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使用者的角度思考室内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使用者的角度思考室内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接受理论对传统的设计观念进行分析,探讨室内设计应从使用者角度重新思考定位,进而作出更为人性化的设计。

关键字:使用者接受室内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38+2;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10-0077-02

1引言

我们正处于一个建筑室内设计蓬勃发展的时代,传统设计观念受到极大质疑和挑战,既定的原则和范型不断被颠覆。设计师与使用老的关系被重新认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人们所关注,使用者的需求开始受到设计师的重视。从使用者的角度思考设计,进行设计师与使用者的互动,已经成为当下室内设计一个方面的探索方向,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接受理论,能予互动设计探索提供诸多启发。

2接受理论

接受理论的源头包括:以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形式主义、詹・穆卡洛夫斯基为代表的布拉格结构主义、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解释学理论以及以罗曼・英伽登为代表的现象学美学,这四种思潮对它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接受理论的研究核心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出发强调文学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强调作者与读者的相互关系,把读者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接受理论的代表为姚斯和伊泽尔。

2,1汉斯・罗伯特・姚斯:期待视野

姚斯首先从文学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了“文学史悖论”,从社会历史与文学接受史的相互关系角度来研究读者的接受状况,把读者加入到了文学史发展的层面中,进而他把理论研究的重心转移到读者接受过程上来。姚斯提出自己的文学史观,以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接受为中心,突出强调读者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 “如果没有读者的积极参与活动,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和地位都是不可思议的。”

具体来说,姚斯的文学史观是通过论述“期待视界”及其转变这个核心概念展开的。 “期待视界”,是指由读者以往的欣赏经验、欣赏趣味以及个人素质构成的欣赏期待,它随时存在且在具体文学接受活动中作为期望模式表现出来。简单说来,各个阶层的接受者不论是在年龄、职业、生活状况,还是在文化素养、世界观、生活经验等方面上都存在着差异,而这种“期待视界”实际上构成了接受者的一种“先知模式”,因而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部作品所赋予的期待和欣赏感受不尽相同。

2,2沃尔夫冈・伊泽尔:空白

伊泽尔响应美学的核心是“本文一读者相互作用”,即读者阅读、理解和体验本文的全过程,即“读者”与“本文”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在伊泽尔看来, “读者”与“本文”间的交流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读者接触作品,使作品价值得以体现:在实现作品的过程中,读者实际上又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潜在想象和意识能力,从中得到快乐、审美感受和满足,两者相互作用。正如海德格尔所说, “读者在阅读时实际上把自己所带来的‘先结构’或‘轮廓’外化到了作品之中,然后,当他最终认识到作品的意义时,他又认识到了自己。”

伊泽尔提出“空白”的概念,所谓“空白”,即作品有意留出不确定的部分,让读者积极加以填补,“空白”是推动“本文一读者相互作用”的根本动力。

伊泽尔认为, “空白”的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把文学本文的内容成分安排到一个违反实际、支离破碎的叙述系列之中,从而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迫使他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填补“空白”,构造想象客体;2、通过阻碍读者把零散的内容成分联想成为一体,本身转化成推动读者想象的动力,使读者在想象中系统展示和体验被文学本文否定的方面:3、在“本文一读者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中,不仅可以使“视野”联系起来,为“游移视点”提供参考,且由于读者不断填补“空白”,所以“空白”本身就勾勒出“游移视点”前进的轨迹,从而制约读者阅读和理解文学本文的过程。”

总之,在伊泽尔的观点中,读者与作品这两个极决不是各占一半,而是读者接受这一极占主导地位,没有读者的参与,作品不会存在,存在的只是一个待人发掘的宝藏。

3 基于接受理论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室内设计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及艺术设计的重要方面。室内设计是对建筑设计的补充和完善,是完善空间和创造美的艺术。转换观念思考,基于使用者的角度认识和思考设计并实现使用者与“作者”的互动,应当成为室内设计的基本方式。

3,1转换设计观念和设计思考方式

使用者的需求已经被社会人们所关注,传统的设计观念显然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根据接受理论的观点,笔者认为,当今的室内设计应转向重视使用者的身心社会需求层面,注重使用者的体验,重视设计师与使用者的互动。简单来说,室内设计师赋予作品的设计意图与情感能否被使用者所感知、理解、诠释并进一步升华,需要从使用者对室内设计的接受心理过程来加以认识。

安藤忠雄在一篇题为“身体与空间”的文章中,把用户看作是“观众”、“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一个“占有者”和“使用者”,同时,他更多地把他设计的住宅看成是可感知的设施,而非纯功能性的遮蔽物。他曾说, “我愿意成为用户与建筑深层对话的一个中介,…”可见他对使用者体验感知的重视。在他的六甲集合住宅的设计起初,也是在与业主交流的过程中,业主的一句话激起了他灵感的火花。

在设计中,设计师应重视使用者的接受心理。接受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可引导使用者参与空间设计及空间环境的生成,参与设计创作的过程,使使用者兼具“读者”与“作者”的双重身份。在作品设计中,试图探索设计师与使用者之间密切合作的设计建造方式,力图使我们的设计反映人的多样性与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当使用者积极的参与设计时,设计方案将显得更加灵活多变。例如,可以让使用者自由的选择和变更自己房间的尺寸、形状、窗户等,而这也将会满足使用者对空间形态的自由、变化丰富等多样化的生活要求。注重经由人身心体验的空间序列组织,注重由人们参与而获得最终品质的实现。

3.2重视使用者的“期待视界”

室内设计创造和接受的社会文化交流活动,只能通过使用者的个体解读来完成。解读开始时,使用者心理上已有一定的解读“先知”结构,即“期待视界”。所谓的“期待视界”也就是指在接受活动中,接受者原先已有的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对室内环境的一种审美和功能上的需求,即“先知”经验形成对作品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期望。

在室内设计领域,接受者的专业知识水平、文化、年龄、性别、审美趣好等构成了期待视野。例如在室内装修中,现代的年轻人都喜欢田园风格的开敞式的厨房,觉得美观大方:而大部分中年家庭主妇则更偏好相对封闭的厨房空间,她们认为开放式在烹饪时会弄得家里油烟瘴气。如一个设计作品不为使用者所接受,那么其设

计毫无疑问是失败的。因而,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应根据不同使用者的定向性期待、实际需求,多与使用者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也可使设计师的设计水平得以提高,进而引导使用者对设计作品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做出更令使用者满意的作品,从而使设计师的设计方案得到更为有意的阐释。当然,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设计师,通过对使用者进行一定的引导,促使其“期待视界”不断提升。

3.3创造“空白”

室内设计追求空间的美感,留白的手法本身也是美在空间上的表现。根据伊泽尔的观点,笔者认为一部优秀的设计作品在其意象结构中总是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点”和“空白”,促使使用者参与对设计作品的再创造,从而形成一种潜在的“召唤结构”,期待使用者的参与创造,促使其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审美理想等将其确认、补充和丰富。

在设计中,有意地将设计思路反转,给读者以非一般的感受,从而激发读者去思考。如著名的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的设计中,设计师独具匠心地颠覆了既定建筑物的“性格”和内与外的关系规则,将诸如钢柱、电梯等结构暴露在外,“开膛破肚”,引发读者对建筑意义、作者意图等进行联想和思考。

再如,坂茂设计的住宅(Naked House),一切工作都是从业主的一句话开始的: “希望每个房间都不是封闭的,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家庭共有……”住宅的内部是一个整体大空间,其中有4个带有角轮可供使用者自由移动的轻质方盒子。当住户感觉热时,可以将小房间移动到空调处,当住户想要观赏风景时,可以将小房间移到窗边;也可以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孩子在盒子上面玩耍……总之,使用者根据需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获得了快乐和满足。

寻找设计作品的意义,设计作品的意义和永恒的魅力正是在这种本文与接受者的互动中呈现、形成的。当下,一些设计师提出了“弱设计”观念,即设计师故意留一些空白让使用者去完成。譬如在卧室设计中,设计师让住户先提出自己的想法,设计师在此基础上加以完成。再如,设计师在设计中故意留下未完成部分,如软装饰等,让住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将其补充丰富,进行审美再创造。

4 结语

接受理论告诉我们,文学作品不是从作者出发,而是从使用者出发, “才获得了其意义规定。”室内设计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多与使用者交流互动,在不断提高设计师的水平的同时激发使用者的参与乐趣,促使设计师全方面、多角度的思考设计,从而做出更为人性化的设计。借用伊塔罗・卡尔维诺的话,我们可以说今天的设计师与过去的设计师不同,他们必须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诠释设计,用另一种观点、另一种逻辑、其他调研及查证的方法。进而带动这一时代的齿轮持续、快速前进。“期待视界”“空白”即是另一种观点、另一种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