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态视角下的大学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态视角下的大学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大调整、增长方式大转型的历史时期,一些重大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社会对教育及其所输送的人才需求也日趋复杂,而需求的复杂性又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多样化。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下,应用技术大学应时、应需而生并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广泛重视。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新生事物,应用技术大学如何在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趋势中找准自身的教育生态位,从而谋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其获得生存空间的关键问题。

2013年10月5日,由上海电机学院主办的“大学生态与人才培养”国际论坛举行。来自世界五大洲、十个国家的60余所高校的校长和专家出席。论坛旨在通过探讨大学生态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教育生态学视角中的大学发展以及中国教育生态中的人才培养等问题,呼吁社会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态环境,为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而努力。

新时期高等教育生态的合理诉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逐渐暴露出来。在新时期,需要对大学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再审视、对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生态位进行再界定、对大学人才培养战略进行再选择,从而使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大学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选择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战略。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朱高峰院士首先分析了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外部生态,并指出在新的生态环境中高等教育要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确定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他认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特点是“多样性”,表现在人才不仅要满足社会不同产业发展的需求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还要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当前,高等教育的问题主要有:精英路线与大众化教育的矛盾,主要是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培养目标单一拔高;企业众多与实践条件欠缺的矛盾,主要是规制动力欠缺;教育与科研的矛盾,主要是评价标准失衡;学历与就业的矛盾,主要是总量与结构的问题;此外,高等教育的改革路线也不清晰。要解决这些矛盾,高等教育需要回归教育的基本任务。在宏观上,要改变观念,全面考虑学校的顶层设计,发挥学校的自和积极性,体现学校的特色;在微观上,要顺应社会变化,注重教育内容选择及教学方式创新。

应用性本科院校作为高教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生态位”问题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从教育综合改革的角度,杨金土提出,要改变应用性本科教育“生态位”低下的状况,必须使我国的教育制度整体回归教育本质,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总体目标,做出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对各级各类教育实施综合的改革和建设。

大学生态的创建

大学生态的创建是大学生态的修复和治理,关注的是什么样的生态治理举措最有利于回归大学的本质理念、释放大学的本质功能以及促进大学的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作为大学最根本、最基本的职能和任务,其组成要素是大学赖以生存的内生力量。因此,大学生态的创建必须贯穿和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原机械工业部教育司副司长郝广发认为,大学的生态建设因社会制度、科技经济发展水平、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而不同。但是,新时期的现代大学应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创造生产和传承知识的源泉、为社会服务的强有力机构。这样的大学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环境,包括一流的师资、设备、校舍和先进的办学体制、办学模式、教育方式、评价方法,最核心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质量。其次,大学的运行是大学生态建设的保证,它的运行应该是文明、自由、有序、高效、团队的活动。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完成创造、生产和传承知识的重要任务。

创建良好大学生态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才培养,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成长环境,促进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厦门大学史秋衡教授提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根本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归根结底在于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大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是大学生态建设的逻辑起点,也是当前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大学生的成长是个系统的工程,在空间序列上包括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获得、情感和价值观的养成;在时间序列上涵盖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学生对课堂教学环境感知的优劣,是对高校教育质量产生好恶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影响我国大学生专业成长的效果。我国大学应当遵循大学生成长的基本特点,构建符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制度环境,真正提升大学生的成长质量。

然而,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态并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湖南理工学院校长余三定教授认为,在目前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下,受行政化管理模式驱使,高校注意力被吸引到对政府部门意志的响应上;教师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争项目、发论文上。在这样的教育生态背景下,高校在教学模式上缺乏探索与创新的内生动力,教师教学投入不足,自然难以产生教学创新的强烈冲动。对于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余三定教授从教育生态的角度给出了建议:第一,形成激发教师教学创新活动的教育责任生态环境。把政府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转化为高校及教师的自觉责任,把政策影响力转化为教师教学创新的内生动力。第二,构建让教师能体验到教学创新尊严的教育环境。高校内部实施教授治学,通过分配制度及职务、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建立让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发展负责的激励机制。

对于如何在大学生态创建背景下进行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问题,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成长春教授提出“生态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概念。他认为,在生态文明时代,高等院校应该在把握时代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把培养具有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主体基础。他进一步提出,“以生态位为本位”蕴含两个基本要求,即人才培养目标要具有生态性;人才培养模式要具有生态性。生态本位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生态公民,要培养这样的公民需要进行生态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首先,课程内容要综合化,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其次,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坚持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野外体验相统一;最后,考评体系要科学化,坚持实质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