面探讨了现代汉语“被”字句语用色彩的致变因素,认为欧化是重要的外因,而汉语自身的演变是主导因素。

关键词:“被”字句;语用色彩;西洋语法;内部规律

1 “被”字句表义倾向的变化

关于“被”字句的感彩问题,传统上多认为其表“遭受”义,即表示不如意、不幸的含义。如王力先生(1980)在《汉语史稿》中说:“被动式的作用基本上是表示不幸或者不愉快的事情。”

但这种说法并不绝对(王力先生也未把它绝对化)。一方面,古汉语中也存在少量“被”字句不表贬义的用例 ;另一方面,随着语言自身的演变,“被”字句的使用也体现了历时的变化,使用范围扩大,其感彩由表不幸向表中性甚至褒义的方向发展。我们先看表中性的例子:

(1)他作的那首曲子今天被人买走了。

(2)亚里士多得在公元前300年之前建立的物理学,曾经被人们延用到公元后的17世纪。

以下用例则是表褒义的:

(3)他被同学们选为班长。

(4)受伤的小动物被救活了。

关于“被”字句在表义上的变化,呈下述趋势:“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第四阶段,‘被’字句语用功能总的趋势就是表示不幸、不如意遭遇的贬义用例减少,而表示中性和用于‘好’的方面的褒义用例在不断增加。”(刁晏斌,2006)汉语‘被’字句运用范围之所以不断扩大,主要原因是汉语内部规律的推动,外语的影响只是一个外因。

2 “被”字句语用色彩的致变因素

关于“被”字句表义色彩发生变化的原因,本文将根据上面的论述,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关于受西洋语法影响的问题

众所周知,进入近、现代后,由于国际往来频繁,汉语受到了外语的影响,尤以 “五四”后,随大量翻译作品的涌现,语法也呈现出欧化特点,“被”字句在语用上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汉语中“被”字句往往表示不幸、不如意的含义,而西文却并非如此。以英语为例,英语中的被动句是用来表示主语和谓语间的语法或语义关系,这种被动形式虽然有时用介词by加以强化,但核心的部分都是在动词上体现,这种表达式本身在语用上并不体现褒贬色彩,特别是在科技语篇中,为了体现科学研究的客观性、真理性,常常大量使用不交代施事的被动句,这是英语科技语篇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五四”后,随着汉语的欧化,“被”字句不再比较单一地表示不幸、不如意,而是如同西文中那样,向中性化方向发展。为了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被动句语用上的差异,让我们先试着把下面几句译成中文:

(5)a. Printing was introduced into Europe from China.

(6)a. The bike was repaired by Tom.

以上几句可翻译如下:

(5)b. 印刷术是从中国传入欧洲的。

(6)b. 自行车是汤姆修好的。

其中(5)a、(6)a两句的译文不带“被”字(带上“被”字后,读起来不太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但不管带不带“被”字,这两句话都是英语中规范的被动表达式,它们表达的都是中性意义。

下面的几个用例中,被动句呈现出褒义色彩。

(7)He was praised by all his classmates.(他受到了所有同学的赞扬。)

(8)Baseball is enjoyed by most Americans.(多数美国人都喜欢棒球运动)

以上的褒义色彩不是由英语的被动语态自身所带来的,而是由动词自身所带的褒贬义所决定的。实际上,英语被动句的被动形式本身是不带感彩的,它只表达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法或语义关系。随着西文、尤其是英文作品在现代中国被大量引进,那么在将这些作品译成中文时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文表达式的影响,“被”字句表贬义的使用范围自然就被压缩了,而“被”字句表中性或褒义的倾向则相应地得到了增强。

2.2 关于汉语内部规律推动的问题

论及现代汉语“被”字句的感彩时,首先立足于汉语本身,从汉语的历时平面上进行考察。以下是商务印书馆83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对“被”字的部分解释:

①被子。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布 ~ 秋宵梦觉。又覆盖。阮籍《咏怀》诗:“凝霜 ~ 野草。”

②加于……之上。《荀子·不荀》:“去乱而 ~ 之以治。” 又蒙受,遭受。《汉书·赵充国传》:“身 ~ 二十余创。”

从以上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被”在古汉语中即有动词“蒙受,遭受”的意思。直到汉末,“被”字才完全虚化为表示被动关系的介词,形成“N被AV”的格式。在近代汉语中,“被”字句表中性或褒义的情况就更多了,如:

(9)安公子也被他说的跃跃欲动,便说:“既如此,你订日子吧!”(《儿女英雄传》)

—中性的

(10)二位大奶奶不觉被他恭维的大乐。(《儿女英雄传》)

—愉快的

当然,虽有其他用法,但“被”字句表贬义还是其基本特点,即现代汉语中 “被”字句表中性或褒义并不全是受西洋语法的影响,语言自身的沿袭与发展演变也起着主要作用。

下面我们将考察一下“被”字句的用法从古到今的某些变化,看看汉语内部的规律对“被”字句的感彩变化起到了何种推动作用。

1、动词双音节化及短语化

早期的古汉语“被”字句式多呈现为“N被V”式,句式中的动词多为单音节的。例如:

(11)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12)是时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史记·酷吏列传》)

大约从魏晋时期开始,“被”字句中的动词开始向双音化的方向发展,隋唐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13)有一铜铃被风摇响。(《祖堂集》)

(14) 被孙行者作法,化成新妇作一束青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可见,现代汉语“被”字句中动词中心语一般不能由一个单音节词充当,其根源可追溯到魏晋时期。

在现代汉语中,随着语言表达方式的复杂化,动词也常常由短语来充当。例如:

(15)在工作的同时,理论内容被立刻应用和发展到实践中去。

(16)这些旧货被处理或保存取决于部门经理。

(17)他是被提升还是降级要看他的表现。

这种动词的双音节化或短语化对“被”字句的语用色彩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总体上讲,双音节词由于比单音节词字数上多,其词义的外延往往也比单音词大。比如,我们可以说一件事的“好坏”,也可以谈论一个人的“胖瘦”,而“好坏”、“胖瘦”这些双音节词都是由表示相对或相反意义的“好”与“坏”、“胖”与“瘦”构成,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特点等,这种含义用单音节词是无法表达的。动词也是如此。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两个例句:

(18)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

(19)被人褒贬是正常的。

在(18)句中,动词是单音节词“谪”,意思单一,仅表“贬职”, 该“被”字句呈贬义;在(19)句中,双音节动词“褒贬”则包含了“赞扬”和“贬低”两层含义,该“被”字句表达中性意义。当短语充当动词成分时,意义就更丰富了,如上述的(16)和(17)句。

那么,随着这类表中性意义的双音节词及动词短语在近代、尤其是现代汉语中的大量出现,当它们用于“被”字句时,也就必然会突破“被”字句表“遭受”义这一规律。

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汉语内部的发展规律确实对“被”字句的语用色彩变化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被”字后施事者的出现

上文提到,早期的古汉语“被”字句式多呈现为“N被V”式。入唐以后,引进施事者的“被”字开始占优势。随着施事者的出现,“被”字跟动词可以分离,可作施事者的成分也不再限于单词,而是扩展到短语,这就使得主语的表义范围扩大; 同时由于本身即含“覆盖”、“蒙受、遭受”义的实语素虚化而来的介词“被”与动词中心语分离后关系不如以前紧密,从而也为动词乃至整个句子摆脱“被”字的贬义制约提供了条件。如:

(23)只有在进行交换的过程中出现了能量被一方所吸收,才实现了“做功”的过程。

(24)MBA学生被跨国公司所看重。

3、句子成分复杂化

这里主要是从动词的角度分析。

入唐以后,“被”字句主要动词增加了一些新成分,句子结构趋于复杂化,主要动词不仅可以由短语充当,还可以带宾语、状语、补语。

(25)推论1也被称作牛顿经典力学中的动量守恒定律。(带宾语)

(26)高水平的管理才仅仅被排列在第6位。(带状语)

(27)敌人被打得抱头鼠窜。(带补语)

由于句子成分增多、句子结构变得复杂,句子的信息含量也相应地大大增加了,句子更为灵活、多样,表义更加丰富、精确,这就使得“被”字句的贬义局限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被”字句表中性或褒义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4、主语的变化

一方面,早期“被”字句中的受事一般都为有生名词(多指人),而在现代汉语中,无生名词也常常出现在主语位置上,如下面例句中的“实践”、“事实”:

(28)按照真理的定义,凡是被实践检验符合的理论就是真理。

(29)一个新的事实被观察到了。

由于无生名词是没有感觉或感情的,所以也就无所谓“不幸,不如意”这种感彩了。

另一方面,随着语言的发展,主语也趋于复杂。“被”字句的主语一般都是受事,但在现代汉语中,有些主语却不表受事、而表示其他的语义格,如工具、目的、结果等。如:

(30)钳子都被派上用场了。(表工具)

(31)得第一名被设定为他的下一个目标。(表目的)

(32)成功了被人羡慕。(表结果)

在上面这些主语不表受事的情况下,“被”字句表不幸、不如意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减小了。

3 结语

本文从内因及外因两个方面探讨了“被”字句的语用色彩由基本表贬义到向着表中性和褒义趋势发展的原因。从外因上讲,“五四”以后,随着西文作品的大量涌进,“被”字句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洋语法的影响,表义更加丰富、精确,呈中性甚至褒义色彩。从内因上讲,汉语自身的发展演变起着主导的作用,动词的双音节化及短语化、“被”字后施事者的出现、句子成分的复杂化、主语的变化等,都造成了现代汉语“被”字句表贬义的绝对优势很难再维持下去,“被”字句表中性或贬义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昌来; 李琳. 《儿女英雄传》的“被”字句及相关问题考察. 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03

[2]陈颖. 关于“被”字句用于好义的考察.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7(1)

[3]刁晏斌. 现代汉语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4]范晓. “被”后宾语在篇章中与上下文关系的考察. 语言科学,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