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代工笔重彩人物画临摹教学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代工笔重彩人物画临摹教学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笔重彩人物画是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的一朵奇葩,对其的继承与发展是当代重彩画家及高校教师不可推脱的职责。文章通过对传统到当代工笔重彩人物画发展脉络的叙述,来引发当代工笔重彩人物画教师在教学上的反思。特别是在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临摹学习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更深层次的理解临摹教学的目的及意义,适当增加临本的选择,拓宽学生临摹技法的学习方法,改进对学生临摹作品的评价方式,有效地改进临摹教学,使得临摹教学在工笔重彩人物画的第一个学习阶段行之有效,更好地为学生写生、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工笔重彩人物画教学临摹

一、工笔重彩人物画

古人谓:“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丹青”不仅仅作为重彩画颜料的种类,更是随着岁月的推移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并揭开了中国工笔重彩画浓墨重彩的一页。“重彩”一词则第一次出现在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在清代以前,凡是设色的中国画都被称为重彩。其实,重彩画的历史渊源是久远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岩画中,更严格意义上的重彩画见于马王堆出土的汉代《西汉帛画》。此画勾线流畅,在棕色的绢底上涂以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及植物颜料,并用金粉进行点缀,画面精工细致,富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装饰效果。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将其“传神”论赋予了他的工笔人物画面中,《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用线严谨流畅,用色艳丽沉稳。同时期的敦煌壁画更向后人展示了工笔重彩壁上表现的无限魅力。汉至魏晋的重彩画虽不及后世精到,却无疑为后代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是工笔重彩人物画发展的高峰。唐代重彩画追求富丽堂皇、浓艳丰富的色彩效果,在技法的运用上极为成熟,达到了精致入微的程度,这在唐代张萱、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中都有所体现。在接下来的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更是被后世称为工笔重彩人物传世画中的经典之作。但盛唐以后,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原因,重彩画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尊贵地位,不过尽管势力微弱,但其发展却没有中断,这从宋、元、明的人物画中可以看到。特别是寺观壁画一直继承着重彩人物画的优秀传统。如《永乐宫壁画》《法海寺壁画》便是元、明两代壁上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代表之作。到了近现代,由于人们观念的变化、材料的发展以及对传统的挖掘,中国画坛又将重彩人物画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当代重彩人物画形式多样、技法丰富,以其强烈的现代气息与色彩冲击力扣动着欣赏者的心弦,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同时一大批优秀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家,如蒋彩萍、唐勇力等在重彩人物画领域的探索也推动着其他画家,使得工笔重彩在当今显现出了极大的繁荣状态,这种状态也同时带动了高校重彩人物画教学的繁荣。高校工笔重彩人物画教学是中国画专业的必修课程。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各大美院及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都开设了工笔重彩人物画课程,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寻、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工笔重彩人物画临摹教学

在国画教学中,学生对工笔重彩人物画的学习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是临摹,第二是写生,第三是创作。临摹是学习者掌握绘画基本技法的不二法门,工笔重彩人物画也是一样,学生只有经过对经典作品的临摹研究,才能深入了解并掌握其基本技法与审美特点。在临摹阶段,对作品的临摹又有读画、对临、变临三个临摹的过程。

(一)临摹的意义

首先教师及学生要对临摹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临摹的目的、意义并非完全复制物象,而在于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分析研究,熟悉工笔重彩绘画的使用工具,学习工笔重彩人物画造型、构图、勾线、设色的基本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创作精神,并在临摹的过程中寻求自己创作的灵感与技法突破。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感受工笔重彩人物画的形式美感与材质美感。(主要注重自己的感受)

2.学习工笔重彩人物画的勾线技法。(线为工笔重彩画之骨,不同的画面、人物运用不同的线来表现物象的风格)

3.学习工笔重彩人物画的设色技法,特别是对于古代矿物色及植物色的运用方法。

4.学习工笔重彩人物画背景、底色的处理。

5.注重对古今工笔重彩人物画肌理技法的研究与探寻。(积累技法经验,探寻技法创新)

通过对以上几点的思考与总结,才能更有效地达到临摹教学的目的。

(二)临本的选择以及临摹的要点

对于以往的工笔重彩人物画教学来说,在教学中主要临摹唐代及五代的绢本工笔重彩画。这种临摹虽然有助于学生把握基本的绘画技法及重彩画的审美特征,但在观念上却将学生对重彩人物画的理解禁锢在这种形式的工笔重彩人物画中,对于其他朝代及当今的重彩人物画了解甚为缺失。对当代重彩人物画的发展来说,有必要在临本上有所调整。

在高校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临摹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选择临本。

第一种为绢上工笔重彩人物画。如《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韩熙载夜宴图》等,这类绢画具有古代工笔重彩人物画的特点,特别是在技法方面基本囊括了古代工笔重彩人物画的绘画技法,便于初学者全面了解与学习古代工笔重彩人物画。唐代是工笔重彩人物画的高峰时期,重彩人物画由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唐代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张萱、周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画家。此类画面人物造型丰满,服饰华丽,整幅画典雅工致。勾线上主要运用铁线描、游丝描;画面颜色主要以朱砂与蛤粉及一些植物色为主;在技法上,运用了分染法、罩染法、醒线、提白、托染的方法。五代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也是很好的临本,此图被历代画家视为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代表之作。该画人物较多,临摹稍有难度。画面线条圆浑并富有变化,颜色种类较多,并善于用石色、水色的罩染来增强画面的厚重感,特别是对石色的应用变化丰富。每个画面及人物的色彩处理都不同,在技法的应用上也很多样。在临摹中要注意用色的协调统一,同时也要注意丰富的人物表情与内心世界的表现。

第二种为壁上工笔重彩人物画。壁画是工笔重彩人物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的承载物是墙壁或石窟,也是以线为骨,用色较为厚重,特别是经过岁月的沉淀,显示出剥落、风蚀的自然肌理效果,这符合现代人溯古的精神追求,所以壁画不论是对古代技法的研究还是现代技法的追求,都有着积极的教学意义。如《敦煌壁画》及《永乐宫壁画》,二者是古代工笔重彩人物画壁上表现的优秀作品,对研习壁上重彩人物画技法及矿物色颜料的使用都有极高的价值。敦煌壁画历经13个朝代,在风格上很好地融合了西域与中原的风格,在形成自身设色风格的基础上,又体现出了各个朝代不同的面貌,达到了壁上佛教工笔重彩人物画的绘制高峰。特别是画面中矿物色的应用与现代重彩画中矿物色的应用一脉相承。上世纪80年代很多艺术家都是通过临摹、研究敦煌壁画而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高峰。《永乐宫壁画》是文人画兴起后工笔重彩画在民间发扬光大的优秀之作。《永乐宫壁画》属道教寺观壁画,在继承唐人工笔重彩画的绘画技法上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线条匀称粗壮、劲健而富有气势,继承了唐代吴道子的勾线风格;颜色以矿物色石青、石绿、朱砂为主;在技法上以勾填法为主,并大量使用壁画中常见的沥粉贴金的方法。

以上两种壁画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临摹:第一种为原壁临摹。临摹的承载物、颜色均为原制作工具,如制作地仗层、刷底色,然后勾线、填色。这种临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壁画的制作过程、绘制过程及颜色的运用。第二种为纸上临摹。用托裱两层的皮纸及矿物颜料对壁画进行复古临摹。这种临摹在基底及材料的应用上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方便的,而且便于学生研究肌理的制作,画面效果也很好。

第三种为现代工笔重彩人物画。现代工笔重彩人物画由于时代审美角度的拓宽以及颜料制作工艺的拓展,在技法以及形式上都有一定的突破,特别是在形式美感及颜料的运用上,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工笔重彩人物画在当代的发展形势 ,更可以为学习者的创作及创新提供极好的平台。当代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临本很多,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感兴趣,教师不要将自己的审美观念强加于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临摹某人的作品,而是应该采取宽松态度,让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临本,这样学生才能对画面有探索的积极性。在临摹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现代工笔重彩人物画画面的构图形式感、色彩效果、肌理的制作进行研究与探寻。

(三)作品的评价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以是否忠于原画来评定学生临摹的优劣。特别是在临摹的过程中教导学生严格按照书本上所标示的步骤及颜色进行,忽视了学生对于临本的理解。从教育学及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此种评价与现代教育评价体系是完全相悖的。现代美术教育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以及对学生知识的开发,注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如在临摹的过程中是否有探究精神,是否在临摹研究的过程中有所创新,并在自己的画里有所体现。如果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探索到了自己的表现形式,并可以应用到自己的写生、创作中去,这个临摹过程无疑是有收获的。而只是忠实于原作的效果,没有动脑思考问题,最终的作品即使与原作相像,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也是没有帮助的。所以教师的评价观念要更新,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结语

在大学美术专业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在现代工笔重彩人物画风的吹拂下,教师要以多元化的角度来对待传统与创新,努力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在工笔重彩人物画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改进,才能使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教学不断进步,使得传统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在当代画坛大放异彩,也使学生在走出大学校园后更快地接受现代各种风格的绘画,做一名出色的艺术家。

(注:本文为陕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SYB09)

参考文献:

[1]牛克诚.色彩的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样式与风格历史的展开[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2]金瑞.工笔人物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小琴.中国画人物画教学[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