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北京南铁路客运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京南铁路客运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北京南站的建设正值中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新时代,中国铁路开始了以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客站为主的客站建设的新高潮。北京南站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新型客运交通枢纽。

北京南站地处北京市南二环右安门东滨河路以南,南三环西路以北,马家堡东路以西,崇文区西南角与丰台区右安门地域的交界处。前身为永定门火车站,担负着普速铁路的客货运输,站舍多为五十年代的临时建筑,破旧不堪,亟待改造。在未来北京铁路枢纽客运系统“四主两辅”的规划格局中,北京南站作为主要客站之一,将承担规划中的京沪方向始发终到列车、京津间城际列车和市郊旅客列车及少量通过列车作业。新建北京南站将拥有24条到发线,13座客运站台,最高聚集人数10500人,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是国内规模较大的铁路客运站之一。

集成与整合的设计理念

作为现代大型交通枢纽站,北京南站不仅仅以“城市大门”的形象出现在街区中,它是由铁路、市郊、地铁等轨道交通与公交、小汽车等城市交通体系综合而成的一个高效、有机、和谐的系统,与整个城区的交通规划融为一体。

北京南站的建筑形态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为了顺应北京市方格网的城市格局,站房采用椭圆形的建筑形态,以消除铁路站场斜向布置与北京市南北向城市格局的矛盾,使车站对于城市各个方向均具有良好的视觉景观。同时,没有明显方向性的椭圆,对于调整内部车流的方向是行之有效的。环绕高架站房的行车道可以从城市的任意方向进出车站。

在有限的城市空间里,车站从规划上将城市交通、广场、景观纳入站房建筑进站车流引入高架环形车道,出站车流引入地下汽车库,公交车落客平台贴临站房设置:北京南站的地下换乘空间,为城市提供了3万多平方米的“非付费”区域,成为城市广场在车站内部的延续;同时在车站内部沿高架内环外侧设置景观绿化。内外部交通的设计使车站与城市路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车站的四个方向上,都有道路和匝道通向城市道路,同时地下一层的换乘空间也为南北广场提供了便捷的联系,从而形成在各方向上都面向城市的开放的车站。

功能空间与流线

1.外部空间布局

北京南站地处北京南城城市建成区,如何减少占用城市土地,节约社会资源是南站外部空间设计的关键。体量巨大的椭圆形站房高架在铁路车场正上方,周边为高架环行车道所环绕。南北两侧邻接基本站台处设置了简单轻巧的进站厅,担负着联系地上与地下空间的交通功能。环绕高架站房的行车道通过不同方向上的匝道与南北广场相连。为满足功能的需求,充分开发利用站前广场的地下空间。北广场为主要广场,采用三层立体布局地面层为人行景观广场和公交落客站,地下夹层为公交车上客站,地下一层为出站广场。南广场为辅助广场,地面层为公交落客站,地下为旅客出站广场。

2.内部空间布局

北京南站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紧凑合理的功能布局,尽量减小旅客在站内的走行距离,为各种旅客提供便利的换乘条件。北京南站平面分为高架、地面、地下三个主要层次。

高架层为铁路旅客进站层,站房为高大的椭圆形建筑,中央为独立的候车室,东西两侧是进站大厅,在旅客流线上设置了四组售票用房和餐饮等服务设施。

地面层为铁路站台层,也是公交车旅客进站层,简单的南北进站厅,除布置了贵宾候车等重要空间外,主要起到联系上下各层面的交通功能。

地下一层跨越整个车场的地下部分形成车站的交通换乘空间。两侧为国铁出站厅及快速进站厅。两个地铁站的共用付费区布置在这个大厅的中央部位,四组楼扶梯分别通往位于地下二层的4号线站台,位于地下三层的14号站台。4号线与14号线之间设有楼梯,可以直接台对台换乘。最大限度地方便地铁客流的换乘。出租车载客层和小汽车的地下停车库仍然布置在东西两侧夹层内,有专用通道与交通换乘空间相连。交通换乘空间南北两侧直接与南北广场地下空间相连。

3.客流组织模式

车站的客流活动中心为高架进站厅和地下一层换乘大厅,各种交通设施紧密围绕着客流中心布置。小汽车和出租车客流为上进下出的组织方式,进站小汽车和出租车的落客区位于高架平台进站大厅两侧,出站小汽车、出租车的载客区位于地下一层两翼的专用停车场,公交车站紧邻站房南北两侧分别布置在南北广场的地面层和地下层地面层为落客区,地下层为载客区,地铁4号线南北走向穿过站区,车站位于站房中心地下二层;地铁14号线东西走向穿过站区,车站位于站房中心地下三层。市郊铁路利用铁路普速车场做远期引入的预留条件。来自公交、小汽车和出租车的旅客由高架候车厅进站,来自地铁的旅客由地下换乘大厅进站。所有的旅客由地下出站。位于地下一层的换乘大厅为各种旅客提供了快速换乘的场所。在这里,地铁乘客和铁路旅客可以方便地双向换乘,铁路出站旅客也可以直接进入东西两侧的小汽车、出租车载客区和南北两侧的公交载客区。

形象设计的文化溯源

受地域文化和周边建设条件的影响,车站造型设计的整体构思起源于椭圆形态的保留和天坛概念的引伸。天坛采用三重檐的圆形平面的建筑形式,是古代建筑的最高型制。把圆形平面的三重檐运用到椭圆的平面上,最高的屋檐变形成弧形屋盖,与高架进站厅功能对应。车站两翼的雨篷,恰好可以通过两重屋檐的变化形成。采用轻巧的悬垂梁结构,实现建筑师追求的原始的重量感。此外,天坛的某些建筑符号被抽象地利用到车站建筑中来,北广场进站厅两侧的办公建筑,其表面及入口处理就充分地采用了天坛窗棂的肌理。通过以上这些手段,实现南站的特有的地域文化内涵。

探索与创新

北京南站的建设正赶上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时代,车站设计概念在不断探索更新,大部分的规范标准正在修编中。设计标准和原则没有可遵循的固定准则,也少有同类建成的项目可参照。因此在设计中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和创新。

环绕高架站房的桥梁被引伸为建筑的组成部分,为了和建筑紧密结合,对桥的设计标准进行专题研究,结合本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多处突破公路专业和桥梁专业现行的城市道路规范,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设计标准。

北京南站结合车站运营的特点,对功能格局进行独到的分析。传统车站对旅客的服务和疏导以强制管理为主,但南站作为高速、城际客运站,建筑设计体现出现代车站的高速便捷及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根据客流的性质,突破《铁路旅客站房设计规范》的规定,增大进出站大厅等流动空间的面积,减小候车空间面积,增加快速进站厅和绿色通道,加强站房的通过性。进站口的安检设施移至候车厅门口,使城市旅客能自由进出车站售票和换乘空间内,在保证运输安全的同时,增加车站建筑的亲和力。

北京南站超高、超大的空间设计和交通建筑的特殊性质,以及车站建筑、地铁、公路桥的一体化设计,产生一系列设计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引进科学的设计方法:如采用消防性能化设计,补充防火规范不适合的地方,对于车流交通、客流组织、消防疏散等国内尚无量化标准的内容,引入计算机模型技术,通过对真实场景的模拟,来辅助完成设计方案的确定:设计标准的采用和服务等级的评价。

北京南站的创新还在于注重细节设计。在进行屋面、幕墙系统的设计时,重点研究了清洁维护的方案,对人工、机械等方法进行多方案比较,并根据不同部位的设置条件采用了适宜的方法;在钢结构雨蓬的防火设计上结合消防性能化设计,分析火灾场景,在火势作用的高度内,涂刷防火漆;火势作用不到的高度,不涂防火漆。按照实际需要进行防火保护,控制造价。

鉴于南站复杂的功能和空间布局,以及旅客对语音扩声系统的依赖,进行建筑声学专题研究:通过对同类建筑的调研并参考国外标准,制定声学设计标准。建立计算机模型,对空间混响效果和弧形屋面下可能产生的聚焦等声学缺陷进行模拟分析,最终通过控制建筑室内表面的体形、装修的构造和材料、机电设备等噪声源的降噪设计,创造良好的声学环境。

针对站台,大厅、候车区域等使用性质的空间,分别进行深入的光学研究。通过调整屋面、雨蓬采光带方案及幕墙采光遮阳设计,创建舒适的光环境,在满足空间照度的同时,满足旅客的心理需求。同时在屋面设计中推广采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利用新型的薄膜光电池特性,与中央采光带结合设置。在铁路项目的节能环保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北京南站先进的设计方法还体现在专业的集成上,减少配合接口,优化设计程序。如幕墙、屋面、天花、遮阳等各系统,由专业的设计公司进行设计配合,使设计施工更加系统化、专业化,为创造一流工程提供保证。

联合体设计组:铁道第三勘查设计院集团公司英国秦瑞 法瑞建筑设计公司

主要设计人员:铁道第三勘查设计院集团公司:

工程主持人:周铁征、王睦

项目负责人:杜爽

建筑总工程师:卢瑛

设计人:王莉、王谦、马辉、赵世磊、张嘉璐、王文辉,杨添、柳宝永陈松等

作者:杜爽,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工程师

收稿日期:200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