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术作为感性教育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术作为感性教育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O7-0196-01

摘要:在今天,感性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十分的迫切,它反映了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反映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甚至完全有理由这样说,如果今天再不重视人的感性发展,如果再不把作为感性教育的美育纳入现代教育体制,人自身就没法发展,现代化也不可能最终实现。

关键词:美术 感性 教育 初探

“审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范畴,它不仅历史渊源流长,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尤其如此。因此,以往那种将“审美教育”简单地、片面地归结于某一方面的做法,已经不能概括今天如此丰富、如此新颖的美育内涵了,也就是说,今天的美育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是立体的、多元的,它是一个综合有机体,这里我们探讨的仅仅是它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即它作为感性教育的一方面。美育不等同于感性教育,但它确实包含着感性教育的内容。

一、“感性”的定义

审美教育和人的“感性”有着既直接又内在的关联。所以,在历史上审美教育的命运和“感性”的命运密 切相关,常常是人们对“感性”如何,便会如何对待审美教育。所以,要了解审美教育是什么,如果不首先对 “感性”有所了解,就将是难以想象的。

在中国,“感”的基本含义有两层,其一:“格也,触也。”即人的第一信号系统对外物的感知;其二:“感者,动人心也”,感就是心有所动。这里“感”既是一个生理过程,又是一个心理过程。综上所述,所谓“感性”即人生之所以然者,它包括人的本能、欲望和情感,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没 有这一方面,人格就会是片面的,甚至是病态的。

二、美育与“感性”

“感性”与审美教育具有如下关系:

从词源上看,被译成中文的“美学”(即德文“Aesthetica”一词),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过它下的定义是:“Aesthetica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他认为人的认识分成两个部分, 一是感性认识,一是理性认识;美学研究感性认识,逻辑学则研究人的理性认识。德国另一个大美学家康德也曾经将人的心理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认为 哲学研究知,美学研究情,伦理学研究意。这些都表明,在西方,“Aesthetica”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 上的,它以人的“感性”为研究对象。它就是中文中的“美学”一词的本义。这意味着,美学也是建立在“感 性”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研究对象不是别的,而正是“感性”。

可见,从词源学上看,审美教育是针对着人的“感性”而进行的教育,审美教育与人的“感性”有着直接的关联;并且审美教育也具有“感性”的品格,因此审美教育就是一种感性教育。 在美学史上,“美育”首先是作为一种感性教育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的。那么,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有 哪些具体的内容呢?

首先,审美教育能够解放人的感性。

所谓“解放人的感性”,主要是指美育能够将人的感性从理性的长期压制下解放出来。可见,只有审美教育,才能将在理性的长期压制下已经变得麻木和迟钝的感性解放出来,重新赋予它敏感、丰富和激情。这是审美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其次,审美教育能够泄导人的感性。

人生而就有耳目之欲,就有感知外物的欲望,这是人和外界、乃至整个宇宙联系的唯一桥梁,也是人情所不能免。

总之,过分地追求欲望的满足,无异于引火自焚,“酒足以狂愿士,色足以杀壮士,利足以点素士,名足 以绊高士。”我国古代的圣人“决不许人类一切的本能,毫无节制,任情放纵。他取正当的方法音乐地调节本调本能的冲动与官能的享乐。”这种“正当的方法”即是“克己”、“格物”。

最后,审美教育能够升华人的感性。

“升华”(sublimation )是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术语,指被压抑于意识中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本能冲动,转向社会所许可的活动中去求得变相的、象征性的满足。人类文艺创作、宗教活动等 ,都被弗氏说成是性本能冲动升华的结果。

三、美育作为感性教育的意义

今天,我们强调美育作为感性教育的一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如果说,感性教育的长期缺乏造成了人性分裂的严重恶果,那么弥合人性的这种深刻创伤,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建立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然地呼吁感情性教育的加入、审美教育的加入。

人性分裂的现实,是人自身长期片面地追求理性的发展而压抑感性的发展的结果。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这种现象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遍及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从而导致现代社会病态人格激增这一不争的事实。因此,大众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感性文化,它重感性、重世俗生活、重享 受娱乐,它是反理性的,体现的是感性对理性的反抗。

应该看到,大众文化的崛起有其进步的意义,一方面,它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抗拒的民主潮流,另一 方面,它也反映了人自身要求感性发展的呼声。千百年来,人的感性一直处于被压制、被扼杀的境地,人自身也因此而沦入悲惨的命运,直到今天,感性才终于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然而,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人倘 若不能“克己”,以为片面地执着于感性,就能真正地获得快乐和得到发展,那也将大错特错,这给人类带来 的只能是感性的沉沦和整个人性骇人听闻的堕落。因为感性文化(其中不乏性文化、灰色文化、白色文化等)对于理性、价值和传统的消解几乎是致命的,它所到之处,使触及到的一切都化为笑料,使理想和价值都化为乌有,理想没有了,标准没有了,它陷人类于官能的黑暗的假象世界之中,如此,人类的前途真是岌岌可忧!

可见,在大众文化这种片面的感性解放中,人类所获甚少,所失很多,不仅失去了自我,而且失去了精神,因此,仅有感性的解放与渲泄是不够的,在解放和渲泄感性的同时,还必须要有感性的升华,一句话,必须要有感性教育,也就是要有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