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教育基金会:这场实验的“钱事今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教育基金会:这场实验的“钱事今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人的追求。让新教育人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更好地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基金会的追求。这就是新教育基金会在新教育实验中的价值。

跌跌撞撞的“钱途”

新教育实验从创办伊始,就是一个没有一分钱拨款的民间实验。2002年,朱永新和自己的博士生创办了“教育在线”网站,挂出了“新教育实验学校”的第一块牌匾。当时,就苏州而言,身为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朱永新完全可以调动政治资源,拓展他的“新教育实验”,但他却选择了民间实验的运营模式,着意于民间力量。这是一个从一开始就被定位于公益性的实验活动,申请参与实验的学校,只需接受新教育的理念,按照新教育实验的指导手册实施即可,不需缴纳任何实验费用。

2004年春天,不少教育界人士和媒体人士都怀疑,这是一场乌托邦式的实验,可爱而不可信。“怀疑派”的理由之一,便是它的运营模式:没有一分钱的官方拨款,自身也没有“造血功能”,所有经费都来源于朱永新的讲课费和著作的版税,所有骨干人员都是义工,他们不但不能像国外的公益性项目的实施者那样获得报酬,还要自己贴钱,那些农村学校不但买不起电脑,上不了“教育在线”,也没钱“营造书香校园”,这样的教育实验能撑多久?

2006年初,江苏翔宇教育集团以民间资金的投入方式,投入100万元在苏州注册了一个核心词为“鼎新”的图书公司,寓意“鼎立支持新教育实验”。在公司中无任何股份的朱永新,由衷欢迎民间资金的介入,他希望被外界讥笑成“一群疯子跟着一个傻子”的新教育团队,能在外部资金的帮助下,得到应有的补偿,起码不要因为新教育实验一个劲儿地贴钱,以便队员们有持续工作的动力,不在追求教育理想的路途中掉队。然而,通过商业运作贴补公益实验的路并不好走。以公益为本质的新教育实验并不能如想象中那样给一个公司以多大的支持,而一个图书公司在没有解决好生存的前提下一时半会也不能给新教育实验带来多少资金支撑。

2006年,新教育实验尽管在“钱途”上跌跌撞撞,但是却开始赢得了专业“民间义工”的支持。台湾商人营伟华,苏州新鸿嘉投资公司董事长,一个被新教育团队誉为“美丽而睿智的女人”,以义工的方式,全力介入到新教育实验团队的资源整合中,出钱出力,帮助新教育搭建专业的团队,培养专业的人才,整合引进各界的社会资源。

2006年夏天,在太湖之滨著名的灵山大佛脚下,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吴国平表示将向新教育实验分阶段义助500万元的善款,设立“新教育专项基金”,鼓励新教育实验参与者,将“人的教育”进行到底。这是新教育实验迄今赢得的最大一笔捐赠承诺。吴国平说,他们不把钱直接捐给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也没有直接送给被捐赠的实验学校,而是根据他们与总课题组拟定的计划,由基金会买好电脑、图书等实验必须的物资,再由基金会送给被捐赠者。此后,他们还要组织基金会的捐赠者,去接受捐赠的学校去抽查,确保他们的善心善款用在刀刃上。朱永新说,他最为欣赏的是该基金会迥异于国外其他基金会的运营模式:捐物不捐钱,请捐赠人监督,有捐赠有反馈。

之后2007年,新教育实验还得到了台湾慈济基金会200万元的资助,用于购买图书资助新教育的实验学校,这批大额捐赠仍然采用了灵山模式,即不把钱直接给新教育实验,而是买书直接送给学校。

然而,新教育团队自身的发展依然缺兵少粮。

2008年底,新教育研究院成立,这是一家在苏州民政局注册的社会组织,从此新教育团队有了―个正式的专业身份。

不过,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实验区、实验学校申请加入新教育实验。这个“心灵的教育”像一块磁石吸引了众多教师、校长和局长的心。但从一个方面来看,缺失资金的支撑,也就缺少专业力量,这也使得这个实验的风险在一点点加大。

在此期间,著名媒体人章敬平先生的一篇介绍新教育实验的文章引起了上海企业家王海波先生的注意。王海波先生多年来一直行善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像很多企业家一样,他的善举很执着,却大多不系统,随缘随捐。当他在报纸上看到章敬平的文章,了解到在中国的土地上居然有新教育实验这样一股民间力量,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心灵教育,他被震撼了。于是,他主动与新教育团队联系,表示愿意全力支持新教育的发展。经过卢志文、王海波、陈连林、杨树兵等老师的不懈努力,2010年2月,王海波先生出资200万元,由朱永新教授、卢志文院长和王海波先生发起的新教育基金会(注册名:江苏昌明教育基金会)正式在江苏省民政厅注册成立。新教育终于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基金会,有了一个给新教育实验输血的专业机构。

新教育自此踏上了它专业的“钱途”。

新教育基金会的“几斤几两”

在2011年内蒙古东胜召开的新教育年会上,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卢志文先生做了主题发言,发言中谈到新教育的发展依靠的是三股力量的推动:人的力量、结构的力量和科技的力量。新教育过去近十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人的力量,尤其是一大批榜样教师的力量,是他们支撑了新教育的发展。卢志文指出,未来新教育的发展依然需要人的力量,需要传奇,但是也需要加强结构的转型,增加科技的力量。一个遍及全国的教育改革实验,需要系统的结构去驱动,需要科技的手段去维系。在结构的力量中,组织架构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包括加强新教育研究院、新教育研究会的管理,也包括建立四个地方研究中心,其中新教育基金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新教育实验于2002年起步以来,得到了许许多多地方教育局、学校和教师的认同,它的发展已经早已走过了最初的仅仅凭借个人的热情就可以推动的阶段。的确,新教育的发展还将依赖于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教师对理想的教育的追求和激情,但是新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集体的智慧、科学的方法、高效的管理和系统的推进,而这一些都需要专业研究人员的探索,专业管理人员的运作,需要资金的支持,以及专业的项目管理机制。

相比于榜样教师的传奇而言,新教育基金会系统推进多项实验项目,如阅读文化的打造、教师培养以及课程孵化等,其中专业课程的孵化意义尤为深远。新教育实验的未来发展有赖于专业的课程。基金会支持一线优秀教师研发专业课程,在实验学校试点课程,在实验区推广成熟的课程,这将为新教育实验的发展打下专业支撑力量。基金会支持的这些需要长期专业运作的项目,更多地是为新教育的发展打底,打下稳固的地基,提供后勤的支持,促进专业研究人员、榜样教师,以及实验学校和区域去大胆尝试,努力创新,去积极地探索他们心中的理想课堂,经营他们心中的完美教室,追求他们心中的教育梦想,放飞他们的教育激情。

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人的追求。让新教育人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

更好地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基金会的追求。这就是新教育基金会在新教育实验中的价值。

新教育基金会的“几招几式”

2011年一年运作下来,新教育基金会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有执行力的团队,有了一套运转正常的制度,也筹集了四百万资金用于项目的开发和实施,更重要的是大家初步知道了基金会的作用、价值和使命。

在新教育实验发展这么多年来,新教育实验不乏绝妙的点子和想法。不久前,在北京与朱永新交流时,我对朱永新说:您创设了新教育的理想,提出很多绝妙的创意,我们的工作就是把您的想法转变为可操作的项目,转变为一个个可以介绍给公众的公益产品。当然,我们要转变的不仅于此,更包括符合新教育精神,能推动新教育发展,可服务于新教育师生的公益想法。

“研发、生产和销售”公益产品――就是新教育基金会的核心工作,这是基金会工作一年多来得出的结论。

十多年来,新教育实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名师、著作、课程和优秀的班级及学校,也有了享誉广大教师的“教育在线”网站,然而,系统化、规范化、透明化地向公众介绍和推广新教育,始终是一个难题。不断有人问:新教育是什么?新教育是做什么的?新教育究竟带来了什么?

新教育的言说尽管很明确:让更多的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然而对于公众、企业家而言,难以体会这句话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价值,难以把握这句话其中的奥妙。我们需要更为清晰、具体、简洁并且感人的表述,也需要更具有操作性、更有效率、更加透明的公益服务产品,让公众知道我们在做些什么,为什么而做,做了后的效果是什么,并且花费是多少,只有如此,公众才有可能真正明白新教育的作用,感受到新教育的魅力,认可新教育的价信,从而参与到新教育中来,放心、甘心和开心地成为新教育的一份子,共同为我们的师生尽一份力,发一份光。

这也就是新教育基金会的工作――把复杂、抽象、模糊的价值观转变为可以让人感觉,让人感受,让人感动的“三感”公益产品,做出可以让公众触摸、体会和参与的公益服务,从而使得在“与世隔绝”的校园里发生的动人故事,一点点清晰而具体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帮助那些默默无闻全身心为学生奉献的教师的劳动,一点点地以简洁、具体而感人的方式呈现在家长和公众面前,让大家都切身地感受到、体会到新教育的宗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究竟是什么意思,认识到这样一种好的教育对一个学生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一个教师究竟意味着什么,对我们国家的未来究竟又意味着什么。

新教育的公益产品做到了这一点,基金会的工作才算是有了成效,才算是为新教育作出了一点点应有的贡献。

新教育基金会的“钱途”展望

展望未来,新教育基金会将学习商业运作的经验,创新内部管理机制,以规范化、透明化、高效率的管理模式推进基金会的工作。

一方面,新教育基金会将和新教育研究院、新教育研究会一起深入研究新教育实验的自身优势,与国内外其他机构相比,探讨从各个层面转化新教育实验的优秀成果成为“产品”的可能。

举例而言,国内有诸多的企业和公益机构在推广阅读,而新教育实验的阅读项目却独树一帜。新教育实验推广阅读已有近十年时间,在遍布全国各地的34个实验区的上千所学校里,阅读已经成为学校的日常课程,成为孩子们润泽心灵的重要活动。“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以阅读朗诵开启一天的学校生活,以午间自由阅读丰富学生的心灵,以下午的写作绘画表达孩子内在的情感;“共读”的阅读课程,以精选的经典童书为素材举办的阅读课程,让孩子和老师、家长共读一本书,在三者之间建立了共同的语言密码,打通了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心灵通道。

新教育基金会今年开启的“悦读行动”,就是在新教育实验多年的阅读推广活动基础上,利用新教育实验多年打下的基础,在地方教育局、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尝试一种新的区域整体推进阅读的模式。通过建立大小不一的“新教育童书馆”,在一所学校的不同班级之间,在一所中心学校与几所周边学校之间,建立起图书漂流借阅的制度,让适合不同年龄孩子阅读的经典童书,走进每一问教室,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共读课程和各种阅读活动,让书香润泽每一位新教育儿童的心灵,让爱洒满每一位新教育儿童的心房。

这种推广阅读的方式与其他机构相比,有五个鲜明的特点:区域整体推进阅读的模式图书漂流借阅的制度、精选的经典童书、“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以及共读课程的开展。而这五个特点就构成新教育的“阅读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这就是新教育基金会所要着力去开发、试点和推广独特的公益产品。

另一方面,基金会将一改通常基金会的职能部门划分,组建公益产品的研发部、渠道推广部、销售部和客户服务部,把新教育实验的学生、教师、学校和教育局作为我们的“客户”,把阅读文化、课程、学校文化、教师培训等等项目作为我们的公益产品,以专业的方式方法研发孵化,然后将其包装“上市”,把实验区、实验学校作为我们的“营销渠道”,大力推广符合新教育精神的公益产品,为新教育实验的师生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同时,也把这些新教育的优秀公益产品“销售”给企业家,让那些关心中国教育发展,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慈善人士,为新教育放心地慷慨解囊。

2011年,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对于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又小心翼翼,用朱永新勉励我们的话,就是需要如履薄冰地工作,因为,在眼下困难的中国公益界,基金会的工作开展非常不容易。找准定位、完善治理、透明运作、抓住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得新教育基金会一点点发挥出它对于新教育实验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