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记忆里的暖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记忆里的暖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早在《东方少年》上发表作品,是2004年,先是一篇散文,再是一组诗歌。编辑请了樊发稼老师给我的诗做点评,短短一段话,看得我要大大地飞扬起来。我那年13岁,对文学一无所知,觉得好玩,写得开心,就写,想怎样写就怎样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小孩子信手涂下的诗,看在前辈眼中,竟获得那样的肯定,这大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只觉眼前景物珍重,好的世界里,凡事都是美好的。后来我和樊爷爷一直保持着联系,不时从他那里得到温暖的鼓励,亦归因于《东方少年》。

那往后,我开始在儿童文学这块田地里转悠,勤奋了一阵子,陆续又登过一些诗文。随着年龄的增长,写作渐渐褪去童贞的游戏色彩,重新换一个姿态,但仍是无志向的,它于我就像眼中的世界一样简单。遇见什么,喜欢什么,就乐意表达什么,因为那是最自在的了。

此刻提笔的当儿,仍然还未有故事,可是脑海里却生出几个名字,同时不免有一种情味为之鼓动,已先是欢喜不尽了。想我和《东方少年》共过的时日,最记得的不是刊物本身,而是那里的编辑,亦师亦友,影响我的感情极其深切。有段时间,我和编辑们往返过数封邮件,那个年纪我能写什么,无非是青春期的烦恼、白日梦和诸多自以为是的人生观。但总会立刻得到回音,至情至意,宛然其中,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才恍然惊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论走得多密,若没有性情,便仍是虚妄,到头来相忘于江湖,等于从来不曾有过。

初一的暑期我去北京拜访他们,因为之前有过信中的交流,在当时一切都非常自然,不过两三句寒暄就已是亲近,继而相谈甚欢,除了殷殷嘱我学好功课,余下尽是些海阔天空的闲话。那一片爽脆的京腔,留在我的记忆里,致使往后这本刊物于我,就总有着一种老北京的味道。

升至高中,功课繁重,我很少给他们写稿子了,其间也无着意的联络,有事情QQ上留句话,倒像是幻觉,忽让人惆怅起来。但我始终不曾想过疏离,只觉得他们一直就是在那里,而其实也是。高考后没多久即接到他们的电话,于意料外,也在意料中。既有此缘,就总希望和他们做很亲近的朋友,也以为已经做了好久好久的朋友。有这样的标准横亘于心,当下和一些编辑打交道时,便容易兴起“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无可无不可,并无特别的情分。

前些日子又去看他们,耗一个长长的下午说笑,往日的愉悦都飘回心头,那情景实在是很动人的。

(张牧笛,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学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