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素质教育下初中语文教学“训练”刍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素质教育下初中语文教学“训练”刍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素质教育实施中,纵观语文教学课堂,教师为了摒弃过去的“满堂灌”、“一言堂”,开始着力于创新、感悟、熏陶,注重以“人文、素质”为时尚,而忽略了“训练”。似乎一提到这个“训练”,就强制地跟过去“保守、恋旧”的应试教育搭上关系。这种轻视语文训练的态度自然表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忘了语文最基本的功能培养需要训练,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如下的倾向:满堂的问答,一味的夸赞,活动无体验,合作无实质,探究庸俗化,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语文的“功能”无限扩大,到头来只是掏空语文,而语文的“人文性”是在语文教育基础上体现的人文性,这种轻视训练的现象如不纠正,对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极端不利的。

一、究根追底,探索问题成因

为什么“训练”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此的没有地位?原因有许多。现在的语文课谈及“训练”,就自然和“习题训练、题海战术”、“应试教育的产物”挂钩,看起来和素质教育、人文素养背道而驰。有些教师即使不排斥“训练”,但也只是在要求学生掌握某些最基本的技能时才选择训练,而高层次的能力“感悟”、“创新”是训练不出来的。尤其是语文的“人文性”被抬到了超越一切的高度的当下,“训练”往往被当作“人文性”的对立面而被谨慎对待着。

其实“训练”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什么是“训练”?“训”:从言川声,即说教导人通于义礼,语文教学上可以引申为教师的指导、引路。而“练”:从糸柬声,本意作:煮丝使熟,须分别择之,以防其过熟或不熟,现在引申为学生的实践和操作。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但是学生不是一个成熟的学习者,他们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所以才形成了教与学之间师生互动的过程,而这个教与学的过程就是“训练”。可见真正意义上的“训练”不是习题演练,也不是有些教师认为的语文课上那种繁琐的字词句的操练。语文课只要有师生互动,就必定呈现训练的形态,取消训练就是取消互动。当然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当前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训练”的问题,而是应该好好研究怎样的“训练”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二、浅析对策,探索实践

学校之所以设置语文课,简而言之是为了训练学生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最终目的。换而言之,学生要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就要靠扎扎实实的阅读训练、实实在在的作文训练,别无他途。而训练,不但是一种语文积累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感悟生成的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对文本产生自我情感的必经之路。

1.训练读懂文本――基础。在阅读训练中我借鉴了台湾哲学家傅配荣先生强调的阅读的四个步骤:(1)文本究竟说了什么?(2)文本想要说什么?(3)文本能够说什么?(4)文本应该说什么?这虽然是一个哲学家眼中的阅读,但是足以为我所借鉴。其中“究竟、想要、能够、应该”就是阅读训练中探根究底的根本方法,而这种方法的习得从训练而来。先看看我过去一味追求“个性化阅读”、“多元化解读”而没有重视阅读训练的失败之例:《背影》,学生在解读父亲的人物形象时,居然读出了为我买桔子的父亲因为是翻越月台,是违反了交通规则,因此该生得出:父亲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这种任凭学生随心所欲的解读,还不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甚至还给予鼓励和赞扬,不仅使语文的“工具性”失落了,就是“人文性”也被架空了。失败之后我才明白,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老老实实地遵循阅读的规律,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逐步深入文本,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因素;然后再回过头来思考文章是怎样表现这样的思想内容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表现而不是用其他的方式表现。这种让学生的思维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又由里及表、表里反复多次、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思维流程的文本阅读才可以说是真正正确地解读文本。至于创造性的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只有在正确理解文本之后才能进行,学生根本不理解文意,当然不免出现上文所列出的阅读的尴尬局面。

2.训练感悟――重点。在文本阅读中,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感悟”,都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感悟”,都有自己“感悟”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种“感悟”有文本的情景再现,有学生个人经验的介入,有互相间鉴赏点评的影响,这就形成了一个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多向互动沟通的生动对话,这种“悟性”也是要靠培养、训练的。

3.训练培养情感――升华。我觉得语文就是引导学生读书的课程,只有学生喜欢读书了,把读书当作生命的追求,语文教学才算是真正达到了目的。所以通过“训练”,学生学会了诵读,抑扬顿挫;通过训练,学生学会了精读、泛读,手不释卷,孜孜以求,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训练,学生能认识,会思考,能表达;通过训练,学生会观察,会调查,会作文,表情达意,文字流畅;通过训练,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有个性,有发展,有创新。

三、“训练”也需要训练

当然“训练”也是一种技能,本身也要通过训练才能养成规范、形成意识、成为自觉,所以“训练”也需要训练。比如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诵读的训练,多诵读,在诵读中注意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会和感悟;默读的训练,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培养;精读的训练,从词句的理解、文意的把握、重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入手。

可以说,阅读训练存在于整个教学中,只有在教师指导下的正确的阅读实践,才是科学的阅读训练。学生培养了阅读的能力,而且悟出了阅读的方法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