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杨娇(1988-),女,陕西咸阳人,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础教育改革。

摘 要:近年来,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农村70后年龄段青年群体的不断成熟,80后年龄段农村青年群体的不断成长,农村“民工潮”声势更加汹涌,除导致社会管理难度日益加大之外,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

一.西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类别及群体特征

根据父母的外出情况,可以把农村留守儿童分为两种类别:第一,双亲外出;第二,单亲外出。根据监护者的不同,双亲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可进一步分为三类:(1)隔代监护;(2)亲戚朋友监护;(3)自我或兄弟姐妹监护。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又可分为父亲监护和母亲监护两种。目前,隔代监护和母亲监护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监护方式。不论采取哪种监护方式,农村留守儿童都生活在一种家庭功能不健全的环境中,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父母亲情的相对缺失。

(一)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认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焦虑、自卑、懦弱、胆小等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中发现:一是乐群性低,表现为冷淡、孤独;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沉默寡言;四是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六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定。

(二) 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

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女童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童。父母外出情况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父亲外出,母亲在家看护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最高。父母在外时间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2年以内最高,2-5年次之,6-10年再次,10年以上最低。父母外出时间越短,孩子的心理弹性越高。与父母团聚频率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其心理弹性有随着与父母团聚频率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 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外出务工,已导致亲子教育缺失,而留守儿童监护家庭教育同样面临问题。一是隔代和上代监护家庭教育内容狭窄,50.89%隔代监护和24.49%上代监护家庭教育只涉及儿童的生活,对儿童的学习和品德等方面较少关心;二是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在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方面存在沟通交流不足和对儿童情绪情感接纳不够等问题,如53.35%隔代监护人和50%上代监护人平时不能倾听儿童的烦恼,导致能主动向监护人倾诉的留守儿童也较少;三是两种监护人的家庭教养方式存在问题,如隔代监护人较多采取溺爱、迁就,上代监护人较多采取不管不问。

(二) 学校教育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是与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问题纠缠在一起而相互影响的,如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农村学校某些教育措施和机制失当,影响了农村儿童的教育;学校外部条件差,留守儿童分散给养多于在校寄宿,管护形成“空档”①;学校教育缺失,也是留守儿童心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 社会关爱缺乏

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关注,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也有社会的责任。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而误入歧途,政府对某些场所缺乏有效管理,都对留守儿童产生一定的影响。留守儿童生活在社会当中,受社会的直接影响较大。

(四)隔代抚养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隔代抚养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和心理发展的局限性

隔代抚养对儿童学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农村留守儿童的祖辈受教育水平决定对儿童早期的智力开发和求知欲的满足则无能为力。因此,隔代抚养的农村留守儿童,智力的总体水平较同龄儿童偏低。

2.隔代抚养对农村留守儿童情绪情感心理发展的局限性

隔代抚养下的儿童,虽然长期以来得到祖辈的疼爱和呵护,但由于自幼缺少父母的关爱,爱和归属的需要往往处于匮乏状态,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压力。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容易出现激动、焦虑、神经过敏高的特征,最终形成沮丧、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情感特征。

3.隔代抚养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心理发展的局限性

道德心理,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亲子教育的缺失,往往导致隔代抚养下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心理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偏差。儿童道德心理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以自我为中心,二是对于权威的绝对服从。所谓“自我中心”,是指儿童在道德认知上只考虑到自己的观点,而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相协调。

三、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父母及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责任

就家庭教育而言,强化父母及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责任。一方面,加强与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寻求多种途径与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针对隔代和上代监护的留守儿童,监护人要在以下三方面改善家庭教育状况:一是对儿童的学习和品德等方面更多地给予关心、关注;二是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主动关心和接纳留守儿童的情绪情感;三是改善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既不能溺爱,也不能不管不问,对留守儿童既要提出合理的要求,同时又要表现出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和爱,会耐心倾听儿童的观点,创设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爱的家庭教育氛围②。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就学校教育而言,第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第二,配备心理健康教师,设立“倾诉箱”,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第三,热情关怀,使“留守儿童”融入集体生活之中;第四,交流协作,加强对监护人的指导,做到“五必访”(即:“留守儿童”情绪不好必访;身体不佳必访;成绩下降必访;迟到早退旷课逃学必访;与同学争吵必访)③。学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对留守儿童的学业自我学习、师生感情、学校状态等方面的发展予以积极的鼓励和引导,使其学业心理获得健康发展。

(三)建立社会教育体系

我们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监护体系。建立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这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孩子们互动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一种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四)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面临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性发展,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采取社会、学校和家庭全方位协调配合的途径。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中心,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做出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以寻找事实基础,充分重视校教育的优势,政府主动担负相应的责任,以实现社会关怀的构想。

注解

① 胡小爱.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5):119-121.

② 周青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及对策干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1):88-89.

③ 叶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版),2006(6):67-69.

参考文献

[1] 雷盼.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M]新学术,2009(1).

[2] 李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M]劳动保障世界,2011(7).

[3] 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M]社会科学战线,2006(1).

[4] 黄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M]行政与法,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