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贫困生心理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贫困生心理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贫困大学生这个群体在高校中越来越突出。 和其他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但同时,家庭贫困也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使他们在心理上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在校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生活节俭、学习认真;但是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他们往往知识面较窄,学习上有困难,而且大多性格内向,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遇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意识。

二是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对人际关系很敏感,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他们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窄。

三是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就业,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他们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发展,而且还要想到家庭的经济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了现实的压力。

四是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症状,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和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造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心理贫困,指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贫困大学生的“精神求助”和“心理贫困”同样不容忽视。心理上的问题必须从心理的成因入手,对症下药,方可解决问题。调查表明,当前贫困生之所以出现自卑、自闭、嫉妒、虚荣和对社会认识上的偏差主要源于自卑心理。短暂的自卑,毫无大碍,但不及时解决,必将形成心理贫困。造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乡差异使其对环境不适应。农村和城市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城市生活丰富多彩,现代化的建筑、设备比比皆是,人们往往是见多识广,而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则是经济落后,人们相对孤陋寡闻。这种城乡差异往往使刚入学的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譬如手机、电脑甚至电话卡等都不会用,起初心理上会有较大的不适应,但这种不适应带来的自卑心理往往是暂时的。

第二,素质教育使其对学习不适应。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原学校出类拔萃,但到了大学,强手如云,他们渐渐失去优势,面临着重新定位,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这种现状。另外,农村教育多是“死读书”,而大学强调素质教育,导致贫困生在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上又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学习上的不适应和对其现状的无法接受是其自卑心理的主要成因。

第三,相对落后的习惯使其对城市文化不适应。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文化自我中心论”,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两种文化的碰撞中,以农村为中心的文化在城市必然遇到冲击,而自己又不愿为城市文化修正自己的习惯,由此将产生诸多矛盾,继而产生自卑心理。

第四,心理上 的不平衡使其不适应。很多贫困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认为命运对他们是不公平的。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他们表面上显得很自强,甚至很自负,但事实上内心很脆弱、很自卑。较强的自尊心和脆弱的承受能力往往使贫困生由自尊转向自卑,由自卑转向妒嫉和虚荣,或转向自闭,甚至自弃。这种不适应主要由价值观和世界观左右,经济上的贫困使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了扭曲和形变。

高校贫困生是目前中国特有的现象。与中国现有的靠家庭(主要是父母)资助上学的就学体制有很大关系。许多发达国家大学生上学的费用都是靠自己打工挣来的,与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收入无关。大学生自己筹措上学费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靠勤工助学上学的贫困生已经走在了时展的前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贫苦对他们来说绝对是一种财富,只有他们才拥有用勇气诠释这种财富的权利。在国外,勤工助学活动很早就已经兴起,由于国外高校学费及生活费高昂,要顺利完成学业,必须有一笔足够的经费,这笔经费,除了来源于学校、家庭的资助外,更大一部分需要靠自己通过劳动解决。因此在国外大学生打工是寻常事。在我国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起步较早,但发展迟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勤工助学不仅可以克服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大学生自主、自强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减轻学习和生活负担,改善学习、生活条件。还可以使经济不太困难的学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去培养自己的一些业余爱好,同时还可以减少他们对家庭的依赖,使自己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大学生们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角色,在与不同的人和事频繁接触的同时,学会了应付多种多样复杂局面,增加了对社会和人的了解;可以使大学生们深化对劳动的认识,真正体会劳动价值在创造过程中的艰辛,增强了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丰富了理论知识,可以使同学们学习的目的更明确、态度更端正。这一切不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单纯在课堂中是无法体会到的。而在劳务型勤工助学基础上,社会各界要大力开辟文化、技术型岗位,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贫困生参加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及早进入科研、开发、生产过程,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逸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莆田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贺金莲;;提能:高校贫困生解脱“贫困链”束缚的有效途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吴洪艳;赵玉芳;;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陈虎;胡燕;;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研究[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