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糖尿病病人护理

摘要: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增高为特征的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目前认为其致病的中心环节是由于胰岛素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或组织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久病可以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患者可出现多尿、口渴多饮、易饥多食,以及消瘦(体重减轻)、乏力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及昏迷,或非酮症高渗综合征。但不少病例长期可无“三多一少”症状,直至出现严重器官损害方诊断本病。

关键词:糖尿病病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23-01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6.7%,已高过世界平均水平6.4%,其中,4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7%至8%患有糖尿病,高危人群呈扩大趋势,约有1.5亿,已成燃眉之急。胰岛素相对和绝对不足,不能满足糖代谢的需要,是糖尿病的中心环节。起病后若未能得到有效治疗,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出现广泛的微血管及大血管病变,导致双目失明、肾功能衰竭、肢端坏疽、心血管病变及脑血管病变等。本病为终身疾病,迄今尚无根治方法,但可以防治。因此,应发动社会支持,共同参与糖尿病的预防、治疗、教育、保健计划。避免糖尿病发病;及早检出并有效治疗糖尿病;延缓并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提倡不吸烟、少饮酒、少吃盐,合理膳食,经常运动,防止肥胖预防糖尿病。

1临床资料与分析

1.1糖尿病的病因。与Ⅰ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自身免疫系统缺陷、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

Ⅱ型糖尿病的病因:遗传因素:和I型糖尿病类似,Ⅱ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肥胖:Ⅱ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Ⅱ型糖尿病。

年龄:年龄也是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Ⅱ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情志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失调,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妊娠糖尿病的原因:妊娠糖尿病的确切原因同样也不太清楚。但科学家们正在发现一些线索。

1.2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多尿:高浓度尿糖带走大量水分,因此排尿次数增多,尿量增多,夜尿增多。多饮:水分丢失,出现口渴、多饮。多食:热量丢失,常有饥饿感,进食量明显增加。体重减轻,伴疲乏无力。

其他症状:反复的皮肤感染,反复发生的泌尿系感染,发展迅速的肺结核,女性外阴瘙痒,四肢皮肤感觉异常,麻木、针刺、蚁走感,半身出汗或时有大汗,视力下降,障碍,发生餐前饥饿感、心慌、手抖等低血糖症状。

许多轻型糖尿病病人发病初期无症状,仅于查体时偶尔发现高血糖或尿糖。

2讨论

2.1糖尿病病人的护理。

2.1.1饮食护理。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患者的一项治疗措施。护士要指导患者掌握血糖、尿糖、体重的自我监测方法来控制饮食。一定要按照制定的食谱进食,主要以蔬菜为主。不仅要控制主食,还要控制鱼、肉、蛋、油等副食的摄入,患者如有饥饿感时,可吃少量南瓜子,增加蔬菜食用量,采用低盐饮食。

2.1.2适当运动。根据年龄、身体情况,疾病状况制订适合运动类型的强度。如散步、慢跑,避免过度劳累。防止受凉,注意清洁卫生,防止口腔、皮肤泌尿系统的感染。

2.1.3告戒患者注意安全。针对糖尿病易出现白内障、视网膜出血等并发症。对视物模糊的病人要减少活动,保持大便通畅,以免用力过度造成视网膜脱落。

2.1.4精神护理。向病人介绍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及其预后情况,避免情绪激动、焦虑、紧张。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念。

2.1.5防治知识的教育。

(1)指导病人及家属测定尿糖、血糖。向病人说明测定的意义及其结果评价。掌握胰岛素注射方法及操作要点。为防止注射部位发生硬结和吸收不良等现象每次注射部位和穿刺点要分开。

(2)向病人介绍口服血糖药及注射胰岛素的有关注意事项,并讲解如何预防识别低血糖反映,高渗性昏迷和酮症酸中毒的常识,嘱其定期门诊随访有异常立即就诊。

(3)帮助病人建立病人卡片,注明姓名、年龄、糖尿病类型治疗用药及剂量要求病人随身携带。

2.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常规教育方法多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对理论的理解强化,尤其是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更难掌握。因缺乏具体化、个性化指导和有效监督而起不到相应作用。而生活综合干预强化教育结果表明能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为患者在家庭进行自我管理,提高尊医行为,控制血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强化教育在控制血糖方面的效果较常规教育效果明显而持久。电话回访是将医院健康教育延伸到患者家中的有效手段。通过电话咨询回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心理状态、康复情况等,实施指导与监控,能及时有效地建立起医患相关信息的沟通渠道。由于医护人员和糖尿病患者的良好沟通,病人出院后的总体治疗有了有效的监督,有利于长期有效的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