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体制改革之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体制改革之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职业从高校教师中分离出来,应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对辅导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为辅导员的职业化进程提供了政策条件,但是辅导员的职业化、专家化的实现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更需要完善的政策和科学的体制机制来保障。本研究分析辅导员职业化存在的障碍,从体制改革的角度对高校学生工作体制以及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思路提出建议,有利于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 辅导员 职业化 体制改革

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职业从高校教师中分离出来,我国高校具有专兼职辅导员20万余人,其中专职辅导员近10万人。在专职辅导员中,任职10年以上的占10%左右,90%的辅导员任职不足10年,50%以上任职不满4年,即没有完整带完一届本科生,因此辅导员队伍具有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的特点。应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对辅导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立一支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才能使高校辅导员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职业成就感,使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央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都明确指出要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政策保障、培养人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对辅导员实行教师和管理干部双重身份管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这些规定,为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辅导员的职业化、专家化的实现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更需要完善的政策和科学的体制机制来保障。当前辅导员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体制或政策障碍。

1、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存在的障碍

1.1、辅导员向教师职业方向发展的障碍。

首先是学历障碍,目前多数高校对于教师的选聘条件都是博士研究生,而专职辅导员中,绝大多数是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历,辅导员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学生事务,很难有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所以学业一般都有所荒疏。因此如果没有政策倾斜,辅导员进入专业教师队伍存在一定困难。其次是职称障碍,辅导员在职称评定中容易遇到瓶颈,部分高校可以在二级学院单列指标,解决辅导员的中级职称评定问题,但是绝大多数辅导员在评定副高级职称时被学校的硬性条件卡在门外,这导致辅导员没有长期从业的愿望。最后是专业障碍,目前一些学校开始鼓励辅导员走专家化道路,成为思想教育、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家,但是辅导员多数没有相应的学科背景,而且系统的培训平台缺乏,对辅导员的学习和培训没有相应的政策和经费保障。

1.2、辅导员向管理干部方向发展的障碍。

绝大多数辅导员选择管理干部方向作为自身的发展方向,不少学校也把辅导员作为后备干部培养,从政策文件上明确规定辅导员符合相应任职年限即可提拔副科级、科级和副处级干部。但是行政管理体质的三角框架决定了越往上一级,人数越少,提拔难度越大。因此不少辅导员提任到副科级或科级干部后,就不愿意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而是愿意调到学校的机关科室任职,这导致了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加快。辅导员队伍的正常流动是有利于整体队伍的发展的,但是如果所有辅导员都挤“仕途”的独木桥,而其他方向的发展路线不通畅,就会造成辅导员晋职竞争压力过大,提拔受阻的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强的情况。

1.3、学校学生工作体制存在的障碍。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条块结合、网状运行机制,该体制保证了目前大学生队伍的整体稳定,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重心错位,造成学生工作整体忙于具体事务而忽略整体的动态把握,直接导致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繁多复杂。二是基层虚位,学生工作指令主要是直线下达式贯彻,造成基层学生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充分的发挥,导致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和活力逐渐下滑,无法营造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环境。

2、辅导员职业化的体制改革整体思路

基于以上所述辅导员在职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障碍,结合辅导员工作多元性、复杂性等特点,本研究认为,对于辅导员职业化的改革应遵循如下思想和原则。

2.1、坚持辅导员双重身份不动摇。

对于年轻辅导员和任职年限较短的辅导员鼓励两条腿走路,既要踏实工作,争取尽快晋职,又要注重理论学习和研究,争取提升学历和职称。对于任职满4年、提任到科级职务或评定上中级职称的辅导员,鼓励明确发展方向,选择教师岗或者管理岗一个方向,集中精力向高层次发展。

2.2、依据辅导员工作职责统筹分流。

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涉及到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建议从思想教育、事务管理等方面细化,将全校辅导员队伍进行统筹分流,指导辅导员根据个人专长和爱好选择工作侧重的方向,为职业化发展打好基础。

2.3、建立辅导员“大学工”管理体制。

根据辅导员的统筹分流情况,从学校层面为各个方向建立通畅的发展路线。一方面坚持目前我国学生工作模式,每个学院保留一部分辅导员直接面向学生,另一方面借鉴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的经验,把部分大学生事务从学校层面进行整合,成立各类辅导员中心或学生管理中心,抽调具有一定经验的辅导员从事专业的学生工作,为辅导员的职业化疏通路线。

3、辅导员职业化的体制改革建议实施方案

3.1、辅导员的区别化分工

根据辅导员岗位职责,将辅导员按照任职年限和职称级别分别担任专项辅导员。任职不足4年的基层辅导员主要负责事务性工作,设立活动辅导员、公寓辅导员、学业辅导员等,这些辅导员主要由学院负责管理与考核。对于任职超过4年的中层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教育工作,设立党团辅导员、心理辅导员、职业辅导员等,这些辅导员受学院和学校职能部门双重管理,逐步脱离事务性工作,可以专心针对自身的专业方向深入研究,面向全院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并对基层辅导员的工作具有指导义务。中层辅导员任职期间可以逐步分流,有从事行政工作意向的可调到学校机关科室任职,对于任职超过8年仍然留在辅导员岗位的辅导员专家,符合提拔条件的优先提拔为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不具备提拔条件的由学校职能部门成立专门的教研室或研究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工作开展理论研究,为大学生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素质拓展训练、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课程,学校单列辅导员副高级职称评定指标,保障该部分辅导员的个人发展。

3.2、学校管理中心的设立

随着高校学分制改革和本科教学培养体制改革,学生工作逐步由以班集体为载体的管理模式向以学生活动园区和生活社区为载体的管理模式过渡。学生工作的职能逐步由以管理型为主的理念向以教育型和服务型为主的管理理念过渡。借鉴美国学生工作的管理理念,结合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现状,本研究认为,我国高校的辅导员管理体制应逐步从以学院为主的管理模式向以职能部门为主的管理模式过渡。广泛成立学生管理中心,根据目前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可以在已有的学生工作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职能部门基础上,增设或下设以下中心机构。

3.2.1、大学生综合信息中心,建立大学生综合信息数据库,掌握学生的通讯信息,搭建学校与学生的信息沟通平台,保证与学生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通知到位,并做好学生日常数据的统计采集工作。

3.2.2、党团组织中心,负责国家形势与政策的宣讲与教育,管理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做好大学生推优入党工作等。

3.2.3、学风建设中心,负责与教务处和学院沟通,掌握学生的学业信息,督导学生的课堂考勤和学分修读情况,负责学生综合测评的计算与奖学金的评定。

3.2.4、大学生资助中心,负责大学生助学金、勤工助学、医疗保险、助学贷款等事项。

3.2.5、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3.2.6、社团管理中心,负责大学生的文化、体育、科技活动,营造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3.2.7、社区管理中心,负责大学生公寓、娱乐、购物、餐厅等关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方面,并监控学生日常考勤和请销假情况。

3.3、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线

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跟教师、行政管理等职业一样,都要经历从基层到中层到高层的基本发展路线。本研究认为,一名大学生从毕业担任辅导员开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基层阶段,应当注重踏实工作,提升工作能力,这是任何职业的必经阶段,因此任何一名辅导员都应至少经过4年的基层工作阶段。二是中层阶段,应当注重工作定位,反思自身的特长和爱好,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明确方向,同时也是对于是否继续从事辅导员职业的决策阶段。三是高层阶段,应当注重深度和高度,不是每一名辅导员都会达到高层阶段,这一点跟其他职业也是一样的,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成为教授,学校应当为高层辅导员提供职称、待遇、地位等方面的政策保障,这样方能使辅导员真正成为一种职业。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栋梁,肩负着复兴中华之使命,学生工作者是大学生成才的倍伴着和领路人,辅导员是学生工作者的核心力量。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探索辅导员职业化机制改革,不断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努力完成时代所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