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寻幸福的真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寻幸福的真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人们习惯于把幸福跟财富、地位、成功等联系起来。其实,在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满足之后,幸福并不决定于金钱财富等物质性的东西,而在于人们是否从精神上和内心里找到对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感觉。

关键词:幸福;物质;精神;探寻

幸福是人们永恒的追求。但什么是幸福,却见仁见智。祖辈那里曾期盼“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如今,思想多元,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多元的。在许多年轻人那里,有一份收入稳定、称心如意的工作就算幸福;中年人觉得有一个美满和睦的家庭就是幸福;年纪再大些的则认为有个健康结实的身体就是幸福。在追求物质和享乐已经合理化的今天,不乏有人把幸福跟票子、车子、房子、位子等联系起来,觉得钱财富裕、生活体面才是幸福;而有人觉得,幸福不在于财富和地位,只要家人健康、日子平顺、心里快活就是幸福。有人觉得,人生在世,多掏点好处、捞点便宜是幸福;而有人则以帮助和方便他人为幸福,等等。对幸福的看法如此不同,不由得引人追问:幸福的本质、幸福的真谛应该是什么?

一、幸福的源泉:物质的东西或精神的东西

一般说,幸福是心理的满足、精神的愉悦。不过,这么解释未免过于笼统,还没有说出是什么让人感到满足和愉悦,也就是说,幸福的源泉是什么。只有找到幸福的源泉,才算回答了“幸福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幸福的源泉,也就是幸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这在不同的人那里,肯定也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从最概括的角度说,幸福的决定因素或者源泉,不外乎物质的东西和精神的东西这两样东西。具体到实际中,又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幸福决定或来源于物质的东西;二是幸福决定或来源于精神的东西;三是幸福同时决定或来源于物质的东西和精神的东西。

什么是物质的东西和精神的东西。物质的东西,就是那些生活中少不了的有形的、能满足人们生理和生活需要的物品,最一般的要数金钱,具体一点,就是食物、衣服、住房、车辆、用具等吃穿住行用的东西,以及获得这些东西的手段。精神的东西,就是那些存在于人们心里边、能够左右人们行为和心理状态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品德修养、个性、心理、意志、感情、爱好、荣誉、情绪、感觉甚至潜意识等。

二、物质的东西与幸福没有必然联系

在影响和决定人的幸福方面,物质的东西和精神的东西又各自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物质的东西对于幸福的关系,这里仅指出两点:一方面,物质的东西是人类生存进而获得幸福的基础;另一方面,当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物质的东西与幸福之间就没有必然联系了。

首先,物质资料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们生活幸福的基础。如果连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生存都成了问题,就更不要说幸福。马克思把生活资料分为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三类。生存资料,顾名思义,就是维持人的生命和生活的那些生活资料,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生活需求的,如食物、衣服、住所、用具等。如果生活资料仅满足到这个层面,恐怕只能说为幸福准备了一个基础和前提,还很难说就是幸福的了。发展资料,是指除了满足吃穿住用等基本需求之后,还有用于学习、教育、训练等,提高人的体力、智力以及生存能力的资料。享受资料是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解决基本生活需要和教育文化需求之后,用于满足人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的生活资料。

但是,幸福与物质的东西之间所具有的必然联系,仅存在于物质生活从绝对贫困到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个范围内,超出这个范围,当基本物质需求满足之后,幸福与物质生活之间必然联系就消失了。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物质资料的多寡,只说明了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是提高了人的物质生活满意度,但对幸福指数的水平影响不大。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证明,物质生活的富足并不能带来幸福,相反,生活比较贫困的人,反而生活中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较高。

说物质的富有与幸福没有必然联系,未必带来幸福,是因为物质的东西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物质的边际效用递减;二是巨额财富的来源和手段中蕴含着危险因素;三是物质带给人的满足感具有暂时性。

一是物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边际效用递减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规律,大意是:当物质匮乏时,每一等份带来的效用和满足感非常大,每增加一份财富,它的总效用和满足感是不断增加的。随着财富的增加,每一等份带来的效用和满足感逐渐减少,但总效用仍在增加。当财富继续增加,边际效用和满足感会继续减少。当财富总量达到一定量,总效用和满足感达到一个最大值。当财富继续增加,不但每一等份带来的边际效用和满足感是递减的,而且总效用和满足感也逐渐下降。因此,一个人想靠积累财富来获得幸福,是难以达到目的的。

二是获得巨额财富的来源和手段大多蕴含着危险因素。大凡巨额财富,来源不外这么几个:一是少数人具有大智大能,且付出了不同寻常的努力,通过合法经营,获得大富;二是少数人通过违法经营,获得大富;三是少数位高权重者,通过违法手段,获得大富;四是少数幸运者通过继承财产,获得大富,等等。

仅就上述情形,除最后一个,通过继承没有危险外,其余三种情况,都包含着危险因素:具有大智大能,付出了不同寻常的努力,虽最终事业有成,但是这些人因长期压力大、负荷重、体力和精力透支,不但生活质量值得怀疑,就是身体健康也严重受损。通过违法经营获得大富者,别的暂不说,仅就他是“违法”这一条,就是一个危险因素。少数位高权重者,通过、违法乱纪获得大富,为党纪国法不容,危险自在其中。既然巨额财富所来途径和手段包含如此危险和不利因素,都会令大富者与幸福无缘。

三是物质的东西给人的幸福感只能是暂时的,算不得是真正的幸福。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说:“幸福感是一种长久的、内在的、坚定的心理状态,并非短暂的情绪体验。”[1],物质的东西,精神以外的东西,它们给予人的幸福,都是转瞬即逝的。对此,心理学实验提供了证据。比如,在美国大学中,取得终身教授职位是教师一生的奋斗目标。心理学家对某年某大学的参评教师的幸福指数做了调查,并询问他们如果评上终身教授会对此后的幸福指数有何影响。大多数老师回答是:“如果今年能评上终身教授,那就太幸福了,并且这种幸福感在余生都会有所体现。”待评定结束,心理学家又做了调查,评上终身教授的教师幸福指数明显升高,没评上的幸福指数自然下降许多。三个月后,心理学家又做调查,这时评上的已没有了当时的兴奋,没评上的也没了当时的沮丧。六个月后,心理学家再做调查,这时所有人的幸福指数都恢复到了评定终身教授之前的水平。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人的幸福指数是一条恒定的水平线,外界条件的变化只能使人的幸福感在这条水平线上下波动。但长远看,外界变化对人的幸福指数的高低没有决定性影响。[2]

三、幸福本质上是人心灵上的满足感

人的精神对于幸福,关系更为直接和紧要。一方面,物质的东西带给人的幸福,需经由精神的东西评价和过滤。另一方面,精神的东西能够直接影响和决定人的幸福感。

其一,幸福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映、体验、感觉、感受,而且是一种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感。人的幸福感必以物质作基础,但物质的东西能否给人幸福,给人多少幸福,还要接受精神的检验、评价、过滤和转换。这就为常见的一种情况提供了解释:同样一个东西,不同的人对它所感到的满足大不一样,评价大不相同。足见,幸福感不但取决于物品本身的效用,还受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思想观念、品德修养、个性、心理、意志、感情、爱好、荣誉、情绪、感觉甚至潜意识等的影响。在艰苦危险环境中,有人会觉得难于忍受,选择逃避;而有人却勇往直前,充满干劲。一幢豪宅,有人觉得荣耀和满足,而有人,或许不太当回事。

其二,人的精神状况还直接影响和决定人的幸福感。胸无志向、成天混日子的人,满脑子都是吃喝玩乐,这般生活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因为多是不劳而获,往往转瞬即逝。如果心里头除了吃喝拉撒、油盐酱醋,没有点信仰的东西,没有一个精神的家,那灵魂里边就只有物欲了。把幸福完全寄托在物质金钱上,到头来必会精神迷茫,没了方向,物质带来的那点乐趣会让孱弱的精神给过滤掉了。自私狭隘,感到自己就是整个世界的人,处世自私,做人自利,严重者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从来不知道替他人想、给别人方便是一种快乐,纵使一时也能谋点便宜,但由于这种人,从家庭到单位,再到社会,大都不受待见。与他人、与周围环境如此不和谐,料想不会有多么快乐。心理不健康,心绪不安静,心态不端正,情感不稳定的人,很难与群体、与他人、甚至与自己有一个稳定、正常、和谐的关系,生活中必然充斥着很多矛盾冲突,也很难有快乐。相反的,心怀抱负,时刻为理想奋斗的人;崇尚思想,精神丰盈,信念执著的人;心里装着世界和社会,谦虚谨慎,乐于公益,不太把自己当回事的人;心理健全,心绪安宁,心态端正,情感稳定的人,等等。这样的人,与社会,与他人,与自己,有极好的融入和契合,相互尊重,相辅相成,大多是快乐和幸福的。

幸福是一种自我感觉,自我认同。人们生活在一定的境遇中,仿佛都有一种自我认同的能力。试看一下,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地位高的还是地位低的,富有的还是贫穷的,成功的还是平常的,顺境的还是逆境的,长相出众的还是相貌平平的,等等,在天长日久的磨练中,人们都会不知不觉地接受自身既成事实的境况,这就有点像老辈人常说的“认命”一样。人们总是从身处的现实出发,谋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有着不同际遇的人,各有各的幸福,也各有各的烦恼,但最终谁的幸福更多一些,是不是真如世俗中想象得那样,富的地位高的长得俊的成功的人幸福,穷的地位低的相貌和事业平常的不幸福?那可真是未必。事实上,城里人,地位高的人,富人,所谓成功者,处在顺境者,长得相貌出众的,不幸福的人大有人在;反之,乡下人,穷人,平民百姓,事业平平者,身处逆境中人,貌不惊人者,大多活的有滋有味,他们期望值低,知足常乐,往往更幸福。

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个体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感。幸福发自心中,追求幸福不可到身外去求,只能到自己内心去寻找。只有坚定了自己的内心,摆脱外物的束缚,才能获得自由和幸福。当年孔子曾这样称赞他的爱徒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3]颜回生活清贫,但没有觉得苦闷,而是因为潜心钻研学问,专注内心修养,感到快乐和幸福。

佛教《法句经》第一句话说“诸法意先导”,意思是思维在所有的想法之前。你的心灵送出你期望的事物,送出象征你想要的幸福的想法,到头来,幸福的想法必定会引导你去体验你所期望的幸福的东西。[4]麦加写过这样的话:幸福是一种自满自足的精神,是由自己把握的一个健全的心理。至深的需要不过如冬日的阳光一般和煦、简单。幸福必须是单纯的,单纯一点,欲望就可以少一点。而绝大部分欲望是无用的,只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复杂,一复杂就会茫然。太多的现代人少了思考,似乎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只是一个劲地往前冲;其实,现在人最需要的,应该是停下来关照一下久已被忽视的灵魂。[5]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不丹,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农民占80%,人们刚刚解决温饱,但都很满足,很快乐。不丹人的幸福之道是:佛国佛心,笑中有道,幸福不单是物质生活的富足,精神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不是仅凭物质丰裕、物质享乐水平提高就能实现的,也不是通过地位提升就可以获得的,而是需要在精神上,在内心里,真正懂得幸福的真谛,然后精心地从内心里找到对人生、对生活快乐的、幸福的感觉。在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幸福的感觉是从自己心里寻找到的,幸福之道自在人心中。[6]

参考文献

[1] 唐珍.谁偷走中国人的幸福[N].健康文摘报,2010-10-12(1).

[2] 符号.颜回是现代人学习的榜样[N].齐鲁晚报,2011-05-31(B01).

[3] 孔子.论语.雍也第六.

[4] [美]威尔.鲍温.感觉幸福,就按喇叭[N].齐鲁晚报,2013-04-29(A13)

[5] 麦家.幸福之计在于简[N].南方周末,2010-09-09(E25).

[6] 穆光宗. 问道不丹:幸福在哪里[N].学习时报,2011-10-3(4).