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无声”中培养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诗词的意蕴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然而,现实的诗词教学却剥夺了学生这“玩味”的权利,往往运用平实的语言介绍背景、作者,然后是翻译句子,对诗词的景物描写、作者感情、艺术特色等进行条分缕析,运用一些固定的术语符号进行贴标,将一首诗词分析得支离破碎,死板僵硬。我认为,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沉浸在“无声”的、自我的细细品味中,读出真正的诗词味来。那如何在“无声”中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
一、默吟古诗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吟。这里所说的“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它应该是那种“出之于口,入之于心”的诵读。由最初的对于字音、句读的正确把握,进入作者的语言情境,从而把握作者的构思,最后达到感情上的契合、忘我的境界。所以,我把这种极少有人干预的“读”称之为“无声”的读。针对不同风格的古诗词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悲凉凄清、沉郁伤感的《相见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武陵春》等,只能留足时间让学生默默地吟,浅浅地唱;而相对豪放悲壮、轻快柔和的《望岳》《浣溪沙》《钱塘湖春行》等,可稍稍提高音量读出抑扬顿挫之感。通过这“无声”默吟,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敏锐度、感悟力,对触摸诗人情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我们该如何将这无穷的想象力运用于古诗词教学呢?
1.解读一种意象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想象是在大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和独特的创造性。由于诗词语言凝练含蓄,所描绘的一些意象距离现在较久远;再加上现代学生生活经验缺乏,知识面狭窄,这样就导致了学生认识不全而无法展开联想和想象。当学生无法解读诗词意象时,教师不要急于干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查找,去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转换时空发挥想象。例如教李商隐的《无题》时,学生就对“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产生疑问。因为学生不能理解“青鸟”“蓬山”这两个意象,就无法想象出当时的画面。另外,还由于古诗词中用典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不懂典故也就无法理解诗词。因此引导学生读典故、想故事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亲射虎,看孙郎”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个典故如果不理解,就根本无法理解苏轼当时这种极度矛盾和抑郁的心理。
2.玩味一个字词
古人作诗讲究推敲,为了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他们往往废寝忘食,如痴如醉。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构筑了一幅怎样的生活意境图;“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又传达出一种怎样悠闲恬淡的心情;“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又将展现出一幅怎样惊心动魄的画面。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玩味字词,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咀嚼字词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个性解读才能自然生成。因此,相对精确的“言传”显然限制了思维,而绝对模糊的“意会”则能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天地。
3.体验一份情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最能体现人的精神与智慧,最富有情感,学语文不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悟的过程,这就是心灵的感悟,是独特的个性体验。例如,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让学生跟游子一起融入那苍凉、萧瑟的画面中去看、去听、去想,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深深体会到游子悲秋思乡的断肠之情,而这种感悟必定是深入人心、透入骨髓的。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架起了一座座桥梁,使无数的孤独、迷茫、脆弱的心灵受到启迪,产生情感的共鸣,领略人生的真谛。
三、写出诗词余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词的语言凝练、意象鲜明、意境深远、主旨含蓄,留有许多余味,教学中我们要唤起学生无尽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写下自己飞扬的思绪、独特的体验和深沉的思考,享受书面表达的快乐。可再现优美的意境“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可续写精彩的故事“木兰从军记”;可描写壮阔的场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狼。”也可阐述评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但是,要求学生在写作时不能作机械的翻译,而要根据诗歌意境、主旨,结合实际完成再创造,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感悟。
我国诗词的独特性,形成了独特的“无声”课堂。让学生在“无声”中展现了飞扬的思绪,发挥独特的个性,形成鉴赏的能力,让“美”出于诗词,入于学生之心。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临海市桃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