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黏度骨水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黏度骨水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分析本院骨外科收治的30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骨水泥黏度的不同进行临床分组,低黏度骨水泥组10例、高黏度骨水泥组10例、高黏度骨水泥改良组10例。观察3组患者疼痛缓解、脊柱功能改善、伤椎高度恢复及骨水泥渗漏率、术后骨水泥肺栓塞发生率、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的情况。 结果 高黏度骨水泥改良组VAS、ODI评分、Cobb角与低黏度骨水泥组、高黏度骨水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低黏度骨水泥;高黏度骨水泥;椎体压缩性骨折
[中图分类号] R6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3(b)-0029-03
近年来,微创外科发展迅猛,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观念不断涌现,作为微创脊柱外科领域的新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受到人们广泛关注[1]。它们有效解决了骨折引起的疼痛和畸形,给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高黏度骨水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骨外科2012年1~12月收治的30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60~81岁,平均(70.2±7.5)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0例,摔伤10例;患者局部疼痛剧烈,不能站立,翻身困难,搬动时疼痛加重,骨折部位压痛及叩击痛明显。纳入标准:30例患者均通过X线片、CT、MRI及临床检查确诊为椎体压缩性骨折且为新鲜骨折,骨密度(BMD)检查示:BMD≤2.5 SD,提示有骨质疏松改变。排除标准:伴有脊髓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等出现神经功能损伤,伴有椎管狭窄、脊柱结核、脊髓肿瘤等病变或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肺、肝、肾等重大疾病者,无法接受研究要求进行相关检查者,不合作者及失访者。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临床分组,低黏度骨水泥组10例、高黏度骨水泥组10例、高黏度骨水泥改良组10例,3组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低黏度骨水泥组和高黏度骨水泥组 患者取俯卧位,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明确椎弓根位置,标记进针点,常规皮肤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正位透视下将穿刺针抵至椎弓根外上缘,侧位透视下确定针的方向,开始缓慢进针,针尖至椎体的前中1/3处,再次透视定位,确保位置良好,此时应注入调配好的骨水泥,侧位透视下注射骨水泥,见到骨水泥逐渐散开。
1.2.2 高黏度骨水泥改良组 患者取俯卧位,术前30 min给予镇痛剂,肩部及髂前上棘水平处个垫一个横向软垫,使胸腰段椎体处于过伸状态,术者立于患者一侧,上肢伸直,双手交叉合拢置于伤椎棘突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复位,同时进行C型臂X线机侧位透视观察复位情况。复位满意后开始标记、定位、消毒穿刺、定位(步骤同上组)。位置良好后,开始注入第一期调制好的骨水泥,在椎体前中1/3处缓慢注入约1 ml骨水泥,透视观察骨水泥分布情况。待一期骨水泥接近凝固化状态时,再注入二期调制的骨水泥,边透视边注射,接近椎体后壁时即停止注射。
两组患者术后均平卧位,术后3 d进行X线等影像学检查,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给予针对性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肉的功能锻炼,帮助患者在腰椎支具保护下离床行走。
1.3 观察指标
①疼痛缓解情况: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术前、随访终末进行评分;②脊柱功能改善:采用功能障碍指数评定治疗前、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脊柱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即ODI评分,总分45分,分数越高说明功能障碍越明显;③伤椎高度恢复:采用Cobb角作为病椎前缘高度后凸畸形恢复的测量指标,参照脊椎Cobb角测量方法,在椎体侧位X线片上用DR图像软件测量伤椎手术前、终末随访时的Cobb角,随访时间为术后6个月;④骨水泥渗漏率、术后骨水泥肺栓塞发生率及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患者术前、随访终末的VAS评分、后凸Cobb角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3组患者同一时间段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采用Tamhane检验,渗漏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3组患者VAS、ODI评分、Cobb角情况的比较
3组患者术前VAS、ODI评分、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高黏度骨水泥改良组VAS、ODI评分、Cobb角与低黏度骨水泥组、高黏度骨水泥改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3组患者水泥渗漏率、术后骨水泥肺栓塞发生率及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的比较
高黏度骨水泥改良组和高黏度骨水泥组渗漏率、术后骨水泥肺栓塞发生率及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均为0,均低于低黏度骨水泥组[渗漏率为20%(2例)、术后骨水泥肺栓塞发生率为10%(1例)及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为10%(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全世界有2亿骨质疏松症患者,我国有5000万左右[2]。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1%(达9000万),其中一些人在生长发育时正值我国经济困难时期,营养和钙质摄入不足,导致我国OVCF的发病率是欧美发达国家的7倍[3]。骨质疏松人群中将有40%的人会在一生中经历骨质疏松相关性椎体骨折[4]。据统计,70岁以上患有骨质疏松症的老人中,20%有不同程度的OVCF,绝经后的女性OVCF患病率为16%[5]。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人群的增加,伴随着骨质疏松症引起的OVCF患者逐渐增多,尤其是绝经后的老年女性[6]。其导致的腰背部疼痛、后凸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7]。椎体骨折可以引起持续数月的功能障碍性疼痛,这种疼痛可以使患者丧失劳动力和运动能力,有40%的患者持续不见好转,可以迅速引起肢体功能丧失、肺不张、肺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肺栓塞等并发症,椎体压缩性骨折也是引起很多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和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原因之一[8]。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是骨折,OVCF为其中之一[9-10]。
PVP和PKP是临床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但是骨水泥的渗漏是此类技术应用中的难题。传统的低黏度骨水泥PVP和PKP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6.9%~76.0%和6.7%~27.9%,骨水泥的渗漏是造成脊髓压迫、神经损伤和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直接原因。
低黏度骨水泥注射时间及凝固时间较短,不宜操作,注入时易发生渗漏,随着静脉回流扩散,引起肺栓塞。在椎体成形术中因骨水泥聚合产热而对周围组织产生不可逆热损伤,可灼伤附近软组织,尤其是脊髓和神经根,同时也可烧伤椎体内的骨细胞,影响骨折愈合。另外脊椎的转移性肿瘤、血管瘤和骨髓瘤等往往引起难以忍受的剧痛,还常伴有脊髓麻痹和程度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造成护理困难,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放疗等不能充分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尤其是脊髓麻痹更难恢复。外科手术的治疗适应证范围很窄,多数跨越两节以上的脊椎转移癌、椎体血管瘤及椎体骨髓瘤患者得不到治疗,且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肿瘤对于椎体实质性的破坏,在行PVP时可增加低黏度骨水泥注射时渗漏的风险,高黏度骨水泥就明显规避了这一风险,同时高黏度骨水泥在聚合时的温度完全能够达到杀灭肿瘤细胞和止痛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黏度骨水泥改良组末次随访VAS、ODI评分低于低黏度骨水泥组、高黏度骨水泥组,Cobb角小于低黏度骨水泥组、高黏度骨水泥组,提示高黏度骨水泥通过2次调制和注射,减少了骨水泥中气泡的产生,具有瞬间高黏度、可注射时间长、低聚温度(50~60℃)、凝固温度低的特点,可减少对邻近组织的热损伤,避免肺栓塞和神经损伤,其可迅速凝固,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能立即稳定椎体,恢复其负载能力。另外本研究还发现,高黏度骨水泥组和高黏度骨水泥改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低黏度骨水泥组,椎体成形术中的高黏度骨水泥是在低黏度骨水泥基础上改进的新产品,没有传统骨水泥混合过程中的液态期,明显降低了渗漏的发生率和肺栓塞的发生率,提高了椎体成形术的安全性。同时其具有良好的显影能力,在术中能有效显影,从而精确控制骨水泥的位置和深度。
综上所述,高黏度骨水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明显,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Evalls AJ,Jensen ME,Kip KE,et al.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pain reduction and improvement in functional mobility after percutaneous polymethylmethacrylate vertebroplasty retrospective report of 245 cases[J].Radiology,2003,226(2):366-372.
[2] Legroux-Gérot I,Lormeau C,Boutry N,et al.Long-term follow-up of vertebralosteoporotic fractures treated by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J].Clin Rheumatol,2004,23(4):310-317.
[3] Nakano M,Hirano N,Matsuura K,et al.Percutaneous tra-nspedicular vertebroplasty with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and burst fractures[J].J Neurosurg,2002,97(3):287-293.
[4] Rao RD,Singrakhia MD.Painful 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Pathogenesis,evaluation and roles of vertebroplasty and kyphoplasty in its management[J].J Bone Joint Surg (Am),2003,85(10):2010-2022.
[5] Laredo JD,Hamze plications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and their Prevention[J].Semin Ultrasound CT MR,2005,26(2):65-80.
[6] LeCeors RZ.Properties of osteoeonductive biomateirlas:clacium phosphates[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2,(395):81-98.
[7] 刘尚礼,郑召民,吕维加,等.注射性锶羟磷灰石在椎体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1):653-656.
[8] 刘尚礼,李春海,丁悦,等.膨胀式椎体成形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12):1139-1142.
[9] Singh AK,Pilgram TK,Gilula LA.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s:outcomes after single versus multiple-level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J].Radiology,2006,238(1):211-220.
[10] Ha KY,Lee JS,Kim KW,et al.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ve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with and without intravenebral clefts[J].J Bone Joint Surg Br,2006,88(5):629-633.
(收稿日期:2014-01-16 本文编辑:林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